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
一
帶野花,攜村酒,煩惱如何到心頭。誰能躍馬常食肉[1]?二頃田,一具牛[2],飽後休。
二
佐國心,拿雲手,命裏無時莫剛求[3]。隨時過遣休生受[4]。幾葉綿,一片綢,暖後休。
三
帶月行,披星走,孤館寒食故鄉秋[5]。妻兒胖了咱消瘦。枕上憂,馬上愁,死後休。
[注釋]
[1]躍馬常食肉:指高官厚祿,富貴得誌。
[2]一具:一頭。
[3]剛求:硬去追求。剛,此指剛硬意、偏意。
[4]過遣:消遣、過活。生受:辛苦、為難。
[5]寒食:節令名,清明的前一天或兩天,古俗此日禁止生火。
[賞析]
馬致遠〔南呂〕《四塊玉·歎世》共九首,此選其中三首。
帶著野花,拿著村酒,煩惱怎麽能來到心頭?誰能夠騎大馬,常吃肉?種兩頃田,養一頭牛,能吃飽也就滿足了。
輔佐國王安邦治國的心,能上天攬雲的手,如果命裏注定沒有就不要強求。順其自然地生活,不要辛苦地去追求。有幾葉綿,一片綢,能夠保暖就夠了。
帶著月光行,披著星星走,獨自住旅店,過寒食日,離開家鄉又到了淒涼的秋天。妻兒胖了我卻瘦了。睡覺時在憂愁,出行時也在憂愁,直到死了才算到頭了。
這三首小令引起人們共鳴的,是那對生活要求極簡和庸常多艱的平凡人心態的回歸,然而抒寫的卻是元代知識分子的不幸命運。三首小令所言,是平凡的“吃飯、穿衣、煩惱”這樣的大眾話題。第一首小令描繪了一幅返樸歸真的田園農家生活圖畫。前三句寫農家的精神生活。“帶野花”表現了回歸自然,與自然融洽無間,放任天真的野趣。在這裏,即使老男人戴著野花,也無人嘲笑。“攜村酒”,雖然簡陋至極,卻有淳樸的鄉情、友情。在鄉野田園,完全放下了麵具,身心得到全部釋放,因此,“煩惱如何到心頭”。這三句由因及果,揭示了一個簡單但是深刻的道理:對生活要求的越少,所用心機越少,獲得的快樂就越多。後三句寫農家的物質生活。“誰能躍馬常食肉”合乎常情而帶有反諷意味,由前麵的“酒”寫到食、行,進而過渡到基本生活需求。“二、一”,用簡單的數字,揭示了讓人折服的道理:一個人物質所需原本不多,能吃飽飯就夠了。這幅自給自足、無憂無慮的田家生活圖景,確實讓很多在官場掙紮沉浮的人“心向往之”。然而,從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回到一身一口的簡單“謀食”,又使心懷大誌的士子不甘和難堪,故第二首前三句,作者從自身經曆出發,發出深沉慨歎:“命裏無時莫剛求”。願意為國家效力,心懷遠大抱負的人才,本是國家的福祉,然而作者將其歸於“命”,其中包含多少悲涼和無奈?盡管“意難平”又如何?“休生受”是對蒙元朝壓抑漢士人的清醒認識。“幾葉、一片”,言人的穿衣所需本也很少。前麵這兩曲,從表麵看,是作者勸人也是自勸:且甘於清貧,隨時度日。但仔細品味,其中包含著巨大的悲涼和辛酸,它描畫出元代士人悲慘的生活境遇。元代士人的全部生活目的隻剩下“活著”,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需求降到最低點,曲中的“二頃,一具”“幾葉、一片”,就是他們聊以養家糊口、衣不蔽體的寫照。第三首前三句寫自己漂泊顛簸的生活狀況。“帶月行,披星走”,夜晚尚且如此,白晝更不用說;“秋”烘托悲涼的心情。“妻兒胖了咱消瘦”寫自己顛簸仕途的目的:不過為養家糊口。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目的,也有無窮無盡的憂愁。“枕上憂,馬上愁”形象地描繪出日夜憂愁、寢食不安、憂心忡忡的生活狀態,所以,作者在結尾半賭氣半真率地說:“死後休”,表達對蒙元統治下士人痛苦生活的不滿和憤懣。
這三首小令用平易率真的語言,描寫日常生活狀態,看似淺白,卻含蘊豐厚,每首結尾的一個“休”字,斬釘截鐵,輕快果決,似乎是一種對生活狀況的“休”,對煩惱人生的“休”,也是對那個時代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