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7章 不準
不得不說,偵緝廠的工作幹得不壞。這些年,他們早已經將廬鳳軍滲透成了篩子。畢竟都是江北四鎮的兵馬,大家同居一地,呼吸相聞,要想潛伏進去幾個人自然沒任何問題。
在廬鳳軍的下層軍官中,很有一批人對孫元異常崇拜。當然,中上層將領,偵緝廠還是沒有辦法的。
南津口駐有三百廬鳳軍,這裏地勢平坦,長江從三峽奔流而出之後,水麵突然變寬,也緩了下來,正好適合大部隊渡河。
但因為正好處於山區和平原結合部,根本就不需要放多少兵馬,隻需將口子一卡,縱有千軍萬馬也過不來。在之前,黃得功就依托長江在枝江、長陽、夷陵州三地設了一個大口袋,將闖軍裝在其中。為了防備闖軍北躥,他早早地就將江邊的漁船收繳一空。如此一來,闖軍要想突圍,隻能向西南,而西南方乃是施州衛,雲貴高原的窮山惡水。闖軍走那邊根本得不到任何補充,隻需幾日自己就先散了。
在這一片時空中,因為曆史已經發生改變,就目前的態勢而言,闖軍很有可能變成第二個石達開。
闖軍到了江邊,沒有船隻,好辦,叫對麵送過來就是。
率領那三百廬鳳軍的是一個姓洪的千戶,他是永城之戰後加入黃得功部的。其實,在之前他已經是寧鄉軍的士兵了,馬士英就手頭兵馬整編進廬鳳軍時,索性就潛伏過去了。
這麽多年過去,他也從一個普通士兵熬成了千戶軍官。此刻終於有了回老部隊,洪千戶異常激動。當下,就帶著士兵駕了先前收繳的五十餘條各色大小船隻過來迎接
。隻花了兩日工夫,就將餘祥和一萬多闖軍士兵接了過去。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洪千戶帶著部隊走在前頭,一路賺開白虎關、金竹坪、亭子山等三個關口,拿下了常坪堡。
眼前是沃野千裏的江漢平原,一片坦途。
眾人看到那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都同聲歡呼。
至此,部隊已經過將三天,隨時攜帶的糧草已經吃盡,已經有不少士卒餓斃在這急行軍的路上。與此同時,劉芳亮的斷後的部隊才開始過江。他所率的一千士卒都是青壯,走起路來也快,想必用不了兩天就能追上來。
這個時候,黃得功才醒過神來。
劉懋先得了餘祥的命令之後,不敢耽擱,立即去見黃得功,將兩封信呈了上去。
餘祥的信很簡單,說闖賊如今雖然山窮水盡,覆亡隻在朝夕。可他們畢竟有著豐富的山地作戰經驗,來去如風,最是難打。要想剿滅他們,說不好還得耗費多少錢糧,又有多少將士要血染疆場,既然如此,還不如招降了事。
又說,他已經派人和闖軍的高一功接觸,高賊也有受招安的意思,大家正在談條件。當然,此此清剿湖廣賊寇乃是黃總兵官領銜,招不招安,還得由總兵官你來定奪。
至於高一功的信,言辭極為謙恭,信上自稱小人,並流露出對前途的絕望,苦苦哀求黃得功給他一條活路,又說一旦守了招安,闖軍上下當奉黃總兵官為主,風裏火裏都去得雲雲。
餘祥之所以進廬鳳軍做軍事觀察員,這事到現在黃得功還有些糊塗。一是,他不知道怎麽的,朝廷竟然就將餘祥派過來,隨軍出征了;二是,他也弄不清楚餘祥在軍中和在這次軍事行動中究竟扮演的是什麽角色。說他是監軍吧,這小子一來就成天拿著一本書看,沿途遊山玩水,凡事不問。說他是自己的副將吧,餘祥甚至連一個軍事會議都不參加。等到了枝江,這幾天更是連人影子都看不到。
對於餘祥的所謂,黃得功倒是樂見其成。心中卻以為,這小子不過是想來分點功勞罷了,就好象曆次朝廷對內對外用兵,就會有勳貴大臣將自己的子弟安插在軍中做擺設一樣。看在孫太初的麵子上,此事倒是無妨。
將來若是剿滅闖賊,分些功勞和繳獲給他也是可以的
。這小子可是南京場麵上的角色,認識的大人物不少,他將來若是給你搗蛋,還真叫人頭疼。花花轎子人抬人,結個善緣。
見到小餘的信,黃得功卻惱怒了,鐵青著臉強忍了半天這才忍受下去。
眼見著闖軍就要被自己徹底消滅,這個時候,餘祥這鳥人卻跳出來說要招安闖軍,這不是來搶功嗎?真讓闖軍受了招安,將來朝廷封賞下來,餘祥當功居第一,還就沒他黃得功什麽搞頭了。
這種事情可是有先例的,在崇禎十年的時候,農民受到各路官軍征剿,逐漸不支,大量士卒逃亡,農民軍頭領被殺殺的,擒的擒,眼見著窮途末路了,隻需在加上一把勁,說不定就能一舉解決明朝內亂問題。
就在這個時候,福建巡撫熊文燦跳出來,奏報朝廷,請招安賊寇張獻忠。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國庫已然空虛,真要將張賊徹底消滅,也不知道還需耗費多少錢糧。與其如此,還不如招降了事。
崇禎皇帝聽信了他的話,命熊文燦主持招降一事。
最後,張獻忠順利受了招安,屯兵穀城。而熊文燦因為這件功勞被朝廷提拔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極其風光。
如此一來,功勞都歸了他熊巡撫,在前線拚命的將士卻一個大子也沒落著,都是忿忿不平。
後來,張獻忠再反,崇禎皇帝大怒,命有司逮捕熊文燦入獄,處於極刑。在熊尚書被捕的時候,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替他說話,眼睜睜看著他人頭落地-----誰叫你吃獨食呢?
……
這個餘祥,也想效熊文燦獨得剿滅闖賊的大功呀,想得倒美!
合著流血流汗的是我黃某人,最後得好處的是你這小子?
黃得功本就不是個好脾氣的人,他不好對劉懋先發作,隻將高一功的書信扯成碎片。
隻下令,部隊繼續進攻,務必全殲被困之敵,不留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