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評點在明清時期蓬勃發展,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漢學家們也關注到這個現象,並嚐試集中地翻譯重要的小說評點。陸大偉1990年編輯出版的《中國小說讀法》,是明清小說評點英譯的集大成之作,對明清小說評點的注譯最集中、最全麵。一方麵,它集中於六部中國古典小說,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紅樓夢》,介紹並翻譯了金聖歎、毛宗崗、張竹坡、閑齋老人、劉一明、張新之等人對這六部小說的評點;另一方麵,全書的譯者包括陸大偉、浦安迪、芮效衛、王靖宇、餘國藩、林順夫等人。同時,何穀理等人通讀書稿並提出修正意見。這次合作幾乎囊括了美國當時最優秀的一批研究中國小說的中青年漢學家。選擇這六部中國古典小說的評點,是因為夏誌清的《中國古典小說導論》(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A Critical Introduction)[178]隻向西方讀者詳細介紹了這六部古典小說。夏誌清的著作是當時唯一一本全麵介紹中國古典小說的英文著作,也是海外研究中國古典小說領域的通用課本。這六部小說確實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它們的評點者大多是一流的批評家,對它們的評點也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評點的最高成就。

《中國小說讀法》中的翻譯計劃,最早於1974年普林斯頓大學中國敘事學會議上提出,到最終編成出版,曆時16年。陸大偉在前言中解釋了書名的來曆。所謂“如何閱讀”(How to Read),是中文“讀法”一詞的英譯。他指出,這種小說評點方式起源於金聖歎的《〈水滸傳〉讀法》。陸大偉對六部中國古典小說評點資料的前後排列,不是按照其麵世時間編次,而是按照這些“讀法”本身出現的時間編序。這樣做是為了讓讀者把握這種批評文類的曆史演進,以及前期的“讀法”如何影響後期的“讀法”。陸大偉還提出,翻譯這些小說評點資料的原因,一方麵是它們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小說創作與出版,另一方麵則是它們可以幫助西方的研究者避免“將外來的文學理論與框架強加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傳統之上”[179]。

《中國小說讀法》的開頭,是概述中國小說評點的四篇文章。第一篇《中國古典小說批評的源頭》,介紹了評點的基本含義、評點在傳統注疏中的源頭以及詩文評點的發展;第二篇《金聖歎之前中國小說批評的曆史發展》,介紹了劉辰翁、李贄、葉晝、鍾惺、陳繼儒、湯顯祖、馮夢龍等人的評點;第三篇《中國小說批評與評點的形式特征》,介紹了評點的各種形式、使用符號、所處位置等,皆為陸大偉所撰。第四篇《術語與核心概念》,係統介紹和解釋了小說評點中的各類術語概念,為浦安迪所撰。全書的最後,有一份小說評點術語的中英文對照表。

《中國小說讀法》所選六部中國古典小說的評點中,《水滸傳》評點選的是金聖歎的《讀第五才子書法》,由王靖宇翻譯,陸大偉提供導論與譯文注解。[180]《三國演義》評點選的是毛宗崗的《讀〈三國誌〉法》,由芮效衛譯注,陸大偉提供導論並補充注解。[181]《金瓶梅》評點選的是張竹坡的《〈金瓶梅〉讀法》,由芮效衛譯注,陸大偉提供導論並補充注解。[182]《儒林外史》評點選的是臥閑草堂本《儒林外史》閑齋老人序(由陸大偉譯注),以及臥閑草堂本《儒林外史》評點(由林順夫譯注,陸大偉補充注解)。[183]《西遊記》評點選的是劉一明的《〈西遊原旨〉讀法》,由餘國藩譯注,陸大偉提供導論並補充注解。[184]《紅樓夢》評點選的是張新之的《〈紅樓夢〉讀法》,由浦安迪譯注,陸大偉提供導論並補充注解。[185]

在明清小說評點中,金聖歎的成就最引人注目。王靖宇研究金聖歎多年,其專著《金聖歎》譯介了金聖歎小說評點的很多重要內容。[186]丘奇的博士論文《金聖歎的〈西廂記〉評點》,則集中於《西廂記》評點,提供了大量的英譯。[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