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不屈的民族

越是深入開伯爾山口峽穀,越是讓人心驚,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險峻的地形結構,讓人能強烈感受到,這個山口峽穀,未來仍將是西亞地緣政治中的敏感區域,是一塊各方勢力必爭的戰略要地,

進入峽穀約30公裏,便到了沙加依堡,這裏是開伯爾山口峽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隘,公路兩旁的山坡上,塗得五顏六色的墓碑隨處可見,那都是英國人在1878年第二次英阿戰爭中留下來的,

公路旁的幹河床裏,新建了很多橫七豎八的三角型大水泥礅子,這是清真之國為阻擋北極熊的鐵甲洪流,而專門布設的,開伯爾山口峽穀內的防衛也很嚴密,行了30公裏,已經經過了四個檢查站,每隔一段距離就可以看到值勤的清真之國邊防軍人,這一切,似乎時刻在提醒著人們,戰爭離這裏並不遙遠,

當年,古代雅利安人,就是通過開伯爾山口,入侵過印度平原和印度河流域,波斯以及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的軍隊,也是從這裏入侵到印度河大平原,並直下印度洋,近代以來,英國和北極熊為爭奪中亞霸權,也曾在這裏打得不可開交,

野心勃勃的沙皇俄國,最大的夢想,就是從這裏南下取得印度洋不凍港,彼得大帝臨終前遺言稱,“當俄國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在冷戰中,北極熊最大的夢想,也是通過這裏直下印度洋,並建立永久性不凍港,

繼續驅車行駛了半個多小時,采訪組來到地處製高點的蘭德庫特小鎮,蘭德庫特山口更為險峻,已經廢棄的小型要塞,建在路邊的小山頂上,把守在山口的兩邊,而山下的簡易公路,就是在當年英國人修建的山間便道上重新修建的,

1879年9月,喀布爾爆發反英大起義,第二次英國–山人伊斯蘭共和國戰爭爆發,在戰爭開始時向喀布爾進軍途中,英軍馬德拉斯工兵團和駐白沙瓦野戰部隊的掘礦兵,修建了貫通整個開伯爾山口的簡易道路,

這是途中一個較大的村鎮,約有近萬人口,一條街兩旁有幾十家商店,到處擺放著穆斯林喜歡吃的甜食、油炸食品、奶製香蕉和大石榴,以及各種蔬菜和日用品,附近的居民都到這裏的巴紮貿易,過往行旅多在這裏歇腳,

小鎮的房屋都是白色的石頭建築,象一座座堅固的堡壘,在陽光下耀眼得很,小鎮居民分屬幾個帕坦人大部族,幾家和平相處,互不幹涉,

從當地人慢悠悠的生活節奏,虞鬆遠感覺,斯貝茨納茲或“信號旗”的“閃電”突擊小組,如果隱藏在這裏,還真是一個極好的藏身之地,因為,小各部族的男人們,主要工作就是為過往商隊提供保護,以獲取收入,幾乎所有的男人,進進出出,都背著中國的56式衝鋒槍,是武裝人員再好不過的隱蔽場所,

對這個小鎮,必須進行深入調查,

要離開蘭德庫特小鎮時,虞鬆遠的這種感覺更加強烈,這有點說不清理由,就是一種感覺,潛意識中的一種,非常不好的感覺,

在蘭德庫特小鎮不遠處,是開伯爾山口峽穀最狹窄處,這裏建有阿裏清真寺,也是一座小型聖陵,這座聖陵是為紀念阿裏·伊本·阿比·塔利卜(約公元600年左右)而建,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侄子和女婿,第一批伊斯蘭教皈依者之一,他在麥加卡巴天房(即克爾白)裏出生,因此被認為地位極其神聖,

在聖陵的上方,還有一處廢棄的要塞,位於山口的最高點,要塞由山人伊斯蘭共和國埃米爾多斯特·穆罕默德汗(1793-1863年),於1837年建造,聖陵和堡壘坐落在險峻崎嶇的高地,俯瞰著深深的峽穀,山腳下就是峽穀中的河床或淺灘,

這裏地勢極為險要,兩側都是崇山峻嶺,是封鎖開伯爾山口峽穀的要害之地,是兵家必爭之地,第一次(1842年)和第二次(1878年)英國與山人伊斯蘭共和國戰爭期間,英阿兩*隊,多次在這裏發生慘烈戰鬥,

出鎮子不久,汽車開始沿山路下行,經過一道陸軍檢查站,進入一片開闊地,這裏不僅是峽穀中的一個綠洲,同時也是一個製高點,地勢極為險要,兩側山峰逐漸收緊,隻留下了不到十米寬的路麵,然後又突然展開,形成一個龐大的峽穀,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山人伊斯蘭共和國平原,

