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開戰原因

南華聯邦和法國在馬達加斯加開戰其實要從阿爾及利亞說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世界性的反殖民統治的風暴中,阿爾及利亞一批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出身的愛國誌士,於1954年3月建立了團結與行動革命委員會即後來的民族解放陣線。

他們開始把分散的遊擊隊和遊擊小組聯合起來,建立新的遊擊隊即後來的民族解放軍,到10月份已擁有三千人,並伺機發動武裝起義。

1954年11月1日淩晨,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在西起奧蘭地區東至奧雷斯地區的阿爾及利亞穀地,同時對30多個法軍目標進行了襲擊,從而揭開了阿爾及利亞民族獨立戰爭的序幕。

武裝起義開始時,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隊伍裝備簡陋,缺少訓練。

但阿爾及利亞國土遼闊,至少比比法國大四倍,南部雖為廣大沙漠地區,但北部地區,占國土總麵積的五分之一有二條山脈綿亙全境,山高林密,適宜堅持長期遊擊戰。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四鄰皆友好國家,特別是得到突尼斯和摩洛哥兩國的大力支持,無論是接受外援或展開武裝鬥爭均有所依托,且又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堅決支持。

因此,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憑借這些有利條件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對法國殖民當局的駐地、通信樞紐、軍事哨所、憲兵隊、警察局和軍事目標進行了襲擊。

同阿爾及利亞相比,法國經濟發達,擁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且法國在阿爾及利亞有130多年的統治曆史,擁有占阿爾及利亞人口十分之一的歐洲移民,控製著阿爾及利亞的政治、經濟命脈。

加上離法國近,海路隻有800公裏,空路隻要一個半小時,運輸和增援較方便,便於法國控製。

法國政府企圖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采取軍事圍剿和政治欺騙雙管齊下的政策,撲滅阿爾及利亞人民的鬥爭烈火。

經過幾年的鬥爭,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認識到,盡管1954年11月1日開始的武裝起義,給了法國殖民者以沉重的打擊,但要使這次起義獲得成功和迫使法國不得不做出讓步,就必須將鬆散的民族解放陣線改造成領導民族獨立戰爭的堅強組織,並確立英明的政治領導原則。

為此,1956年8月20日,在卡比利亞的一個叫作蘇馬姆溪穀的地方召開了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史稱--蘇馬姆會議。

會議曆時2個星期,共有13人出席,大會一致通過了《民族解放陣線綱領》。

大會還成立了民族解放陣線的最高領導機構--阿爾及利亞革命全國委員會,它由17名正式委員和17名候補委員組成。

執行機構是--聯絡與執行委員會,從阿爾及利亞革命全國委員會成員中選出5名組成,並確立了兩條基本領導原則:一是政治領導優先於軍事領導。二是國內領導優先於國外領導。

蘇馬姆會議後,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對法軍的作戰得到了加強,開展了積極的進攻行動,隊伍也得到壯大。

1956年秋天,他們已有3萬人,這還不包括民兵。

在國外還有經常處於戰備狀態的預備隊:在突尼斯約有3萬人,摩洛哥約有2萬人。

由於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的英勇作戰,成功地粉碎了法軍的全麵進攻。

1956年5月以後,法軍根據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活動在高山叢林既分散又隱蔽的特點,改變了戰爭初期用大部隊--全麵圍剿、梳形搜索、聚而殲之的戰術。

在政治上,1958年6月1日,戴高樂重新上台執政後,聲稱要在阿爾及利亞進行廣泛的社會改革,但卻拒不接受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提出的阿爾及利亞獨立的要求。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起初對自己和法軍的力量估計不足,總是打攻堅戰和消耗戰,遭到很大損失。

但在南華聯邦的幫助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很快糾正了錯誤,恢複小分隊遊擊活動,在軍事上又取得了主動權。

1958年9月19日,以費爾哈特-阿巴斯為首的臨時政府在埃及開羅成立。

隨即,這個臨時政府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承認。

9月26日,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發表聲明指出,臨時政府的首要任務是領導阿爾及利亞人民走向解放。

