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南華聯邦國家報告二
自二十世紀末以來,人類麵臨嚴重的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產生的對資源與環境的需求超出了地球生態係統資源與環境的供給能力。
資源枯竭,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的枯竭,將使人類的生存、發展麵臨著極其嚴重的挑戰。
1968年,羅馬俱樂部的科學家們發表了《增長的極限》,在全球學術界和政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自此,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和學者就資源環境危機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就可持續發展戰略達成了很多共識。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和各國政府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發展戰略,主要具有下述內容:
第一,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包括國內公平和國際公平。
持續性原則,強調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共同性原則,強調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道義和責任。
第二,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資源的持續利用。
為實現這種持續利用,提出了最低安全標準,即社會使用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得超過可再生資源的更新速度。
社會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得超過作為其替代品的資源的開發速度。
社會排放汙染物的速度,不得超過環境對汙染物的吸收能力。
第三,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麵,各國都把環境保護放在可持續戰略的優先地位,強調運用環境稅、產權界定等經濟手段及行政手段、法製手段來保護森林、淡水、耕地、海洋、大氣免受各種有毒物質的汙染。
第四,相信市場激勵與科技進步能自動解決可持續發展麵臨的環境問題、資源替換問題。
認為市場機製可通過資源價格的變動反映資源的稀缺狀況,一旦資源麵臨枯竭,資源價格上漲會促使人們尋找替代資源,而科技進步為資源替換提供了技術手段。
第五,在工業領域推廣清潔生產戰略。
所謂清潔生產,就是工業生產中通過產品設計、原料選擇、工藝改革、技術管理、生產過程內部循環利用等環節的科學化、合理化,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廢棄物。
循環利用生產中排放的廢棄物,變廢為寶,減少汙染。
第六,建立了可持續發展核算體係,用以評價各國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上述對世界可持續發展思想、戰略的內容概括可能不全麵,但並不妨礙我們就它的主要方麵作出評價。
由於對全球資源、環境危機的性質和根源缺乏正確認識,以西方為代表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存在著以下缺陷:
第一,看不到造成非持續發展的主要根源在於,私人資本利益主導下的大工業生產方式,使經濟增長建立在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索取上,經濟發展采取高增長、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失衡和環境破壞。
各國雖然對高投入、高消耗的生產模式和浪費型的高消費模式進行了批判,但沒有意願和能力改造這種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
相反,各國政府仍舊以追求經濟增長為中心,竭力不損及目前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第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建立發展的可持續資源和環境基礎。
各國很重視環境問題,卻低估了資源危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沒有建立可信的資源替換戰略或者資源代際分配計劃,對資源可持續利用缺乏具體的對策。
歐美各國政府的資源戰略,僅僅是全力發展強大的高技術軍事力量來保障自己的資源和能源安全。
歐美各國政府發動的戰爭,目的就在於控製世界石油資源,以達到稱霸世界和保障自己能源供應的目的。
歐州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有資源色彩,但隻限於降低不可更新能源像石油、天然氣等的消耗,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
隻強調對生物多樣性和其他重要資源的保護,而沒有應對資源危機的全麵的資源替代戰略。
這說明西方忽視了一定階段和一定的技術水平下,爆發資源危機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第三,盲目相信自發的科技進步能解決可持續發展所麵臨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忽視了現實中科學技術對資源與環境的影響具有兩麵性。
一方麵它是最終解決資源與與環境問題的手段。
另一方麵,在科技進步完全服從資本利益時,它在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和社會財富增長的同時,由於其巨大的杠杆作用,會迅速消耗大量寶貴的資源,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
認識上的片麵性導致實踐上的盲目樂觀,各國政府都缺乏應戰資源與環境危機的科技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
第四,發達國家的可持續戰略忽視了世界人口的增長對全球生態係統所構成的壓力,尤其是忽視了發展中國家龐大的貧困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靠種植、采集或捕捉食物過活,直接破壞了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成為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
發達國家和它們主導的國際機構,對發展中國家的扶貧和發展援助不夠,對世界人口增長的控製重視不夠。
不僅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甚至推行生態標準,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設立種種貿易壁壘,損害這些國家的發展,削弱了這些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國有學者認為知識經濟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顯然,不論是教育、科研、谘詢、策劃等知識產業還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所孕育的大量高科技知識密集型產業,將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但是,知識經濟不能取代物質經濟使人類進入虛擬經濟時代,二者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的部分。
隨著人口規模擴大和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隨著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世界農業、工業等物質生產部門的規模還會繼續擴張,對資源與環境的消耗還會繼續增長。
知識與技術隻能節約資源的使用和消耗,延緩危機的到來,也就是說,知識經濟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僅僅依靠知識經濟的發展,是不能全麵應對人類麵臨的資源和環境危機的。
總之,以西方為代表的、現有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短視的、消極的、片麵的。
僅僅用發展知識經濟的辦法作為可持續戰略的根本途徑,也同樣是消極的、危險的。
人類需要製定更積極的、富有遠見的、全麵的戰略,才能有效地渡過難關。
科學技術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是最終解決資源、環境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手段和途徑。
麵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必須製定可持續的科技發展戰略,為化解危機作好充分的準備。
首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科技進步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擴大生產的可能性邊界。如節能技術、節材技術、節水技術、科學的種養技術,會節約各種資源、能源,減少廢棄物的排放。
而資源、能源的低消耗又會延緩資源危機的到來,減輕廢棄物的排放對自然環境的汙染。
科技進步還會導致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的誕生和教育、科研等知識產業的發展,拓展產業發展的空間。
如信息技術的發展帶動微電子產業、通信產品、計算機等電子產品的製造和發展,帶動軟件、信息傳播、信息谘詢與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成為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導產業。
生物技術將分離出生物農業、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製藥、生物食品、生物信息等十餘個門類的技術,並孕育出眾多的生物產業。
類似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的高新技術還有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這些高技術產業和知識產業的發展,不僅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下個世紀最有前途的主導產業,而且會促使資源消耗型的經濟體係轉換為資源節約型經濟體係。
其次,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資源的可持續,當經濟發展所依賴的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枯竭時,必須及時找到替代資源,尤其是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
從長遠看,非再生資源終究要枯竭,物質生產所依賴的資源、能源終究要向可再生資源和能源轉換,而科技進步是尋找替代資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手段。
最後,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汙染,要依靠科學技術,如環境化學、分析化學、生態學的發展,為人類認識環境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而生態技術、清潔生產的工藝技術,各種有毒物質的分離技術、節能節材技術,則大大減少了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各種廢棄物和有毒物質,或者直接為環境的治理提供了技術手段。
此外,地球科學和空間遙感技術在探測自然資源、監測自然災害和環境惡化方麵,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