這裏有一個小村莊,就是巴阿兩國交界處的托爾哈姆部族,托爾哈姆部族駐地並不大,四周綠樹環繞,在村寨的前方,設有清真之國的邊防哨卡,清真之國的星月國旗在上空飄揚著,站在村頭高處,能看到不遠處的喀布河穀地,河水象一條白色的玉帶,曲折穿行在群山之中,逶迤遠去,

兩國邊界在這裏隻有一道鐵絲網相隔,對麵約一百米處,便是山人伊斯蘭共和國邊境哨卡,

說來也巧,路邊豎立的簡易路牌表明,從邊境線到喀布爾是225公裏,坐汽車需要4個多小時,而從邊境線到伊斯蘭堡,乘汽車也隻有4個多小時,從托爾哈姆到白沙瓦,僅有一個多小時路程,

“哨卡控製交通要道,駝隊怎麽通過,”林柱民不解地問,

毛蟲說,“喀布爾政府軍的哨卡,早就被買通,夜晚,隻要給點錢,一般對商隊進出,基本不敢管,後方幾公裏,還有北極熊第40集團軍一個哨卡,有120毫米重炮守衛,商隊隻要繞過北極熊哨卡,就能暢通無阻,”

站在巴阿兩國的邊境線上,看著從開伯爾山口進進出出的大批山人伊斯蘭共和國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些人,多數是從山人伊斯蘭共和國逃出來的難民,正源源不斷地從這裏湧入清真之國,

山人伊斯蘭共和國處於高原地帶,山地和高原占全國麵積的五分之四,有“高原山國”之稱,放眼向山人伊斯蘭共和國境內望去,一座座黑黝黝的大山,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山上光禿禿的,幾乎寸草不長,就像是大象的脊背,倔強地綿延伸展開去,

在大山之間有一條蜿蜒的小路,時隱時現的駝隊或人流,在慢慢地蠕動著,作為兩國之間的重要門戶,自古以來,所有人在試圖打開這座大門的時候,都遭到激烈的抵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開伯爾山口始終不可逾越,

山人伊斯蘭共和國有30多個民族,普什圖族占山人伊斯蘭共和國人口40%以上,他們與清真之國的帕坦人是同一個民族,要想了解山人伊斯蘭共和國人,就要先了解普什圖族,而要了解山人伊斯蘭共和國的普什圖族,就要先了解清真之國的帕坦人,

他們同宗,有著相同的習慣和品格,有著共同的信仰,帕坦人主要居住在清真之國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一帶,約有800多萬人,他們皮膚呈深褐色,體格健壯,顴骨突出,男人一般穿著肥大的長褲和長袖上衣,留著胡子,成年婦女多數從頭到腳穿著黑色或褐色的罩袍,隻在眼睛處留兩個小孔,

這是一個剽悍、尚武的民族,

在艱苦的環境、長期的遊牧生活和無數次遭受外來侵略過程中,他們鍛煉出來一種“山”一般的性格,他們勤勞、勇敢、剽悍,對敵人決不屈服,當年英國殖民者在鴉片戰爭和在印巴長期統治時期,三次發動侵阿戰爭,山人伊斯蘭共和國是沒有被征服的國家,普什圖族是沒有被征服的民族,

帕坦人有的一個村落就是一個部族,有的是很多村落是一個大部族,勢力強大的大部族,中心村落會被一圈高牆圍住,圍牆四角有碉堡,上麵有槍炮射擊孔,圍牆頂端,隔一斷距離,也有射擊用的城垛,

帕坦人的住宅,則更像是一座座的碉堡,幾乎都有高牆圍繞,每一家都建有炮樓式高高的瞭望塔,牆上有射擊孔,從裏麵觀察外麵一目了然,而從外麵卻看不到裏麵,帕坦人的住宅,不僅嚴格禁止外人擅自進入,甚至在外麵拍照也不允許,違背了則要受到嚴厲懲罰,

帕坦人的男人外出,總是槍不離身,世界上許多國家對槍支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可帕坦人自己造槍,槍支完全自由買賣,不受政府的管製,在白沙瓦附近的達拉鎮,就是各種槍支的集中銷售地,有幾十家槍店,各種槍械應有盡有,為試驗槍支的好壞,店主人可以隨便裝上子彈,砰砰砰朝天來上一梭,

在這些部族村落之間,每隔一段距離,往往有一些用鐵絲網圈成的營寨,營門有衛兵站崗,裏麵有高大的臨時建築,有大量的帳蓬,並有一個很大的操場,操場上是各種訓練設施,

毛蟲介紹說,“這些,都是m國人和西方國家興辦的伊斯蘭宗教學校或‘聖戰者’訓練營,無數難民和全世界無數的聖戰者,到這裏接受伊斯蘭宗教教育,或各種軍事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