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墓室
說起來我其實也早就猜到了一點,這個陵墓的宏大格局,不用黃腸題湊實在是說不過去。**因為我們走的是盜洞,完全算是走的捷徑。可以想象,當年李家下來的時候,花費了多大的人力物力!
不過讓我想不明白的是,既然是走的盜洞,那麽挖盜洞的人必然對這座陵墓十分熟悉才是,甚至有可能手上有設計圖。這種幾乎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那人居然還沒信心出去,我實在想不明白是為什麽。這肯定不會是機關陷阱一類的東西了,甚至粽子什麽的都不需要考慮,粽子再怎麽厲害,也威脅不到一個盜墓世家幾個世紀之久。
“題湊”是一種罕見的葬式,始於上古時期,傳說而已,因為沒有證物,所以不可考證。比較多見是在漢代,漢以後很少再用了。所謂“黃腸”,顏師古注引蘇林的說法即柏木黃心,就是去掉皮後的柏木。棺槨周圍用木頭壘起一圈牆,上麵蓋上頂板,就像一間房子似的,外麵還有便房。
黃腸題湊,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漢書·霍光傳》。根據漢代的禮製,黃腸題湊與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勳臣貴戚也可使用。
使用“黃腸題湊”,一方麵在於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麵也有利於保護棺木,使之不受損壞。這些棺槨都采自深山窮穀中的名貴木材楠木,柏木和梓木,裝飾精致,製造考究,耗資巨大。雖說代價不小,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這古人防止盜墓賊最笨卻是最有效的辦法。因為機關陷阱什麽的,對盜墓賊的威脅實在有限的很。但這種死力氣的東西就不同了,雖然同樣沒什麽威脅,但你就是拿它沒辦法。畢竟人力是有限,所以隻要不是來得一個加強連,幾個小毛賊,完全不必放在眼裏,讓他們拆他們也拆不走。
黃腸題湊在結構上的主要特點是,層層平鋪,疊壘,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頭皆內向”,即題湊四壁所壘築的枋木(就是木條)全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從內側看,四壁都隻見枋木的端頭,題湊的名稱便是由這種特定的方式衍生出來的。“黃腸”則因題湊用的木材都是剝去樹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黃而得名。
我記得中國出土比較有名的幾個黃腸題湊,都是漢墓。其中柏木最多的一座漢墓大約有一萬五千餘根疊成,約合木材122立方米,相當於一座小森林的樹木總麵積。其工程量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眼前的這一座,隻有更大沒有最大,反正入眼的全是木頭,肉眼肯定是數不過來的。估計的話,麵積應該不會少於一百立方米。
美玲也是做考古的,這方麵的知識比我還清楚,一見之下,也是大吃一驚道,“黃腸題湊?!這是漢代那個皇帝的墓?師叔,我沒看錯吧?”
我搖搖頭,“錯不了,這玩意太特別了,怎麽可能看錯。”一瞬間我感到了一種極不和諧的情緒,因為可以肯定的是,漢代沒有那個皇陵是埋在這邊的。這在曆史上沒有任何記載。
美玲激烈道,“這不可能,黃腸題湊至少是王陵,可長沙這邊,因為秦末其實的楚漢之爭,不可能會有西漢王陵,這個隻要稍微有點曆史知識的都清楚。”
我歎了一聲,“說是這麽說,可現在事實擺在眼前。想不到你們家下麵居然會是這麽個東西!”
一提到學術性的東西,美玲一下子就來精神了,人也不怕了,拍拍我肩膀,示意我把她放下來。
我隻好老老實實把她放了下來。她一邊看一邊就奇怪,“師叔,有點不對呀。黃腸題湊葬式是沒錯,可你看這些木頭,互相之間雖然沒有間隙,但是排列卻有問題。按理說,題湊是應該非常整齊的。可這一座,你看木頭互相之間,堆積的顯得有些雜亂,好像給人感覺有點倉促的意思。”
我一愣,問,“你什麽意思?你是想說這其實是個豆腐渣工程,有包工頭黑了漢代皇帝老子的錢然後其實沒辦事?”
美玲白了我一眼,道,“說什麽呢,我隻是討論一下而已。這又不像是被人移動過的樣子,好奇怪,使用黃腸題湊,難道真的是那個漢朝皇帝的墓?”
她這麽一說倒是我給提醒了一下,我突然想起來,以前跟老黃閑聊的時候,他好像說過這些事情。
“這倒不一定。”我立刻插嘴道,“你這麽一說,我倒是想起來了。以前跟老黃閑扯的時候,倒是聊到過這個話題。怎麽講,漢代是中國曆史上比較獨特的一個時代,是中國文化交融合並的時代,比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龍!龍這種神獸,在中國流傳了至少有七千年了。比如我們所熟知的五爪金龍,那其實是漢龍,是漢代之後才有的樣子。”
都說秦皇漢武,其實上要論到功績,劉邦是被徹底忽視的一個皇帝。到了現在,這位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的皇帝才被人們真正提起。是他把漢文化和別的文化強行融合,這才出現了之後的大漢王朝,以及漢武帝那句膾炙人口的,犯我天威者,雖遠必誅!
我繼續道,“這也不是首例,據我所知,目前國家發現的漢代超規格陵墓,公布出來的就有兩座。陵墓的規則甚至要高出皇陵,但偏偏無法考察。主人姓誰名誰,是何身份,一概都不清楚。也沒有任何墓誌可以參考,最古怪的還是,棺材裏根本就沒有東西,屍體或者陪葬品,什麽都沒有。但偏偏“提湊”又是完整的,顯然不會是被盜墓賊拿走了。搞的現在學著頭都研究大了,最後墓還被封了起來。這也是在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我頓了頓,然後道,“唯一能與之相比的,隻有殷商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