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任命郡守

“主公,”

荀彧侃侃而談:“之所以我兗州經濟會受到涼州金幣的衝擊,卻是因為大漢的貨幣製度,早已崩潰的緣故。當初董卓據關中,大肆鑄造新五銖錢,工藝粗糙,還缺斤少兩,使得民間五銖錢泛濫。在靈帝一朝之時,糧食最高價格,也不過百錢一石。但在董卓無限製的鑄造發行新五銖錢之後,一石粗糧的價格,就飆升到了數百錢乃至於千錢以上,精糧更是貴的令人發指!五銖錢貶值,而因戰亂,民生受到破壞,糧食產量又急速下降。人們收獲的糧食越來越少,要購買卻又越來越貴,這就造就了越來越多的流民,也加劇了天下的動**程度!”

曹操等人越聽,越是覺得有道理。

尤其是並不擅長經濟內政的郭嘉,也都一改醉醺醺的模樣,瞪大了眼,目光湛湛的聽著。

“現今我兗州沿用大漢的幣製,這就承襲了這一隱患。人們不相信五銖錢,卻對涼州金幣情有獨鍾。時間一長,我兗州的經濟,就會受到涼州的巨大影響,甚至被控製。一旦李重霄在這方麵動一動手腳,就可能造成巨大的動**!到時候兗州經濟崩潰,民生無依,必將不攻自破!”

“嘶!”

曹操不由吸了口涼氣,連忙道:“可有解決辦法?”

“有!”

荀彧鄭重道:“唯一的辦法,就是建立我們自己的完善的貨幣體係,唯有如此,才能與涼州抗衡。”

“這麽說...”曹操一臉的思索:“我兗州應該效仿涼州,改革貨幣製度嘍?”

“主公英明!”

且不說曹操如何改革貨幣製度。卻說李錚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卻是連連感歎。

“荀文若大才呀!”

感歎之中,卻有遺憾。

荀攸雖然也是強人,在政務方麵,也算頂尖。但卻不及荀彧這位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的超級大能!

李錚正是遺憾荀彧沒有投到帳下,為荀彧遺憾,也為自己遺憾。

涼州的貨幣,將會流通天下,這不單單是因為涼州貨幣分量足、做工好,不能仿製的原因。更是因為有涼州這個強大的經濟體的存在!

涼州的經濟。有著獨道的優勢,是其他勢力所不能模仿的。

除了涼州寬鬆的經商環境,最重要的,那就是各種係統出品的特產!

現在涼州的貨幣製度,已經為人所接受。又有強大的經濟體做後盾。即便曹操現在要改革幣製,即便他兗州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完善的貨幣體係,也不可能抗衡涼州這個龐大的經濟體。

若是荀彧能在李錚麾下做事,那該多好啊!而現在雖然他為曹操謀劃的方向沒有錯,但最終卻是做那無用功。

一旦李錚一統天下,兗州的貨幣製度,還有必要存在嗎?肯定要廢止。

從初平三年取得益州和關中,到現在。這其中的時間,李錚是在蓄勢。

現如今益州、關中即將豐滿,很快就會走到最後一步。局勢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荀彧為曹操的謀劃,終將成為泡影。

但在這種信念之下,李錚卻感到那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隱憂愈發的明顯,但卻怎麽也找不出原因。

興平二年,春。

涼州吏部對興平元年各地主政者縣令的政績考核結果正式出爐,從總體上來看。基本上每個縣的主政者都做的不錯。

當然,因能力。也有高下之分。

隨即,李錚對各地縣令的拔擢升遷的調令。也經由吏部之手,公布下達,並麵向民間,透明公開化。

李錚治下涼州、並州、司隸關中和益州四個州級治地下,有郡、屬國級治地三十九個。其中司隸有七個,涼州有十二個,益州有十二個,並州本有九郡,但雲中不在李錚手中,隻有八郡。加起來,就是三十九個郡、國級治地。

有的郡、國名相同,比如張掖郡和張掖屬國、廣漢郡和廣漢屬國。而眼下,李錚就要廢除屬國這一稱謂,完全改為郡治,所以名字與郡相通的屬國,就必須要改名。

張掖屬國位於西涼之西,所以改為西掖郡,廣漢屬國則改為廣安郡,犍為屬國改為南中郡。另有居延屬國,改為居延郡。蜀郡屬國,改為西昌郡。

又有長安所在的京兆尹,改為京兆郡,洛陽所在的河南尹,改為河南郡。

這三十九個郡治,原本俱皆沒有郡守。現如今,李錚覺得,是到了任命郡守的時候了。

治下的每個縣的主官縣令,最少也是經過了一年的實踐檢驗,各自的能力,都表現了出來。

正好趁著這次政績考核,提拔其中的突出者。

取所有考核者前三十九名,予以任命。

其中就有李錚的一些老部下,比如原富平令高瑜,則被任命為北地郡太守。最先跟隨李錚的那一批縣令,也就是李伯然的那批弟子,除了高瑜,還有三人俱皆因政績突出,被提拔為郡守。