同時,也希望同法國舉行談判,和平解放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的成立標誌著阿爾及利亞解放戰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時,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已發展到13萬人。

到1959年9月,粉碎了法軍的重點圍剿。

從1959年9月開始,法軍又改用--固守要點,全麵封鎖的戰術。

由於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的英勇作戰,法軍己感到單靠軍事鎮壓不能解決問題,在軍事上隻得退守主要城鎮、交通線和東西邊境,而以加強政治攻勢來引誘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上勾。

但同時,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這時兵力已發展到24萬人,有7塊比較鞏固的根據地。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采取的主要戰術:一是以根據地為依托,分小隊深入敵後,伏擊和襲擊小股敵人。

二是以突尼斯和摩洛哥為基地,襲擊法軍據點,破壞封鎖線,向境內增兵和輸送軍火,配合國內軍事行動。

這些軍事行動不斷給法軍造成大量傷亡,牽製大量法軍。

而且,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戰爭事業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支持,國內人民廣泛的示威、罷工鬥爭,也給法國殖民當局以沉重打擊,這一切迫使法國政府與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進行談判。

阿法談判,從1960年6月25日在法國默倫舉行預備會議開始,斷斷續續進行了兩年之久。

1962年3月18日,雙方在法國埃維昂談判簽訂了《埃維昂協定》,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自決權和阿爾及利亞國家的獨立和主權。

第二天中午,在阿爾及利亞全境實行停火,從而結束了持續7年半的戰爭。

1962年7月1日,阿爾及利亞舉行全國公民投票表決,7月3日宣布獨立,結束了法國長達130年的殖民統治。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的勝利,打擊了歐洲列強在非洲的殖民統治,促進了非洲的民族覺醒,支持了非洲人民尤其是法屬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

當然,阿爾及利亞的資源是造成戰爭發生的原因,南華聯邦的武器和作戰物資源源不斷從摩洛哥運進阿爾及利亞是以這些資源的開發作為抵押品的。

阿爾及利亞的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約12.55億噸,占世界總儲量的1%,居世界第15位,主要是撒哈拉輕質油,油質較高。

天然氣儲量4.6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3%,產量居世界第7位。

其他礦藏主要有鐵、鉛鋅、鈾、銅、金、磷酸鹽等。

其中鐵礦儲量為30-50億噸,主要分布在東部的烏昂紮礦和布哈德拉礦。

鉛鋅礦儲量估計為1.5億噸。

鈾礦2.4-5萬噸。

磷酸鹽20億噸。

黃金100噸。

法國情報當局對這些心知肚明,自此,兩國關係從1957年開始惡化。

1947年3月29日,馬達加斯加人民舉行大規模武裝起義,反對法國對馬達加斯加長達50多年的殖民統治,許多人在起義中犧牲。這一天被稱為馬達加斯加的--殉難日

馬達加斯加有華僑和華裔約接近一萬人,在這些人的幫助下,南華聯邦在馬達加斯加島北部建立了立足點。

在南華聯邦的非洲戰略中,是以扶植非洲人自己的而不是占領作為基本政策。

在東非,馬達加斯加資源並不是考慮的因素。

南華聯邦準備立足的印度洋上,索科特拉島,桑給巴爾島,無法準確掌握的摩加迪沙港,吉布提港等。

這些地方都不足以供養作戰的大軍,南華聯邦需要一個很大的土地滿足對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的要求。

所以,馬達加斯加島被選中。它的麵積足以保證農產品的供給,可以保證大規模部隊糧食和新鮮蔬菜,水果的要求。

但更使法國人想不到的是,在南華聯邦的戰略裏,要將法國全部的海上力量消滅在這裏,在短時間內徹底使法國變成一個海洋小國。

當時的法國海軍實力和南華聯邦不在一個級別上。

航母隻有1艘,還有2艘租借的美國護航航母。

戰列艦2艘

巡洋艦3艘

驅逐艦12艘

護衛艦29艘

潛艇11艘

巡邏艦艇40艘

掃雷艦:21艘。

兩棲艦艇:9艘。

支援運輸艦船60艘

此外,海軍航空兵裝備作戰飛機:352架,武裝直升機32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