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
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號劬堂,江蘇鎮江人,著名學者,曆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代儒學宗師。其著有《中國文化史》、《中國商業史》、《中國教育史》、《國學圖書館小史》、《中國版本概說》、《國史要義》等。
現在的人格外要研究曆史,才知道應付種種事變的方式。
現在有許多人都知道要講國學,但是中國的學問很多,首先應講哪一種學問,自然各有各的嗜好習慣。喜歡講某一種學問的,就先講某一種學問,以為旁的學問都在其次。譬如講小學,講經學,講理學,講文學,講考古學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許多專家都認為講國學莫要於此。我也承認這許多學問都應當講的。但是我們要講國學,必須先將各國的學問來比較一下,哪一種學問在世界各國都有的,那就要問某一種學問在中國是特別發達特別完備。自然,中國的小學、經學、理學、文學等等比較他國特別發達,但是最初發達的,無過於史學,後來逐漸進步,尤其完備,所以我說講國學宜先講史學。
我們知道,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有曆史,何以說中國的史學特別發達、特別完備呢?大概各國古史多屬於神話,後來構成國家,也沒有正式設立史官,注重紀載曆史,所有史書,大都是私人編纂,得之傳聞,或是事後搜輯材料追想得來的。惟有中國,自從黃帝以來即有史官,注重紀載曆史,所以紀載神話的曆史很少,紀載人事的曆史特別的多。比如《世本》、《竹書紀年》、《尚書》等類的書,都是紀載人事的。我們要知道中國的先民特別注重紀載人事的曆史,隻須看《禮記》、《周禮》上麵所講的各種紀載曆史的人特別的多,就知道中國人注重曆史非任何民族任何國家可比。大概古時紀載人事的一種人,就叫做史。任何地方,任何機關,都有一個人或若幹人紀載地方機關或是個人的經過。《禮記·內則》說有人生子必須報告閭史及州史。大概居民一百家,就有一個
史,紀載這一百家的事,叫做閭史。居民二千五百家,也有一個史,紀載這二千五百家的事,叫做州史。合計一州有二十五個閭史和一個州史,所以一鄉就有一百三十個史,紀載這一鄉的事。比如人之生死以及物產統計或是特別重要的事都有史紀載的。大約方百裏的地方就有七百八十個史。再就《周禮》上看,任何機關都有一種史,不下一千數百人。這種史都是管公牘文字,關於官廳的曆史的,並不算是職官。至於中央政府建立的官,又有什麽太史、小史、內史、外史、禦史等職,也有一百多人,掌管全國的各種紀載,所有法律、禮節、統計以及地方的誌書,都歸這種史官管理。所以一切的學問,在古時候都是史官所管。現在有人不信《周禮》,說不是周朝的書。大約不是周朝,也是戰國或是西漢的書,此書上所說的製度,必定總有來曆,不是隨便說的。我所以說是中國構成國家的時候,特別注重紀載人事的曆史,那是各國都沒有的。自從漢以後,無論哪一朝,都有史官,紀載一朝的事實,因此累代相傳,就有二十四五部正史,合計不下三千多卷,這更是各國之所沒有。至於正史之外的史書,那更是不可勝計,下次尚須分類敘述,現在隻要先說明正史的來源,就因為從前就注重曆史。
注重紀載人事,有何好處?古語雲:“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因為人類的知識,都是從經驗出來。沒有經驗,不知道種種事情的利害。有了經驗,就知道做某種事有利,做某種事有害,這就是學問。我們要知道,中國有兩個最大的學問的人:一個是老子,一個是孔子。這兩個大學問家的學問,從何處產生呢?都是從史學產生出來的。老子是周朝的柱下史,管理藏書,就如今日的圖書館,所以他對於周朝以前曆朝曆代的成敗興亡,以及各種社會人事的利害禍福,都看得爛熟,後來寫了五千言,將他的學問經驗,歸納起來,說了許多原理以及公式。大概人類的事,都逃不出老子所說的原理和公式。所以老子的學說,自漢以來,就是支配中國政治,以及社會的惟一要書。孔子是刪訂經書的,其實各種經書也都是史書。明朝王陽明
先生,清朝章實齋先生,都說六經皆是史,所以孔子並不是經學家,孔子是一個史學家。孔子說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孔於是據史書上的事情,看出道理來,講明立國和做人的大義。一切人倫道德,所以應當如此,不可如彼的。並非孔子自己要創造一種學說,他是從史書上看出這種道理,是不可違反的。比如孝悌忠信等等德目,行之就與人群有大利,不行就使人群發生大害。所以孔子的學說,支配二千餘年的人群,至今還是要信 奉的。
現在人不知道講曆史有什麽用處,以為今日的事情,與古來不同。不知一切的物質,是時刻變化進步的,惟有人類,依然還是古來的耳目心思,並未變化,也不見得有何等進步。不過倚賴物質的進化,將人事的形式擴大了或是加緊了。至於內容,依然是沒有改變。所以現在的人格外要研究曆史,才知道應付種種事變的方式。講曆史的好處,不是可以換錢的,也不是可以騙文憑的,主要的好處就是彰往察來,所謂考諸往而知來者。人類如果能考諸往而知來者,自然就曉得支配人群,以何種方法為最適當,不至茫然無主了。普通人常說,少年人少不更事,老年人老成練達,何以少就不更事,老就練達?就因為經驗的多少。人的年齡總差仿不多,活到一百多歲的很少,即使活到百多歲,經驗也有限。但是有一法,可以使得人有幾千年的經驗,差不多有幾千年的壽數,這個法子就是講史學。講史學知道立國和做人的經驗,那就叫做曆史哲學。中國從前沒有曆史哲學這個名字,老子和孔子都隻講個道字。什麽叫做道呢?就是從曆史上看出人類常走的路,因此悟出這個道來。他們所說的道並非神秘,乃是人生的規律。後來《宋史》上紀載許多講理學的人的事實,題目叫做道學傳。其實“道學”兩個字,是從老子和孔子講史學流傳下來的,並非宋朝人創造,也不是做《宋史》的人特別想出來的。我們知道,中國人講理學是從史學產生的,那就不嫌它迂腐了。
(柳詒徵著《柳詒徵史學論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