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美國唯一的選擇

對待新的技術和經濟轉變點,美國的經濟政策製定者和主流經濟學家們已經做出的應對集中體現於三個方麵:

首先是減稅加投資軍事、投資基礎設施、新技術

當年裏根政府為了培養企業發展的自身動力,第一次在美國曆史上大規模地開展減稅行動,取消了對企業的諸多嚴格管製,保證企業有一個相對寬鬆的發展環境,並通過增加國防開支、實施星球大戰計劃,來帶動國內高科技產業和製造業的蓬勃發展。相比之下,奧巴馬政府的舉措目標更為明確,在減稅的同時,更多的資金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技術的研發。

到了現在的希拉裏政府,主要精力開始集中在後兩個方麵。

其中一個方麵需要美國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處在轉變期的美國,國外投資發揮著兩重關鍵作用。

一是若想成功實現產業升級,就意味著要有大量資金接盤已經相對落後的產業,促進社會就業,使得新解放的資源可以布局到新興產業當中,為新技術的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在裏根時代,美國吸引的投資方主要是日本,一方麵出台法案鼓勵外商投資,另一方麵,運用各種手段。鼓勵日本企業主動或被動地到美國投資。比如1981年美國要求日本自動限製對美國汽車出口後,導致日本各大汽車公司為繞開限額。都必須選擇到美國投資工廠以維持在美國的市場份額。

到了奧巴馬政府,中*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奧巴馬政府的目光自然轉向了中*。一方麵,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歐債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從根本上造成中*隻有美國國債一個方向可投的局麵,另一方麵,提高中*商品對美出口的貿易壁壘,這都將最終導致中*對美國投資金額的大幅上升,以保障美國產業升級的完成。

這方麵希拉裏隻需要繼續延續奧巴馬政府的政策,便可繼續完成美國重要的轉型工作,但這也需要希拉裏政府上心去維持與中華的關係。 在國內經濟疲軟、國際格局急劇變動的情況下,美國政府仍要維護美元霸權,利用一切手段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依仗軍事上的強硬。冷戰時期美國政府為了遏製蘇聯不斷崛起的勢頭,不惜與西歐盟國關係惡劣,他們認定蘇聯不會采取激烈手段反應,肆無忌憚地對其實行軍事上和經濟上的高壓製裁。造成蘇聯國內經濟情況的不斷惡化。

不過,麵對崛起的索馬裏,當年對付蘇聯的那套辦法是無法複製的,希拉裏政府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繼續保持美元霸主的地位。那就是拉攏更多的國家,用美元和經濟捆綁這些國家,再輔以軍事上的強大。讓越來越多的國家離不開美國。

就目前來說,希拉裏政府的這種手段無疑是成功的。印度在短短幾年的時間,便成為美國最堅實的夥伴國。美國將大量的美元投放在印度,幫助印度完成工業和基礎建設,而印度購買大量的美國國債,承擔著美國經濟風險。

並且在軍事上,印度也開始依賴於美國,雖然印度現在已經擁有自己的造船工業,但依然有太多的技術和設備需要從美國進口,就算是讓印度洋驕傲的計算機產業,也需要美國人的支持。

一旦美國停止了對印度的技術支援,那現在印度所謂成長起來的軍事工業,將會徹底熄火,印度海軍的五個航母戰鬥群,三艘小鷹級恐怕就要用拖船拖回印度。

當年奧巴馬之所以放心的把技術和航母都送給印度,就是對準了印度人的命脈,牢牢掌握所有技術的關鍵點,讓印度人不得不依賴美國,否則印度的工業就是沒有辦法運轉,航母也隻能待在港口生鏽。

而漸漸習慣了強大起來的印度人,也自然不可能願意回到當初那種全部都要依靠世界的地步,雖然現在依然要依賴美國,但其他大部分的東西,印度都可以完成自己生產。

也正是有了印度,再加上北約,美國才能夠繼續保持現在世界霸主的地位,當然,這也離不開美國自身的快速發展,對外強硬離不開軍事支持,拉攏其他國家隻是外力,強大的自身才是一切的保障。

六年的時間,索馬裏有三艘超級航母加入海軍戰鬥序列,並且第四艘超級航母即將下水,而美國也不輸多少,六年的時間,三艘福特級也都完成了下水工作,並且開始了下一階段三艘航母的建造準備工作,第四艘福特級航母的艦身模塊已經生產完畢,正在組裝階段。

可以說,光海軍方麵的發展美國隻是比索馬裏慢一點,而且這還是在非戰爭期間的建造效率,一旦美國進入全麵戰爭狀態,完全有能力一年打造一支福特級航母戰鬥群,甚至會更快。

可是為了尋求對索馬裏的軍事優勢,如今美國軍事支出已經達到了上萬億美元,除了研究費用之外,用以直接采購軍事裝備的費用,就達到每年四千億美元。

如此龐大的軍事支出,讓希拉裏政府也麵臨國內巨大的壓力,雖然經濟和技術轉型過程中是成功的,提高了就業率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美國依舊保持世界最大軍事集團和經濟體的頭銜。但上萬億的軍事支出,也讓這個超級強國感受無比龐大的壓力。

就現在美國國內的矛盾。已經達到十分危險的境地,就業矛盾。貧富差距矛盾,稅收矛盾,種族矛盾,日趨減少的福利……等一係列美國政府體製帶來的社會問題,已經讓希拉裏政府不得不考慮軍備競賽進一步會帶來的惡劣後果。

不得不說索馬裏的經濟和軍事發展的極端不對稱,讓美國看到徹底拖垮索馬裏的可能性,但事實卻進一步的告訴美國,索馬裏軍事發展迅速,但卻與國內經濟沒有衝突。在李嵐的身後有一個小金庫,正是這個神秘無比的小金庫支撐索馬裏那支龐大的軍隊。

