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氣得牙癢癢啊,若那該死的沈逸夏沒有當眾揭穿,阿誠就真的逃脫生天了,現在這狀況,他成了在逃死囚,全國通緝,而皇帝為此大怒,下旨嚴查,整個姚家人都有嫌疑,包括貴妃和太子,都被懷疑。
姚國公早想好的那套狀詞,頓時找不到時機稟報皇帝了。
所以,這口氣當真窩囊得很。
不過,好在這次來出使的是北鏡王!
這位北鏡王與荊王是對頭,他本是老北楚皇的嫡子,荊王反而是妃子所生,北楚太子亡故後,原本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是北鏡王,卻被荊王給奪了皇位,盡管荊王得了皇位後很厚待這位皇兄,但北鏡王奪位之心不死,這一次出使,是荊王下的旨,他卻是很不情願的,認為這是荊王故意在折辱他,因為,往常這種出使,派個郡王便好,自己是親王,而且是權位最高的親王,竟然被當成了使者,當真很窩囊。
所以,與荊王作對,成了鏡王最樂意又最開心做的事情。
既然要與荊王作對,荊王想要議和,北鏡王的想法就不一樣了,所以,這一路,與姚國舅熟了,人一熟,有事就好商量。
姚國舅不好開口說的話,北鏡王也不說,卻有法子把想表達的東西表達給皇帝聽見。
比如說,讓皇帝派來監視的人聽見不該聽見的消息,又讓暗衛尋到一些信箋或者信物什麽的。
都是對英國公不利的,指向英國公叛國的。
皇帝本就對英國公很不滿,一點懷疑的種子,到了皇帝這裏,就浸在水裏,泡脹泡發,比原先大了好幾倍。
也更容易發芽生根。
更何況,北鏡王此番來提出的議和條件與沈逸夏當初回來是說的很不同,幾乎大相徑庭,讓那個懷疑有了可以作證的根據。
所以,皇帝在震怒換囚的同時,還是召了姚國舅查問叛國之事。
姚國舅如願以償將早就收羅好的證據呈給皇帝。
皇帝沒怎麽仔細看,隻是大喜過望地將證據扔給黃丞相:“人證物證此番全有了,朕倒要看看,他沈清楓再如何沈脫罪責。”
黃丞相迅速瀏覽了一遍所謂的證據,遲疑道:“皇上,此事隻是姚侯片麵之詞,怕是還要等英國公人來了之後,當麵對質才能定奪吧。”
皇帝冷笑:“他人都不露麵,怎麽個當麵對質法?到時候又躲在長公主身後避難,或者,拉兒子出來求情,哼,仗著朕顧念著親情,又寵著阿夏,為所欲為。”
當今皇帝說這樣的話,顯得很孩子氣,說來,也是皇帝自家的事,鬧一陣,鬧到最後可能大家還是親戚歸親戚,外人歸外人,可偏要把大臣扯進來,又不是頭一回了,黃丞相頭痛。
想了想,正色道:“皇上,話是如此,若沈國公當真謀逆叛國,既便長公子與沈世子如何阻攔,臣等還是會奏請皇上為國之安全大計,稟公執法,嚴懲罪人。”
這話讓皇帝聽得很是舒心,點頭道:“不錯,丞相所言及是。那如今人證物證皆在,該如何處置,丞相先拿個章程吧。”
黃丞相摸了摸不太長的胡須,暗暗苦笑道:“沈國公畢竟位高權重,在軍中與朝中威望頗高,此事必須公開公正,仔細嚴查,必得讓他心服口服,親口認罪,同時,也要昭告天下,讓朝堂上下信服,否則,怕引起不必要的輿情,惹人誹議不說,還怕寒了軍中將士與朝中眾人的心啊。”
皇帝正是不願如此,巴不得現在就給英國公扣個叛國人帽子,反正英國公府外麵圍著的人還未撤走,當初圍府的名義就是這個,正好也坐初了當初的罪名,免得人家說自己出爾反爾,隨便扣帽子。
可丞相說的有理有據,言正詞嚴,沒有半分錯處,又嚴肅認正,不偏不倚,倒讓皇帝不好反駁,因為丞相走的是正常程序。
姚國舅當然不想這樣,忙道:“丞相大人危言聳聽,依你之言,不論英國公做過什麽,隻要將他拿沒,便會引起朝堂上下誹議,軍中嘩變?這天下,可是陛下的天下,這朝臣與百姓,這軍中將士也是陛下的,不是他沈某人的。”
這話可算誅心,挑撥不算,還扣了頂更大更髒的帽子。
黃丞相氣得臉色發白,橫眉道:“國舅莫要惡意曲解本相的意思,更莫要妄自揣度,英國公此人品性為人,為國如何,自有朝臣百信公斷,若他是犯下不可饒恕之罪,本相必定會奏請聖裁嚴懲不怠,可僅憑國舅一人所言,便將一位肱骨大臣判下重罪,莫說本相不服,相信朝中其他各位大臣也會不服,本相說此案按正堂程序審查何錯之有?莫非國舅所呈之證據經不得推敲,經不得查審,國舅不敢與英國公當麵對質?”
姚國舅雖然狂傲蠻橫,可黃丞相為官幾十年,在宦海浮沉中,始中屹立不倒,自有他的過人之處,素來長於機辯,一時竟被懟得無言以對,瞪大眼睛噴火。
黃丞相卻又道:“本相也未說你國舅搜羅偽證陷害忠良,本想隻要求稟公執法,有理有據,正正當當的處理這樁大案,莫要為某些人的一已之私,害了朝中重臣,寒了忠臣名將的心,更莫要在髒汙了皇帝英明聖主的名聲。”
這話軟中有硬,立場明確又堅定,而黃丞相向來代表一眾清流名臣的,朝中重臣大多以丞相為馬首是瞻,他的話,足夠影響大半個朝堂,皇帝一意孤行,在他這裏行不通,但會受阻。
姚國舅還待要堅持,黃丞相道:“皇上,英國公世子自關外帶來的那份證據,您當時可沒存疑的,再說了,換囚之事鬧得沸沸揚揚,對朝庭影響很大,影響您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當前應當先平息此事,莫讓北楚人看本朝的笑話才是。”
話題一下子拉回到換囚上來,皇帝雖然無奈,卻也很惱火,手指憑空點著姚國舅:“這都做的什麽事,趕緊的,把你兒子找回來,若再包庇,朕連你一同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