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從小到大,從壯到老,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學習的狀況。有的學習是好的方麵,對於人品、智慧日有所長;有的學習是壞的方麵,對於人品日有所損。有的學習是自覺的,如讀書、修行;有的學習是不自覺的,如生活習慣的養成。有成效的學習,不僅自己能增長智慧、完成品格,還能夠幫助他人成長。我們要具備什麽樣的態度,如何學習,才能有效且能潤澤他人?下列四點,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學所以治己
我們讀書、學習,不是為了應付別人,而是為了修養自己,對治自己的毛病。比方脾氣不好、嗔恨心重的人,可以學習慈悲及寬恕,來對治自己的嗔心;常喜歡損惱他人者,就學習尊敬,體會他人的不足,來對治自己的害心;常常愁眉苦臉者,可以學習喜心,來對治自己的悲觀消極;貪欲心強烈的人,學習布施喜舍,來對治自己的貪心。所以,學習是為了對治自己的毛病,讀書識理,也是為了修養自己。
第二,教所以導人
古人說,“學而優則仕”,意思是希望讀書有成的人,能為社會貢獻一些力量。我們學習有了心得、成效,要不吝與人分享,佛教也有謂:“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能引導別人向善、向好,也是貢獻社會大眾的一種方式。
第三,勤所以改惰
無論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勤勞。佛教講發心,所謂發心,就是麵對任何事,都發自內心勤懇以對。隻要能夠勤勉學習,而且確切實踐所學,就可以改除自己的惰性。
第四,行所以成事
要完成一件事,除了規劃藍圖、撰寫計劃,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俗話說:“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有再好的計劃與目標,不靠力行,都是無法成事的。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學習,讓自己常保持前進的姿勢,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對於學習所應抱持的態度,在此提供以上四點意見,貢獻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