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大勢已去
魯肅肅清江上的同時,魏延、留讚等將亦統率幽州的海船隊,浩浩****南下廣陵,仍以如皋島為基地,隨即便直取吳郡。
吳郡沿海並無良港——上海還沉在海平麵以下呢——近海隻有婁和海鹽二縣,魏延的主要目標便是婁縣南方的鬆江口,此地距離吳縣很近,他從廣陵搜集到了十餘條平底小舟,尋機乃可駛入鬆江,直抵震澤(太湖)。不必太多,隻要運入千名左右的步卒,就等於在孫權軟肋上直接插上了一把尖刀。
然而孫氏亦早有防備也,魏文昇率領舟船才剛駛近鬆江口,便見前方檣櫓密布,旌幟飄揚,無數海船順風而來——那自然便是孫權新組建的海軍了,其督乃會稽驍將董襲董元代。
幽州此番南下的艦隊,比昔日是勳騷擾吳會之際又要龐大得多了,士卒在魏延的訓練之下,也頗精銳。尤其他們還曾經特意行駛到朝鮮半島南部,試驗過幾次登陸戰,殺戮土著、搶掠物資——這也是為了幫助柳毅向三韓施壓。所以魏延本人雖然仍不是很嫻熟於海戰,但對自家船隊仍然信心滿滿,再加上還有會稽人留讚輔佐,自認縱橫吳會洋麵,無人可敵啊。
可是經過仔細觀察,對麵的船隊數量隻有比本軍更多,雖然隊列不夠嚴整,但順風而來,想要戰而勝之的難度就相當之大。魏延不禁有些躊躇——可是這時候也不能退,退必潰敗——轉過頭去問留讚:“子明,我當固守。或者對攻?”
留讚微微一笑:“無傷。對攻可也。是令君前使人來通消息。將軍又何憂耶?”
魏延一梗脖子,說好,那咱們就衝將過去,拚這一把吧。於是搖動手中小旗,船隊呈鋒矢陣形,劈波斬浪,直取敵陣。
雙方先以弓矢互射,距離稍近後。北船即以新裝的小礟投射火藥球,水手亦陸續解下腰間綁縛的拋索,欲待投擲焙烙。
可是誰想到敵船來勢洶洶,但前鋒甫一遇敵,有三船起火燃燒,餘眾竟然一哄而散,爭相朝陸地方向逃去。魏延大喜,繼續揮軍猛攻,敵眾大潰,被擊沉海船五艘。海督董襲中箭落水,生死不明……
要知道新組建一支海軍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是勳前在幽州。最初是用州府的公款,再加上部分自家積蓄,投資與幾家海商合營,這才得到了戰時調用部分海船的資格;其後攻滅平州公孫氏,即趁機沒收了一些平州海船,勉強搭出一個完整的架子出來。待其騷擾吳會,孫權痛定思痛,也要組建海軍,但可惜府庫空虛,壓根兒就拿不出那麽多錢來買船——現造當然更不現實,即便有錢,光造船的板料陰幹就需耗費大量時間,根本緩不濟急啊。
故此孫家隻好硬性征調吳、會兩郡的私家海船,在其貿易間隙匯聚訓練,遇有警事,即使董襲統率迎敵。這樣臨時拚湊的船隊,本來戰鬥力就比較低下,再加上吳會大族多與北人暗有苟且,根本不肯真心為孫氏所用。此前是勳奪占鄞、鄮二縣港口,搶得數十條會稽海船,但退兵時全都還了回去,雖然吞沒了貨物,卻寫下憑書,允其北上貿易,在徐、登、幽、平四州內減免五年的商稅。會稽的海商們就此上了是勳的圈套,對孫氏政權更為離心離德。
——我今被迫為孫氏所用,想是令君必能理解其中苦衷吧。但若真敢與王師相抗,一旦廢除減免商稅之策,甚至不許我等北上貿易,難道今後要喝西北風去嗎?孫仲謀又豈肯作出補償?既然如此,何妨裝裝樣子,若王師小弱,尚可一戰,若王師力強,乃可借機退陣也……
於是一船逃躥,餘皆效仿,看似龐大的江東海軍,頃刻間便即四分五裂,魏延、留讚沒費大多力氣,即獲全勝。隨即魏延便揮師直抵鬆江口,以小舟載運了八百多兵進入震澤,占據湖中島嶼——若從震澤東南方向登陸,前往吳縣城,最近處尚不足三十裏。孫權聞報大驚,急使盛暹率部往征,但北軍並不上陸,隻是嚴守島嶼,盛暹與之對戰十數日,竟不能下。
同時魏延亦將船隊沿海巡弋,不時遣兵登陸,攻奪堠堡、殺掠吏民,吳中民心大搖,僅每日逃入吳縣城避難的就不下百家,欲不安撫,恐其造亂,若加安撫,則糧秣消耗甚劇……
孫仲謀正是四麵楚歌啊,張昭等人趁機再次提出投降之議。孫權無奈之下,隻得遣張昭、顧雍渡江前往曆陽,求見曹操。曹操老實不客氣地提出:“使權自縛而降,或可饒其一族性命。”張昭說您這話太過份啦,孫將軍無罪受伐,何言“自縛”?
