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鐵錘 第四十七節 計劃趕不上變化

維拉迪米爾大將對特裏利瑟爾報告的所謂“南卡羅來納集團軍”卻表示懷疑,他滿不在乎地對電話說:“我們的情報機關怎麽之前一點消息都沒有捕捉到?”

“司令員同誌,我想既然公然宣稱擁有一個集團軍的編製,那也不至於少到隻有幾個連的規模吧。”特裏利瑟爾說,“從今天的南路軍受到的阻擊看,敵人作戰非常頑強,火力也很凶猛。現在南路軍的70師和140師的右翼麵臨著較大的風險。我請求您從波羅的海方麵軍裏調派至少一個師的兵力,給我加強南路軍的右翼。”

“進攻發起第二天就要投入戰役預備隊?克萊羅夫,你還沒接到通報嗎?”維拉迪米爾有些不滿。曾經在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潰敗之際,力挽狂瀾的特裏利瑟爾今天怎麽變得有些膽小謹慎。不過話說回來,換作是自己,也會這麽做。讓他隻以一個集團軍的兵力攻擊南卡羅來納的西北部確實比較吃利,尤其是當敵人突然在側翼冒出一個集團軍、自己又兵分三路的情況下,被敵人各個擊破的風險相當大。

“什麽通報?”

“等一下你應該就可以接到敵情通報了,美軍在田納西的兩個裝甲師已經越過田納西河進入查塔努加了。我估計他們準備向亞特蘭大發動反擊,牽製77集團軍對南卡羅來納的進攻。”

特裏利瑟爾又吃了一驚,他一邊盯著桌上的地圖一說:“那我們的計劃豈不是受到嚴重影響?第20集團軍要搶先出擊嗎?”

“不,克萊羅夫。”維拉迪米爾卻胸有成竹地說,口氣反倒充滿了得意與興奮,“你不覺得敵人這是在自投羅網嗎?”

特裏利瑟爾很快便反應過來,高興地說:“您想利用這個機會把敵人的主力全部誘騙到田納西河南岸,再加以殲滅?”

“沒錯。所以波羅的海方麵軍一兵一卒也不能增援你。你的20集團軍也不要提前出擊,命令他們加固防線。等查塔努加的敵人發起反擊後,盡可能地遲滯他們的進攻,並逐步後撤,引誘他們增強南下的力量,給北線的包抄創造極其有利的條件。明白了嗎,克萊羅夫?這一次你們又成了主角了。”

“那我讓第77集團軍馬上停止前進,準備返回佐治亞州。”特裏利瑟爾打算配合大將的計劃,把三路大軍調回來,從東麵夾擊南下的美軍。

“不不,你讓北中兩路連夜過河。”維拉迪米爾否定了手下的想法,“天明之後不要按照計劃直接攻擊格林維爾,而是轉向東南與南路軍一起攻擊安德森,爭取明天一天打下來。這樣我們77集團軍就匯合在一起,再尋找機會殲滅所謂的‘南卡羅來納集團軍’,即使不能有效殲滅對方,也能給第20集團軍的行動作有利的側翼掩護。”

“明白了,司令員同誌。我這就去轉達命令。”維拉迪米爾的眼光與應變的確讓特裏利瑟爾深感佩服。

聽得出手下對自己由衷的敬佩,維拉迪米爾也滿意地掛上電話,然後找來了北美戰區參謀長涅欽科,開始下達新的命令:“把波羅的海方麵軍從蒙哥馬利(Montgomery,Alabama)調到伯明翰(Birmingham,Alabama),明天中午之前一定要集結完畢。”

“不按計劃把他們調到亞特蘭大的蓋恩斯維爾(Gainesville,Georgia),跟在77集團軍後麵?”涅欽科上將問道,“那樣一來可以有效支援77集團軍,二來還可以從東麵阻斷南下敵人向東南機動的退路。”

“莫洛斯·索洛夫維奇,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維拉迪米爾搖搖頭說,“那裏山地太多,不適合機械化大兵團快速突擊。我的目的是想讓波羅的海方麵軍在適當時機突擊查塔努加,分割並包圍敵人的南下部隊。”

“我明白了,維克多·弗拉基米洛維奇。”涅欽科說著在記事本上速記命令。

“還有,通知其他所有方麵軍,明天務必做好所有進攻準備。告訴他們戰役進程提前了。”

“好的。”涅欽科領命前去發布命令。

維拉迪米爾轉過身,注視著懸掛在司令部牆上巨幅的地圖。那畫滿了大大小小的紅藍箭頭與各種線段的地圖,就如同壯闊美麗的北美大陸,呈現在他的眼前,呼喚著他的雄心與豪氣。

整個曆史上,征戰北美大陸的指揮官,從沒有一位能像維拉迪米爾這樣指揮著如此規模龐大,如此實力強悍,如此名將眾多的軍隊;也沒有一支軍隊能像他旗下的紅軍八個方麵軍,縱貫整個美國南方,沿著長達近五千公裏的戰線展開。自1814年英美戰爭以來,維拉迪米爾和他的近五百萬將兵是罕有的讓美國焦頭爛額的軍隊之一,也是唯一一支成攻占據美國半壁江山的軍隊。如今,他指揮著強大的軍隊正發起新一輪的攻勢,準備圍殲對手殘餘的力量,向著最終的勝利前進。因此,可以豪不誇張地稱維拉迪米爾為“美國之王”。

按照維拉迪米爾的部署,蘇軍迅速展開行動。77集團軍的北路軍和中路軍連夜從架起的浮橋渡過薩凡納河上遊的哈特韋爾湖。涅欽科調動了亞拉巴馬州南部所有交通力量,將集結在蒙哥馬利周圍的波羅的海方麵軍的五個師調往伯明翰。

美軍方麵,蘇聯紅軍正按照布魯克斯將軍的推測行動,唯一的意外就是從亞拉巴巴州南部調來的大批部隊正向伯明翰集結。盡管蘇軍這個行動讓布魯克斯感到憂慮,擔心自己一旦向南出擊後這些部隊可以從西南方攻擊查塔努加,威脅南進美軍的側翼,但是將軍還是下達了如期發起反擊的命令,畢竟箭在弦上,不得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