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降漢降曹

是勳說了幾句袁紹的壞話,沮授就不樂意了,喝罵之後,幹脆把臉扭過去,再也不肯搭理是勳,不管是勳再如何勸說,他是一句不答,一言不發啊。無奈之下,是勳隻好告辭退出,回來跟曹操扯謊說:“其心似有所動,且待明日說之。”勸說沮授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你先別急,別這就決定下了對他的處置,讓我明兒個再繼續去勸勸。

自回營帳,喚了諸葛亮過來設謀。雖說“舌戰群儒”雲雲,隻是小說家言,但在原本的曆史上,諸葛亮確實作為劉備的使者,跟著魯肅跑了趟江東,成功達成孫、劉聯合的計劃,說明他嘴皮子也是挺溜的——那不妨聽聽他的意見。二人商議半宿,第二天一大早,是勳就又跑去見沮授,先當麵道歉,說我昨天為救你的性命,一時心急,口不擇言,若有得罪之處,子輔你多海涵啊。

沮授不是個很記仇的人,再加上睡了一晚上,就算有氣也基本上消了。於是擺擺手,說各為其主,我不會責怪你,然而——“再勿汙大將軍,且勸授降也。授心如鐵石,君難以動。”

是勳心說動不動得了的,咱得再試試看。於是開口詢問沮授:“前日呂氏兄弟來襲我營,此子輔之策耶?”沮授點頭,沒錯,是我的計劃——計劃本來很不錯,奈何許攸畫蛇添足,淳於瓊、郭圖又不聽號令,輕敵冒進,乃至於敗,思之使人扼腕。

是勳接著又問:“呂氏兄弟來時,審正南亦開城殺出呼應。吾聞正南以審榮、沮鵠為將——此沮鵠莫非子輔之公子耶?”

沮授淡淡一笑:“正犬子也。年輕識淺,乃為宏輔所敗。”是勳說打敗審榮、沮鵠的還真不是我,不過咱先不說這事兒——“子輔膝下幾子?”沮授說我隻有一妻一子。是勳說巧了,我也隻有一個兒子——先不提女兒的——“公子既在鄴城,子輔是恐一旦降曹,審配將不利於令郎耶?”

沮授輕輕搖頭:“我不降曹。誌也,非關子嗣之事。丈夫為國而忘家,理之常也。況,審正南未必苛待我兒。”

是勳也搖頭:“旁人還則罷了,吾聞審配剛而忌刻,若聞子輔降曹,必害公子。子輔因此而有所忌憚。勳乃不敢多言。”審配這人心眼兒小,下手也狠,是勳是清楚的。在原本的曆史上,他就曾經謀害了辛評全家——你說辛毗降了曹,你要是殺辛毗的家人,還在情理之中。辛評跟你隻是各保其主,還都保的是袁家的公子,你拿他全家開刀,不嫌太過分了一點兒嗎?

沮授暗自好笑,你說啥,“乃不敢多言”,你言還得少嗎?這會兒突然又關心起我兒子來了。肯定又是繞著彎兒要勸我降曹啊。可是沮授這人太實誠,是勳說審配可能會對他的兒子不利,沮授想想,那還真保不齊——審正南確實是這種性格——故此也不反駁,隻是垂頭不語。

是勳長歎一口氣:“子輔若降曹時,恐審配害了公子;若不降曹,今日受刑,明日鄴城克陷。難免玉石俱焚——此真兩難者也。然以勳觀之,子死尚可再生,父子皆死,則恐沮氏絕嗣也。如藤纏樹,樹枯則藤死,藤枯而樹未必死,還請子輔三思。”

沮授心道我說什麽來著?繞個大圈子。還是勸我降曹啊——當下搖頭:“宏輔毋再多言。即父子皆死,此亦命也,授並無怨懟。”

是勳追問道:“子輔乃以為我軍難以克定鄴城耶?”

沮授苦笑道:“外援已絕,鄴絕不可守。授亦明矣。若異日城陷,還請宏輔於曹司空前進言,寬放犬子,使歸鄉務農,則授在九泉之下,亦感恩德。”

是勳心說你要是一點兒都不為兒子擔心,我還真拿你沒招,可是就這句話,說明你們父子之間還是有感情的呀,那我便可以趁隙而進啦。當下隨口問問沮鵠的情況,沮授倒是也不隱瞞,一一作答。是勳趁機誇讚沮鵠幾句:“真聰明兒也。”隨即輕歎:“惜乎哉,逮鄴城破,公子若為我所擒,勳必保其性命不失,若沒之於亂軍之中,勳無能為也。”

沮授說你有這份心意,我就足感盛情了,要是沮鵠死在亂軍之中,那是他的命不好,我絕不怨你。是勳點點頭,然後象是突然想起了什麽似的,突然一拍雙掌:“吾得之矣。子輔盡可降,我勸主公密其事也,則公子必無憂。待城破之日,乃可傳令軍中,使全公子性命。”

沮授注目是勳:“吾前有言,乃不降曹者,誌也,非為犬子也。宏輔若談他事,授必有所應;若再論降曹事,授隻得緘口不言矣。”你就算說得天花亂綴——好吧,這年月還沒這詞兒——我也是定不降的。

是勳微微而笑:“子輔之誌,吾亦明矣,豈敢再勸?吾所言,非欲子輔降曹,乃欲子輔歸朝也。子輔昔為袁本初屬吏,本初雖有悖於朝廷,乃致天討,亦不敢自叛,則子輔既為大漢之臣,焉有不肯歸漢之意?”

