對於未來世界的文化發展,許多年前,朋霍費爾曾預言:“在文化方麵,它意味著從報紙和收音機返回書本,從狂熱的活動返回從容的閑瑕,從**揮霍返回冥想回憶,從強烈的感覺返回寧靜的思考,從技巧返回藝術,從趨炎附勢返回溫良謙和,從虛張浮誇返回中庸平和。”的確,有根基的世界是真正給我們帶來希望的世界,我們也會在生命的碎片中看到某種意義。

在中華文化的價值觀中,各個階層的人對讀書和求學問情有獨鍾。梁啟超說過,“好文學是涵養情趣的工具,做一個民族的分子,總須對於本民族的好文學十分領略,能熟讀成誦,才在我們的‘下意識’裏頭,得著根柢,不知不覺會‘發酵’”。而向來與唐詩、宋詞並稱為“一代之文學”的元曲,亦是通向未來世界的一道優美橋梁。與詩、詞相比,元曲更貼近世俗生活,更接近當今語言,更具有開放色彩,更符合現代審美心理,以雅俗共賞見勝。

散曲始於金而盛於元。元代,是中華民族一個非常特殊的朝代。當剽悍的蒙古大軍騎著駿馬,揮著彎刀,揮師南下,終於建立煌煌元朝的時候,漢民族士人作了不同的選擇。他們中極少數獲得統治者的重用,絕大多數士人隻能當中下層官吏,更多的士人,或常年奔走仕途,或漂零江湖,或遊走勾欄,或落拓民間,或隱居深山。元朝的讀書人走向了民間,走向了市井,這在中國兩三千年的傳統社會中也是極有特色的。獨特的社會環境使它產生了不同於曆代的文學精神,這也正是元曲獨特的藝術魔力所在。

但是,中華民族的文脈不斷。經由這些士人的爬剔深啜,元曲繼承了自《詩經》至唐詩宋詞的文化傳統和藝術精華,充分吸收了元代鮮活的民間口語、俗語、俚語,更加不拘一格,更顯得風趣詼諧、潑辣明快,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由小令而散曲而套曲而雜劇,用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反映人民大眾的喜怒哀樂,上演一幕幕曆史大劇,宣揚普世道德,擦亮辨別美醜善惡的眼睛,宣泄人民大眾的感情,更貼近民間市井,使元代的戲場變得格外熱鬧。

現存元代戲曲約四千餘首,其中散曲今存小令3800多首,套數450多套。在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的今天,要完全閱讀、深入理解這些元曲,雖為盛宴卻未免奢侈。本書優中選優,精選了膾炙人口、精美而具有鮮明特色的元曲,以小令、散曲為主,配以少量套曲,本著細讀文本的精神做通俗易懂的深入解讀,幫助讀者充分理解元曲的藝術魅力,意在拋磚引玉,激發讀者對元曲的興趣,進而深入理解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