張昭知道孫權的底線,說我們可以把丹陽、豫章甚至吳郡全都交給朝廷,但求會稽一郡而已,但您不能把孫家人全都綁到江北去。先破虜(孫堅)本為南人,先討逆(孫策)根基亦在江東,倘若離開江東,則孫氏雖存,亦等同於殄滅也——孫將軍是斷然不肯答應的。
“今魏公之敵,不在江東,而在蜀中,孫將軍既願降順,盍安撫之,使為朝廷牧守東南一隅?魏公若逼之甚,南人當瀝血而誓,嚴守故土,有死而已,則公雖得江東,傷損必劇。使中原男兒伏屍天南,不得返於故土,豈當國者之仁政耶?設遷延日久,恐益州將發兵以向關中,誠公心腹之患也。望魏公熟思之,毋迫之甚也。”
曹操聞言,不禁瞟了一眼顧雍——顧元歎自從跟隨入帳以來,便即一言不發,光聽張昭跟那兒白扯了。就表麵上看,他這是尊重張昭,身為副使,非必要不應該搶主使的風頭,而事實上……張公您這話真能唬得住曹操嗎?“南人當瀝血而誓,嚴守故土,有死而已”,你在說誰啊?你說的應該是那些淮泗舊臣,正經說起來不算“南人”吧,而吾等南人,有幾個真肯給孫家殉葬的?
曹操早就暗中向“吳四姓”許諾過了:揚州若下,元歎可為刺史,吳郡或別命守,會稽則陸伯言而可——你顧雍本州人做本州刺史,問題不大,我許了你了;至於吳人而為吳守,這個不大合規矩,我會另外派人,但把會稽郡給你們,陸議居中聯絡,功勞甚大,就讓他當會稽郡守吧。
所以顧雍不說話,曹操把眼神瞟過來,他卻故意把頭一扭,不去瞧對方——張昭聰慧,怕被他瞧破,所以我不能跟您使眼色啊,但我可以故意不使眼色,您應當明白其中的含義。
張子布費盡唇舌,曹操隻是不肯讓步。此時太史慈、陳矯等已然順利渡過了長江,在蕪湖、丹陽、秣陵、湖熟等地與孫軍展開激鬥,雖無大勝,亦穩占了上風。消息傳至安邑,是勳手捧文書,不禁久久地沉吟——
看起來,孫家大勢已去,除非出現什麽驚天大逆轉——比方說曹操突然遇刺而死——否則恐怕難以回天。即便劉備、呂布在西線攻破了南山和隴關防線,逼近長安,曹操也可以獨自返回相救,卻將滅吳之權授予麾下將領,比方說太史子義……本來嘛,要早知道水軍打得如此順手,他都不必要親自遠征的。
是勳本來應當很欣慰的,自己憑借小蝴蝶翅膀的煽動,引發連鎖效應,終於要把三分鼎足的未來扼殺在搖籃裏啦。即便最終滅不掉呂布和劉備,那也不能算三分,曹家可將主力全都調用到西線,東方得安,新的魏朝就算沒能統一天下,也不必要象原本曆史上那樣,消耗大量資源在戰事上。中原的生產力將能很快恢複,則北虜亦不足為患也。
可是他卻高興不起來——孫吳基業,就此覆沒,孫策之奮戰,已成明日黃花,曆史被扭曲成這樣,究竟是好是壞?對未來會產生如何的影響?他根本就無法預測。而且孫權最終將會是怎樣的結局?
滅袁紹、滅公孫,他從來都沒有絲毫的心理負擔,前者本來就無可成事,後者對天下大勢也沒多大影響。但滅孫氏卻不同,孫權一代梟雄,既然無法成功,總該得著個轟轟烈烈的死法吧,比方說來一場流芳千古的大戰,讓他可以拚到最後一刻……
然而大勢所趨,大戰估計不會再有啦,吳會等地將悄無聲息地歸從於王化。孫權若不戰死沙場,不管是俯首而降,還是吳縣城破後先手刃妻兒再自剄甚至自焚啥的,都難免使人心生悲愴。真正的悲劇,不是使觀眾涕淚滂沱,而是使觀眾長久地黯然神傷——英雄不待遲暮即敗,便是這類悲劇。
倘若並非穿越而來,不知道原本曆史的走向,估計不會這般傷春悲秋吧?是勳過後想想,也覺得自家的感歎太過無稽。事難兩全者也,又想曹操統一天下,又想孫權、劉備得好死,世間安得如此“雙全法”?
不過……他思路一展開,突然間想到了一條妙計,於是寫下一封書信,派人快馬傳給曹操。信中重點,其實隻有學自後世奸佞的八個字:“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書信才剛傳遞出去,突然門上來報,說世子相召。是勳一開始也沒多想,整頓衣冠便前往曹昂府上,可是隨即曹昂遞過來一封信,他展開一瞧,卻不禁大驚失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