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麟:人心與風俗

轉移風俗、陶鑄人才的關鍵,在於一二人之心之所向。這也是古往今來凡講國本講政本的人的共同信念。

凡是偉大的政治家或教育家,必然要在移風易俗上用功夫。杜甫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詩句,表示了大政治家應有的胸襟。要改良政治或教育,必須從養成良好風俗下手。有了良好的風俗,庶幾對於民眾和青年學生,才能熏陶感化於無形,施之以無言之教,如春風之普被,如細雨之滋潤,不知不覺中,可以陶冶出許多人才。足見轉移風俗與陶鑄人才,實是一事的兩麵。所以曾滌生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名為《原才》,揆其內容,實亦可以叫做“原風俗”。曾氏“風俗之厚薄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的學說,反對和讚成的人,似乎都很多。但從沒有人提出充分堅實的理由去證明它或推翻它。我素來就很讚成曾氏這種說法,覺得是先得我心之同然。但直至最近我才想到一些理由,以解釋、發揮、並補充曾氏“風俗之厚薄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的說法。

曾氏這話可以分作兩層來說:第一,一二人的人格足以影響風俗之厚薄。這無異於說,風俗起源於少數領袖人物的人格。或是說一個地方或一個時代的風俗,就是那個地方或時代的少數領袖人物的人格所造成的。他這話的第二層意思當然是說,風俗之厚薄起自一二人的“心向”。但人格建築在心向上麵,心向構成一個人的人格。心向乃是精神的集中,意誌的趨向,代表一個人整個人格所企求的方向。偶然的意見或感想,憧憧往來、時起時滅的念慮,決不是曾氏這裏所謂心向。足以影響風俗的一二人的心向,應是知情意的諧和動向,亦可說是知行合一的動向,這種心向應是基於理性的思考抉擇,由學養、體驗、閱曆所得的教訓因而形成的方向。此種心向之所以能影響風俗,第一,由於所存者神,故所過者化,因而化民成俗。第二,由於所誌者誠,至誠感人,人皆受其感動,因而與之同其趨向。第三,由於預見幾先,先見眾心之所同然,先見眾人的潛伏要求和時勢的必然趨向,登高一呼,響應者眾,遂逐漸蔚成風俗。此一二領袖人物之心向,其所以能移動風俗甚且形成良好風俗者,應從其心向之神、誠、幾,以解釋之。雖與社會曆史環

境、工業、農業、商業、交通等經濟條件有密切聯係,但正由於它能利用厚生,培育滋養,仍能保持其心向之主動性。

總之自由、自主、自動的人格,誠、神、幾的心向或精神,才是風俗所自由的泉源。

由一二人人格的感召或精神的健動,遂無形中在其四周養成一種空氣。所謂空氣是指當時當地之人的共同意識與心態而言。這就是首先由一二人在其左右前後,隨時接觸的少數人之間製造成一種空氣。空氣不僅是起於一二人言論的鼓吹,有時一二人的聲音笑貌,態度暗示,生活行為,均可有一種示範作用,均足引起一種空氣或氣氛,使人受感染影響於無形。由存之於心而發揮於外,當下即籠罩或影響最接近的少數人,形成一種空氣,這是形成風俗的第一步。第二步便由空氣進而蔚成風氣。由一地空氣的播**,進而普遍彌漫於整個團體或社會,成為該社團共同的意識和心態,是為風氣。空氣起於一二人最初的吹噓,風氣則起於義務廣告者或宣傳者的宣揚。風氣的擴大和加強,便成潮流。一二人之心向既由空氣進而為風氣後,則四方響應者有之,隨聲附和者有之,中途加入者有之,借名利用者有之,於是力量強大,成為潮流,成為時勢,洶湧澎湃,沛然莫之能禦。改變整個社會,震**整個時代的大運動,都由是而起。但此種大潮流,有如長江大河,清濁不分,純雜不一,利弊兼半,洗淨不少汙濁,帶來不少泥沙,亦衝壞不少苗稼。終會引起反動,被揚棄,被推翻,而歸於平靜消沉。與潮流平行的,而又係得風氣之先基於一二人之心向的,另有一種潛流。潛流有如澗底之水清澈晶瑩。又如山間之泉,活潑淨潔,浸潤泥土,溫澤草木,匯入江河。如三國時的管寧,如明末的顧亭林、王船山、黃梨洲等人,超世絕俗,維學統於不墮,而實所以綱維人紀,保存國脈,繼往開來。

風氣影響及於實際生活,具體化為典章製度,深入人心,積久而不變,是為風俗。故風俗有四種特點:第一,必表現在典章製度中,支配人民實際生活。第二,必係積久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第三,深入人心,形成人的習慣,構成人的第二天性。第四,風俗每活動於人的下意識裏,人每不自知其來源。風俗無潮流的顯著洶湧,亦非如潮流的猝起碎滅,

風俗較潮流為穩定潛蘊,而有深透經久性,風俗又無潛流之孤高自賞、淨潔無瑕,因為風俗也有隆有汙,有須得轉移改革的地方。

總結上麵一番分析的結果,我們可以說,風俗起自一二人人格的感召,精神的動向。其演進的步驟,為由人格或精神發而為空氣,進而由空氣播成風氣,風氣加強與擴大為潮流,風氣深刻化、升華化為潛流,風氣之積久而附著於典章製度、浸潤人心於不自覺者,是為風俗。風俗既起源於一二人之人格或心向,故風俗必有其範成者。範成風俗的少數人即一時一地的真實領袖。偉大的軍事領袖,是良好軍風軍紀的範成者,偉大的教育家是良好學風校風的範成者,民族導師如孔孟,可以說是國風的範成者。風俗有好有壞,有隆有汙。好的風俗之範成者在古時叫做聖賢,聖賢誠神幾的心向,便是範成淳厚良好風俗的動力。壞的風俗的發生,有時無有一二人為其範成的領袖,而是基於自然的演變,盲目的轉移,沒有精神的推動力量。但壞的風俗的形成,有時亦係起自一二人的心向。就是曾滌生所謂“此一二人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的意思。這一二人或是奸雄、或是怪傑、或是無品德而居髙位的人,均可以敗壞風俗,所謂“是播其惡於眾也”。範成良好的風俗,則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即可陶鑄良好的人才。形成汙下的風俗,不僅不能陶鑄人才,而且由於近墨者黑,習俗移人,反足以敗壞人才,戕賊青年。這是我由發揮曾氏之說,附帶提出來的一點補充。曾氏認為不論風俗之厚薄好壞皆起自一二人之心之所向。我則以為風俗的淳厚良好,必係起自一二人的心向,以其必基於一自覺的理性的動力之故。至於風俗的澆薄敗壞,有時或許起自一二元惡大憝的心向,有時或係由於自然演變,盲目推移,環境影響,或物質條件有以致之,而不必一定有此一二人者為其負責的領袖。

風俗既然係於人心,故可以隨人心之轉移而轉移。具有深識遠見的政治家、教育家,是應以轉移風俗、陶鑄人才為己任的,甚至“凡一命士以上,皆與有責焉”的。轉移風俗、陶鑄人才的關鍵,在於一二人之心之所向。這也是古往今來凡講國本講政本的人的共同信念。

(賀麟著《文化與人生》,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