美國一再估計李嵐承受的極限,但結果一次次讓美國失算,以至於發展到,美國逐漸成為這場軍備競賽中受到傷害最大的國家。

這是美國無法接受的,當初依靠軍備競賽美國成功拖垮的了蘇聯,現在美國卻麵臨被拖垮的窘境,希拉裏麾下的智囊得出一個很重要的結論,索馬裏曾經一次次的對外戰爭中。並未根本損傷到索馬裏軍隊的元氣,反而一次次戰爭令其壯大。還有一點,他們更不知道李嵐承受的極限,如此盲目的進行軍備發展。實為不智。

論起軍備競賽,美國人經驗自然無比的豐富,美國和蘇聯經曆了半個世紀的冷戰過程。終於以蘇聯的解體出局而告終。蘇聯的解體是不是被越來越高調的軍備競賽拖垮的?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對比現在的索馬裏,當年的蘇聯其實更加不好對付。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蘇聯經濟出現了上升的勢頭。石油和鋼鐵的產量一度超過了美國。但勃列日涅夫於是高估了形勢。利用美國的戰略收縮之際,在中東,中美洲和非洲進行滲透,甚至出兵阿富汗。美國忍無可忍,終於很快又掄起了經濟大棒,在1979年對蘇聯進行一輪嚴厲的製裁,包括凍結約1.55億元對蘇高級技術出口的申請,終結對蘇聯的穀物出口,等等。在軍事和政治不占壓倒優勢的情況下,經濟優勢就是打破平衡的砝碼。而蘇聯因為戰線太廣,經濟困難過大,尤其是小小的阿富汗戰爭,更使蘇聯經濟失血過多,四百多億扔在了阿富汗,傷的不輕。、

軍事輸出和擴張行動從來都是軍備競賽的發展性必然。擁有武力的強權政治,絕不會滿足於光秀肌肉,而是要非得折騰到嚴重腎虧為止。沒有強有力經濟支撐的軍事擴張必然是短命的。經濟發展的弊端在蘇聯已經是隱存已久的疾患,蘇聯的軍費開支超過了美國,這意味著蘇聯開動了沒有刹車製動的高速戰車。而長時間漠視民生的後果也造成了越來越廣泛的政治離心心理。

蘇聯解體的教訓,已經讓美國看到未來的危機,同樣的超大的軍費支出,同樣的巨大的國內社會矛盾,同樣不滿足於秀肌肉,當初伊拉克戰爭更有幾分當年蘇聯折戟阿富汗的征兆。

幸好現在的美國擁有當初蘇聯所不具備的強大經濟支撐,索馬裏也無法對美國進行致命性的經濟打擊,還擁有許多強大並且可以分攤壓力的盟友。這可以說是美國依舊可以支撐下去的資本,但這種淩駕於其他國家上的經濟和軍事資本,卻不是用來軍備競賽上的揮霍。

接任美國大權的希拉裏政府,自然不可能讓美國走上不歸路,否則不需要戰爭來葬送美國,國內外巨大的矛盾,足以摧毀雄踞世界達近世紀的美國。

然而,當美國人開始思考如此結束或者緩解這種軍備競賽的時候,美國上下這才幡然醒悟,原來從一開始這場軍備競賽,壓根就不是他們挑起來的。

美國一直以來都是想要維持這種軍事優勢,不得不采取穩固軍事優勢的辦法,達到軍事戰略上的優勢。在這場軍備競賽中,美國是不得不迎戰,是否停止無止境般的軍事裝備建設,源頭是在索馬裏,而不是在美國自己身上。

這也帶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美國想要結束這場軍備競賽,但李嵐卻一直都沒有停止過發展。留給美國隻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不應戰,看著軍事戰略優勢被索馬裏奪取,進行被動性防禦戰略。

另一個選擇就是來一場戰爭,一場徹底結束這種無休止軍備競賽的戰爭。這種選擇符合一貫的軍事發展規律,說得簡單一點,軍備的發展到了索馬裏和美國這種地步,已經不是為了滿足防禦,而是為了滿足進攻,既然是以進攻為最終目標,那就把這種進攻的欲望釋放出去。

關於做出如何選擇,美國上下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當李嵐出訪伊朗,並且做出將航母送給伊朗的決定後,就等於是逼美國做出決定的時候。

美國將壓力轉接到盟友身上,現在索馬裏也這樣做,美國的優勢又被進一步的削弱。最令美國忌憚的是,這幾年的時間,索馬裏正在一步步加強和南美國家的往來,李嵐的外交方向,正在快速朝南美傾斜。再這樣發展下去,美國將來的優勢會越來越小。

一旦等到所有優勢都開始喪失後,留給美國的選擇就隻有一條了,那就是不歸路。

不歸路美國自然不會走,類似當年對蘇聯的經濟製裁美國也無法複製在對索馬裏政策上,戰略防禦也不符合美國長遠發展之路,結果留給美國隻有一個選擇,釋放出軍事壓力,並且還可以借此轉移國內矛盾。而且麵對越來越複雜的國際形式,美國需要一次重塑國際體係的機會。

不過,這也並不等於美國要親自參與新的戰爭。擺在美國麵前的機會很多,索馬裏有了今天如此巨大的威脅,主要來至一個人,那便是李嵐。沒有李嵐的索馬裏,就等於被關進籠子的猛獸,雖然依然具備強大的殺傷力,但已經威脅不到美國。

然而,要想把這頭猛獸關到籠子裏,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說不定會傷到自己。甚至也有可能演變到,美國自己直麵對猛獸的怒火。

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拉裏在很早就做出了選擇,這一切就快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