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平穩安定
在過去的三年多的時間裏,自治區一直都在努力的穩定已固定的區域,比如新疆和與西域方麵的通商,另外就是台灣的建設,還有南洋和澳大利亞等,基本上都屬於遠距離的開拓,在內陸上並沒有展現出什麽野心來,所以實際控製區已經是龐然大物的自治區看起來還像是小貓一樣的平和。
可是這一次對滿清用兵,自治區幾乎是以雷霆萬鈞之勢,根本就不給他們任何的準備時機,一路輾壓過去,直接就把滿清趕到了西伯亞原始森林裏去了,重新過上了野人的生活。
當自治區除了駐北方的部隊,其餘的大部隊返回的時候,頓時讓山西、河南一帶的年羹堯一部緊張了起來,現在年羹堯擁立了一位滿清的旁室小皇帝登基,而年羹堯就是其中最大的權臣。
現在,自治區的陸軍擴軍,除去在北地駐守的幾個騎兵師,足足三四十萬大軍開始南下,他們想幹什麽?難道還能像從前那樣就地裁撤不成?難道費了這麽大的勁,就是為了打一場根本就不需要打的大仗嗎?莫非自治區想要一統中原?
自治區的大軍一路向南,終於頂到了南線,西安的守軍也開始向潼關行進,並且炮擊潼關,看樣子來者不善。
現在蕭遠已經失去了所有的耐性,要對南線用兵,一舉解決滿清這個憂患了,自治區的軍事方麵有個特點,要麽不動,一動起來,就如同雷擊一般的強勢,根本就不給任何道理可講,守城便炮擊,出城便是騎兵追殺,根本就不會讓任何人興起任何可以抵抗的念頭。
哪怕年羹堯也不行,年大將軍雖然做了充足的準備,這些年來明裏暗裏,從自治區、大明朝走私了不少自治區製造的掣電銃,完成了由冷兵器到混合兵器的過渡,可以說他手上這二十多萬滿清精銳真要是跟大明朝打起來,也不是沒有較量的餘地,可是麵對自治區,年羹堯實在是一點信心都沒有。
自治區的大軍南下,登時讓滿清統治的山西南部,河南、山東這些地方變得一片愁雲慘淡,誰敢跟自治區的部隊正麵對抗?何況自治區現在得到了蒙古,從蒙古征集了達到五個騎兵師,而且這五個騎兵師有兩個都調到海外,進入澳大利亞進警戒去了,那地方西洋人總是不時的會繞行過去添點麻煩,速度快的騎兵師正好適合那地方。
若是把最做戰最為凶悍的蒙古騎兵師和兩個北方山地師調到主戰場上,這更沒法打了,這一次南下的全部都是步兵,蒙古騎兵師駐守西域,山地騎兵師駐守北方俄中防線,沒有抽調回來,這一次參戰的幾個軍全部都是內地的步兵。
哪怕是如此,也讓滿清上下心驚不止,終於,行宮暫設於開封的滿清小朝庭終於收到了自治區的最後通諜,要麽現在立刻投降,所有的軍隊就地接受整編,所有的滿人與其它少數民族一樣一視對待,不得私自擁有武裝。
同時還給了另外一條出路,就是自治區可以讓開一條通道,他們可以不投降,但是卻可以在自治區的監視之下一路北上,進入西伯利亞與本族匯合,或者直接西進,到歐洲去與朝庭匯合。
這封仁致義盡的最後通諜讓滿清小朝庭上下好生為難,他們幾乎打下了半壁江山,可是前後十年的光景,就被自治區全都給吞了下去,而且看樣子還要斬草除根。
年羹堯也是歎了口氣,他本以為自治區極有可能留著他們這支夾在大明與自治區之前的滿清小勢力,做為兩者之間的緩衝,可是沒有想到,蕭遠壓根就是一副不需要的樣子,再想想也是,雖然自治區是大明朝的臣子,可是這樣一位強壯的臣子,隻怕就算是蕭遠現在送給大明朝,他們都沒有胃口吞下了吧,自治區一統中原,不過就是難彈間罷了。
是降是戰?是留是走,成為了滿清上下最撓頭的問題,而自治區的最後通諜也隻給了他們一個月的時間,一個月的時間,也足以讓滿清調動所有的部隊與之決一死戰了,可問題是,他們還腹背受敵呢,一旦與自治區幹起來,哪怕是大明朝也不會放過他們,肯定也要從背後給他們一下子。
年羹堯展現出強勢的一麵,終於決定,中原是肯定不能留下了,自治區實在是太強悍了,若是與其對撞的話,隻怕最後隻有死路一條。
自治區肯網開一麵放他們走已經相當的不錯了,若是往北走,太過於寒冷了,沒什麽發展的空間,所以最後隻能向西走了。
這一支有著近二十萬青壯的滿清韃子一路西行進入西域,甚至是進入歐洲,可不是簡單的進入就完了,給歐洲世界所帶來的動**可是相當的可觀的。
而這是蕭遠和參謀部定下來的一種策略,自治區不能隻是兩眼一瞪打下來,打下來幹嘛啊,還要發展,要發展仍然要在本土為上,所以自治區需要的就是時間,一步步的走,一點點的發展,什麽事都急不得。
南部的滿清向西出走,自治區在本土的疆域就定了下來,按著現在的地圖來說,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山東這幾省以北,全部歸自治區的治下,甚至再往北,蒙古也入手大部分,但是還沒有完全騰出手來,在這幾省與大明朝終於碰上了。
大明朝以戰神將軍張正為首的軍官是說啥也不肯跟自治區開戰的,除非對方主動挑釁,就算是挑釁也幹不過人家,人家隻是一紙通諜,就逼得讓大明朝手忙腳亂的滿清遠走西域,不得不說,震得大明朝上下目瞪口呆。
而自治區占了滿清原本的地盤之地,留下駐軍,行政機構進入,一切又重新陷入了平靜,甚至三十萬大軍留下十萬駐守,二十萬大軍再一次向北調去。
自治區根本就沒有打算跟大明朝比劃,甚至連重兵都沒有留,哪怕沒有留重兵,民兵組織起來的訓練也夠他們喝一壺的,雙方十分默契的保持著一定軍事上的克製,隔界相望,甚至自治區的士兵還把多餘的軍事物資拿出來與明朝的官兵分享一下,互換有無,倒是在交界之處形成了一個個的自發式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