沮授聞言,小小吃了一驚,隨即坦然:“今天下皆知,曹公挾天子以製諸侯,則歸漢與降曹,焉有別乎?”

是勳搖頭:“曹則曹,漢則漢,豈可一概而論?若自袁而降曹,或恐招背主之譏,子輔不降,乃士之操也。然子輔亦漢臣也,豈可不歸於漢?則後世何以目之?以為叛逆乎?以為蠻夷乎?”你是大漢的臣屬,如今要你歸漢,你若不肯,以為一定會落下好名聲嗎?誰才不肯歸漢?那隻有叛賊或者蠻夷了。你是想當漢賊啊,是想當蠻夷啊?

沮授哂笑道:“宏輔好利口也。然以授觀之,曹公遲早篡漢,則歸漢亦即降曹也,授不肯為。”

是勳反駁道:“王莽禮賢下士,周公恐懼流言,後日之事,豈可為今日之征?似周公在朝,成王不過傀儡,管、蔡乃欲興兵而清君之側,終為周公殄滅。子輔若為管、蔡之臣,乃肯歸周否?”

沮授一甩袖子:“豈可以管、蔡以比袁將軍?”是勳笑道:“管、蔡為武王昆仲、成王叔伯,袁將軍自不可比。然以勢論之,袁將軍據國之大州,居嫌疑之地,而不知內輔天子,外安四夷,妄起兵馬,以伐許都,其與管、蔡何異?”你搞搞清楚,是袁紹先起兵來打保著正牌天子的曹操的,你就算再給他說好話,也抹殺不了他大義有虧的事實——“袁、曹之戰,或者諸侯之爭。然君為中國之人,譬如楚之與齊,子輔若處其時,豈可言歸周即降齊,從而自陷蠻夷之地,而不願歸之中國耶?”

是勳這也是從小說中得來的智慧。演義中說關羽被圍土山,提出“降漢不降曹”,雖然是文學虛構,但無論邏輯還是情理都說得通,正符合書中所塑造的關老爺義人的形象。是勳心說你沮授再忠義,還能比得上關二哥嗎?天下誰人樂死?越是有本事,有誌向之人,其實越不想死——想不想是一回事兒,怕不怕又是另一回事兒。我如今給你個可以不死的理由,你還不趕緊接著嗎?

可惜沮授就是不接著,還跟那兒低頭沉吟,琢磨是勳的話。是勳加緊勸說:“過往之沮子輔,譬如今日死,為袁氏殉也;明日之沮子輔,譬如今日生,為天下謀也。自黃巾以來,中國喪亂幾二十載,民則填於溝壑,兵則膏於鋒鍔,冀州雖大,荒土亦多。其仁人誌士,誰不欲出而拯難者耶?吾聞汝南袁夏甫避禍而穴室,卿以為彼是耶,袁將軍是耶?”

袁夏甫名閎,是袁紹的堂兄,那是真正汝南袁家的正支嫡派,有資格繼任大家長的。但他瞧著“黨錮之禍”起,士大夫每遭宦官迫害,加上袁紹、袁術等幾個兄弟又不學好,既怕國破,又怕家亡,幹脆挖個地洞隱居去了,自己關了自己十八年禁閉,一直關到死。可是袁閎避世的時候,他向來瞧不大起,認為是家族禍端的袁紹又在做啥呢?袁紹在跟何顒等人密商,拯救黨人哪!

因此是勳就問了,當此亂世,你忍心一死百了,不為天下太平做點兒貢獻嗎?你認為象袁閎那樣避世正確,還是象袁紹那般入世正確?這回我不說袁紹壞話了,我說他點兒好話,你要不要跟著學學?

是勳這一段話,四麵皆圓,什麽都說到了。沮授要是有仁心,是勳就問他“中國喪亂幾二十載,民則填於溝壑,兵則膏於鋒鍔”,你瞧得過去嗎?沮授要是有大誌,是勳就問他“其仁人誌士,誰不欲出而拯難者耶”,你甘心放棄嗎?沮授要是隻以鄉梓為念,是勳就問他“冀州雖大,荒土亦多”,你就不為家鄉打算嗎?總而言之,各條道兒都給沮授堵上了,我瞧瞧你還有什麽理由不繼續活下去!

隻要你想活,不想死,我就有機會救你的命!

沮授聽了他這番話,沉思良久,不禁喟然而歎:“天下雖大,能明於人心而如宏輔者,幾希!”隻好無奈地問道:“然而,何所謂歸漢而不降曹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