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六章 擁劉鎔北地稱王
連續三天,王允和趙興都在樂此不疲地進行著討價還價,至於什麽時候冊封晉王,倒成了被忽略在一邊的問題。 ()
最終,代表未來晉國的趙興與代表朝廷的王允達成了如下協議:
第一,朝廷將收回趙興鎮北將軍的封號和印信,作為安撫,允許趙興繼續統率麾下的鎮北軍團,不過鎮北軍團需要換個名號。這其實都是廢話,不管朝廷允許不允許,鎮北軍團豈是別人能插手的地方?趙興答應了朝廷收回鎮北將軍封號的要求,但卻明白說了要將自己二女兒趙思平,嫁給晉王為王後的條件。王允無權決定此事,便隻好說返回朝廷再做答複。
第二,晉國今後每年向朝廷進貢上等的百鍛好鋼一萬斤,健壯的戰馬一千匹。作為回報,朝廷將允許晉國的商人在全國各地開辦貨棧和金行,進行自由貿易。
第三,晉國每年向洛陽太學府免費提供上萬冊印刷精致的教科書籍,書籍的內容和具體冊目由太學府大祭酒決定。作為回報,朝廷將承認在士人在晉國為官的經曆,今後出了晉國仍然可以到其他州郡做官。
第四,朝廷在遭受威脅和變故的時候,如果向晉國發布出兵的命令,則晉國有義務按照朝廷的旨意,幫助朝廷作戰。作為回報,朝廷接受了晉國要求對其開通黃河航道的請求。今後黃河下遊的冀州、兗州、青州不得隨意攔截晉國沿著黃河通航的商船。當然,為了表示晉國的誠意,趙興需要將自己掌握的馬鐙、馬鞍以及馬蹄鐵的製造技術與朝廷進行共享。
還有一些其他的協議,因為雙方的分歧過大,暫時沒有達成結果。不過趙興提出了擱置爭議的建議,說以後可以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就某些條款進行商談。
趙興不知道的是,已經達成的這三條協議,都是王允自己提出來的,壓根不是朝廷那幫屍位素餐的家夥們的眼光和意見;王允不知道的是,明著看朝廷這次多少撿回來一些便宜,可趙興丟出來的許多東西都是含有“劇毒”的好處,一旦朝廷和各州吃上了癮,就像上了毒癮一般,再也難以戒除。
比如,允許晉國商人在全國各地做生意、建貨棧、開金行,看著不是什麽大事,但實際上晉國卻可以借機大肆收購並州缺乏的物資和原材料,而金行更是能夠控製大漢經濟大動脈的可怕事物。隻可惜那個時代,文士們都重農輕商,對於政治經濟學更是一知半解,所以也就不會看到商業對於國家和民族的巨大推動作用。
諸事談妥之後,剩下的便是舉行封王的儀式。經過大學士蔡邕推算,三月二十八日乃是受封的大吉之日,於是時間便定了下來。
為了舉行這次受封儀式,晉陽城內早在兩個月前便開始籌備,到了此時基本已經到位,隻等著吉日到來之時,上百聲炮響過後,小娃娃劉鎔跪下接過王允帶來的聖旨,讓王允給他戴上一頂王冠,儀式基本上就算結束。當然之前的祭天和祭祖等儀式少不了,之後的表達謝意也不能少。
作為此次受封儀式的主角,劉鎔這幾天和帶頭大哥趙振幫二人,被嚴密地看管在晉陽城新修建的一處大府宅中,一步也不能離開。負責看管他倆的“黑大叔”典韋,任這兩個小毛頭軟磨硬纏,一會抹眼淚、一會坐地嚎,就是無動於衷,死死地讓暗影隊員堵住前後門,真是急煞了倆個原本打算在晉陽城內好好逛幾圈的小兄弟。
別看劉鎔自幼生在天家,在勾心鬥角方麵,因為尚未有人啟蒙,趙興又嚴格控製著與他交往的人員,所以這個八歲大的孩子其實和普通人家的兒童並無兩樣。雖然自從他被帶到晉陽的時候,便注定了充當傀儡的命運,但因為他遇到了趙興,所以命運比其曆史上的漢獻帝來說,還是好了不少。
趙興始終認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一開始便給這個皇子種下猜疑、恐慌和驚懼等負麵的情緒,那等他慢慢長大以後,肯定會變得陰鬱、疑心重重、心胸狹窄,如果身邊再有幾個別有用心之人挑唆,意圖掌控並州甚至是除去趙興的時候,那真是想不死都難。
將二女兒趙思平許配給劉鎔的事情,趙興在心底並不開心。因為作為穿越而來的他,對於父母包辦婚姻本就十分反感,更何況是這種明顯帶有利用自己親骨肉做法的聯姻。但不開心歸不開心,隻要趙興不說,別人也不會覺得這麽做有什麽不妥,也許有人會腹誹趙興是個權奸,利用女兒拉攏晉王,但絕對沒有人去為九歲的趙思平考慮。
為了減輕內心的不安,趙興現在能做的就是讓盡量暗中安排兩個半大孩子多接觸,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能夠產生一些情愫,這樣就算以後成婚了,那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礎,不至於相敬如賓不相睹。至於讓趙振邦陪著劉鎔,也是希望代表著漢家與趙家的下一代人,能夠和睦相處,不要因為皇權的更迭而反目成仇。
趙興的願望是美好的,但能否實現,卻是個水滴石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劉鎔接能接觸到的人,就顯得十分關鍵。今後就算劉鎔加封晉王,身份高貴顯赫,但趙興絕對不會疏於對他的管教和引導,讓這個孩子活在幸福和快樂之中,遠離那些爾虞我詐。如果劉鎔能夠靜心於做學問或者搞些發明創造,那就更好。並州有趙興把握方向,五十年內基本上是不需要第二個聲音。
三月二十八日,晉陽城被打扮的煥然一新,百姓們一大早便起來將門前的灰泥街道寫得幹幹淨淨,然後還用清水衝洗一遍,頗有一些黃土墊道、清水灑街的味道。當然了,如今的晉陽城各條街道都是用灰泥澆築,天晴下雨都不會有泥土粘腳。各家的大門上都掛了大紅的燈籠,市麵上的店鋪酒肆也是張燈結彩,比過年還熱鬧。
在半年前便開始修建,如今已經落成的晉王府中,身穿王袍的劉鎔,按照大人指點,規規矩矩地跪在正堂之下,雙手接過了王允帶來的天子加封詔書、國璽和印綬等物品。隨後府外的衛兵點燃了象征禮成的炮仗,一百聲“轟隆、轟隆……”的巨大炸響聲過後,全晉陽城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自己今後不再是並州人,而是晉國人。
在王允的見證之下,端坐王位之上的劉鎔,按照趙振邦這幾日反複教過的話語,有模有樣地說道:“鎔於長安宮亂之中,幸得鎮北將軍護佑,終不致為歹人所害。如今幸得皇兄垂憐,封王於北地,今後定當為大漢鎮守邊疆,保境安民……”
隨後,劉鎔拜劉虞為國相,官秩二幹石;拜趙興為中尉,加太傅,官秩二幹石;拜賈詡為長史,官秩二幹石……
一場預謀已久,朝廷與地方妥協的分封儀式總算結束,今後並州的稱呼將從大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晉國。密切關注並州形勢的各方勢力,在得知了這一重大消息之後,又將做出什麽樣的反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