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之心是無上的尊嚴,無上的美德。知羞恥在佛教裏稱為慚愧,《維摩經》將慚愧比為“上服”;最好的、最美麗的衣服。因為一個人有了慚愧心,就能夠防非止惡,避免種種為非作歹的醜態。一個不知道羞恥的人,會讓人瞧不起。如何才是知恥?

第一,心存羞惡,立思改正

《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一般人在行為處事上,雖然可以要求自己如儀如法,不犯過,有時候心裏還是難免會生起不正當的念頭。但是,修行者不怕念起,隻怕覺遲。隻要能夠知恥,擇善棄惡,在不淨念剛生起時,立刻覺知,立即改正,久之,即能善念相繼,而成就道業。

第二,不屑卑汙,尊重自處

知恥者即使處在低劣的環境裏,也懂得自尊自重,不屑於跟別人同流合汙。六祖惠能大師曾混跡獵人隊中15年,不僅守住原則,還度化了大群獵者。知羞恥者,必能自我尊重,不甘隨別人墮落。

第三,不甘暴棄,力求進步

孔子曾自謙:“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年少時曾放牛牧羊,也曾做過倉庫管理員。但是貧苦的經驗,並沒有帶給他絲毫的自卑,反倒因而具備許多生活技能。有羞恥心的人,縱使遇到生活的困境,或精神的違逆,也不會自暴自棄,一定會勇氣十足,力圖振作。

第四,不圖苟存,寧死禦侮

南宋宰相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元師敬重他的人品,不忍殺他,勸他投降,他卻選擇慷慨就義。《過零丁洋》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動了後世千千萬萬的人,他忠於國家的誌節,正是符合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知慚知恥的人,寧在道德正義前犧牲,也不願違背正義而苟且偷生。

《佛遺教經》說:“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知恥是進步的力量,是道德的力量。《論語》也說:“知恥近乎勇”,希望大家都能養成羞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