在提拔自己的老部下的時候,李錚也征求過周肥、周林乃至於趙五的意見。他們雖然才能不甚出眾,但這些年跟隨李錚曆練下來,經驗還是有的,下放主政一郡,稍稍還是能夠勝任。

不過不論是周肥還是周林,抑或者趙五,都自認才具不足,難當大任,於是拒絕了。

他們沒有自持老資格,能看清楚自己的本質,這讓李錚很是高興。

雖然不能升官,但李錚絕對不會虧待他們。

除了一幹老部下,另有其餘傑出者,也都升遷成為郡守。

比如李錚的大舅哥吳懿,便做了弘農郡太守。

其中最為傑出的幾位,都被調任到了重要位置。比如洛陽所在的河南郡。這裏與關東諸侯接壤,能耐不夠的,是沒有資格做河南郡的太守。

比如黃權、杜畿等人,才有這個資格。

當然,也有一些極為出色的年輕人。也被提拔成了郡守,其中就有出身弘農楊氏的楊修楊德祖。

這也表明,李錚提拔人才,不看資曆,隻看才能。畢竟,那楊修還不到二十呢!以十幾歲弱冠之齡。便做了一郡太守,說實話,這可以算是一步登天了!

楊修做了郡守,弘農楊氏歡欣鼓舞,楊氏家主楊彪都深深的鬆了口氣。至少。有楊修在,楊氏暫時不會衰落了。

提拔了三十九個郡守,就有三十九個縣令的空缺。這些,大多要從書院畢業的學子和各地縣丞之中提拔。縣令的提拔,吏部可以自己做主,這一點不需要李錚親自操心。

另有暫代司隸政務的長官荀衍,則被調回了靈州,入主工業部。成為工業部部長。

涼州的政體構架,當初隻有六部。但隨著攤子鋪開的越來越大,其中的某些部門。職權範圍就越來越大。比如工商部,現階段看來,已經不合適了。所以李錚就將其分為兩個部門,其一為工業部,其二為商業部。

商業部部長是周林,而工業部部長。就是荀衍。

調荀衍回靈州,不是李錚臨時起意。而是荀爽的要求。用荀爽的話講,他們荀氏。在李錚麾下,已經極盡榮耀。荀英是李錚的正妻,荀攸則是益州州牧。若是荀衍再一直把控司隸這一州的政務,便是太過了。一門兩個封疆大吏,而李錚治下總共才四個州級的行政區,荀氏占了一半,這不是好事。

所以荀爽才會提出,將荀衍調回靈州,處於李錚的眼皮子底下。

又有兼任靈州令的教育部副部長李伯然,也向李錚請求卸任靈州縣令一職。李伯然覺得自己老了,精力不夠旺盛。早先李錚麾下人才不多,他便免力兼任,現在則無妨。所以隻願意擔任教育部副部長,做自己喜歡的教育事業,至於靈州政務,就不願再兼任。

李錚無奈,隻能應了。

在提拔主政者的同時,李錚還在軍事方麵,也做了一些調整。

主要是軍務院下轄的參謀部。

參謀部由軍師組成,現今隻有二等軍師戲誌才,還有荀攸、田豐乃至於賈詡,也在其中掛了個軍師的銜。

但總的來說,李錚麾下的正式軍師,還是稀缺資源。

畢竟,不論是荀攸還是田豐抑或者賈詡,他們都有他們自己的主要任務,在參謀部也隻是掛職,逢大戰之時,為李錚出出主意。

全職軍師,卻隻有戲誌才一人。

所以此番,李錚又提拔了十幾位軍師,入主參謀部。

其中,最為傑出的,是法正法孝直。

這人的能耐,無愧於他的名頭。在靈州的這一段時間以來,李錚對他有了很深的了解,就軍事戰略、計謀方麵,並不差於戲誌才。

戲誌才一直在洛陽,坐鎮關東戰線。此番,李錚便將法正,派遣到北方軍團,輔助白狼,坐鎮北方戰線。將漢中閻圃,派遣至南方軍團,輔助龐德。將益州張鬆,派遣至西方軍團,輔助李羅。

同時,東西南北四方軍團各派其餘軍師兩人,餘下的,便留在靈州,為中央軍團常備軍師。

除常備全職軍師之外,李錚還下達了兼任軍師的命令。

效仿田豐、荀攸和賈詡三人,有謀劃能力的政治人才,也可在參謀部掛名軍師。比如黃權,比如吳懿,都有這個資格。

雖然說軍政分離,但讓有軍事才能的政治人才掛名一下軍師,還是沒問題的。畢竟,他們不掌軍,隻出主意。

再則,這時代的文士,有能耐的,大多數都是文武全才。隻是有所偏重而已,不像數百上千年之後的後世,大多數讀書人就隻知道讀書,甚至於鄙視軍事,視為武夫低賤行徑,簡直是不可理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