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 改變的影響

不管王守臣等大明文武怎麽想,自治區算是打完了這一場戰爭,開始清點戰爭損失,還有戰爭紅利。

陣亡軍人的撫恤必須要在第一時間發放下去,而北地新入地盤的開發也要派專門進行,各部門分離複製分部,紛紛進駐在北地的兩個大城,一個柳河鎮,一個葉河鎮,都屬於新興的沿河城鎮。

至於那些還留在自治區新入地盤的俄國人,也納入了自治區的管理體係當中,越強大,越包容,自治區已經擁有了很多的民族融合經驗。

想離開的,盡管離開,如果不離開的,允許保留自己的文化,發放一張臨時身份證,但是在兩年之內,必須要通過新公民考試,否則的話一率驅逐出境,如此一來,使得中國又增加了數十個少數民族,沒辦法,俄國那地方少數民族太多了點,什麽族都有,但是自治區以其搏大的胸懷接受著世界,接受著不同種族的人群。

現在自治區治下,朝鮮族還有和族人都不少,其實就是朝鮮人和日本人,取得了新公民的身份證,成為了自治區的一員,以成為自治區一員而感到驕傲。

這一場戰事下來,重歸平靜的時候,西方將這次戰爭稱之為二次黃禍,第一次就是蒙古人,被稱為上帝之鞭,而第二次,就是自治區與俄羅斯的這一場戰爭,幾乎一刀切下了半個俄羅斯的國土。

同時,在西方的曆史當中,這也被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純粹的東方與西方的一次正麵碰撞,喝灰隻是自治區與俄羅斯之間的衝突,但是西方世界在這其中是出了大力氣的,卻是一敗塗地,一點回轉的餘地都沒有,著實讓西方人驚呼著東方的狼來了。

隻不過東方的農耕的文人天生骨子裏就缺乏了侵略性,就連海軍最遠也走到馬六甲一帶就停了下來,牢牢的控製著東西方交易的通道,給自治區創造著數之不盡的財源。

但是隨著這一戰的結束,再加上蒸汽機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出產越來越多,對原料還有產品的銷售都有著更高的要求,正是這種商業上的推擠,使得自治區的商人們開始在放棄了軍方的護航,從海路直接攜帶商品進入了中亞一帶,陸地上新疆幹線鐵路的壓力也大了起來,海路一起進軍,自治區的商人參與之下,使得在中亞一帶,外商局的辦事處開辦了幾十處,將東方的商品源源不斷的送出去,將金銀財寶又源源不斷的送回來。

甚至已有海商嚐試著直接運送商品到歐洲去,隻是如此一來,觸碰的就是歐洲那幫二道販子的利益,一下子就讓他們損失慘重。

但是自治區現在攜大勝餘威,一般人還真不敢招惹,特另是在南洋一帶,自治區的軍艦已經有八成都調了過去,足足有三百艘各式戰艦,後勤補給船和救援船都不算在內,海軍八成兵力都調了出去,哪怕是海上馬車夫擁有超過五百艘戰艦也不敢輕言與自治區海軍的做戰,自治區軍艦的火力他們是明白的,一開起炮來,幾乎就是毫無道理的覆蓋射擊。

特別是自治區的火炮采用了更加先進的液壓減震器之後,使得火炮的射速更快,射程也更遠,幾乎是有了質的飛躍。

自治區一天比一天強大,現在自治區的控製土地麵積,是江南大明王朝的五倍以上,財富更是沒法計算,江南酸儒們現在隻能用文化為借口攻擊自治區,不過人家活得好好的,而且比你們更好,誰在乎呢,何況自治區還有報紙、雜誌這些利器,真的對罵了起來,氣得江南酸儒直翻眼睛,據說氣死了好幾個所謂的大儒。

蕭遠對此也懶得理會,民間聲音罷了,有道是真理越辯越明,傳統文人拿祖宗法規說法,而自治區的新一代讀書人則用經驗、實踐為真理來說話,一方空洞無力,一方有理有據,高下立判。

不過老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隻要能夠走到自治區,哪怕是一個普通的小白丁,在自治區的勉強普及型教育下,能通過自治區的公民教試,幾乎都能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小地主,如果你對土地有興趣的話,北地、澳區有大片的土地都處於未開發狀態,甚至東北大平原也還處於蠻荒當中呢,最缺的就是人手,自治區是來者不拒。

而大明朝已經連續數年都出現人口負增長了,甚至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與自治區相鄰的數省幾乎要沒什麽人了,平頭百姓都跑了,就算是地主的地再多,沒有人種也是白搭。

而自治區的出現,使得大明朝再不願意,也要做出改變,特別其中還有新派在其中進行推動,首先地租要下調,其實這隻是官方出台的政策罷了,實際上各地主早就已經主動下調地租了,從前很多佃戶都是白幹了一年,最後算下來,還要倒欠地主幾鬥糧食。

現在不一樣了,大不了老子不幹了,寧可冒點險,拖家帶口的到自治區討生活動,現在大明朝幾乎沒什麽戰事了,都被自治區給打得差不多了,而守邊境的部隊多數都是張正手下的部隊,本身就是新派的首領,所以邊境看守也就是做個樣子,老百姓不需要路引也能輕鬆過關。

所以大明朝現在已經全麵降低賦稅了,特別是農業賦稅,對於一個農業大國來說,誰得到了農民的擁護,誰就能夠做穩江山,而自治區為什麽到現已經穩如磐石?就是因為自治區最不缺的就是土地,任由農民開墾而不用交任何稅,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選擇了放下鋤頭進入城市成為市民階層,在自治區,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對開的地步,如此一來,使得自治區的城鎮化建設變得極快,也更增進了自治區的穩定,畢竟人口集口更加容易管理。

但是大明朝的難題是陳年固疾,農業賦稅一降,甚至降到冰點以下,國庫一下子就空了,靠什麽來生存?靠什麽來開支?而且大明朝又沒有自治區那一套官員懷疑監督體係的廉政公署,又沒有自治區的高薪養廉政策,光學皮肉有什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