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撫順的人都知道撫順有個撫順城,位居渾河北岸,高爾山下。它在撫順人的心中曾有過壯觀的記憶。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撫順城除了空有其名之外,人們早已見不到它的蹤影了。人們常說的撫順城,其實多指清代的撫順城。建國初期,這個城還一度保留其殘缺的形象,有城門和殘餘的牆壁,後來逐漸被拆除,在它的舊址上建起了高大的建築物,於是它的本來麵貌就**然無存了。

從撫順的曆史上看,撫順市內有三城,即晉代的撫順城(又叫高爾山新城,或稱鎖陽城),明代的撫順城和清代的撫順城。這三城不僅建築的年代不同,其位置也有很大差異。身居撫順的人應該知道這段曆史常識,否則,就頗有些英國人不知道莎士比亞,法國人不知道雨果的味道。

晉代的撫順城漢晉時期,撫順這塊地方隸屬於遼東郡高顯縣,縣城設在今日的遼陽。自公元107年漢安帝即位,高顯縣改屬玄菟郡。此時,高句麗族在撫順一帶十分活躍。他們趁漢末天下大亂之時,在吉林、桓仁一帶立國稱王,並乘機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直到唐王朝最終平滅高句麗政權為止,在這前後七百餘年間一直在遼吉地區活動。他們為了抗擊中原王朝的進攻,對於扼守遼沈平原通向新賓、桓仁要道的撫順是極為重視的,他們將撫順視為禦敵的前哨。當年的撫順城又叫高爾山新城(亦稱鎖陽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由高句麗人修築的。

據考古學家確認,當年的高爾山新城修築在海拔150米的高爾山脊背之上。隨著綿亙在渾河河穀的丘陵,由東向西起伏延伸。該城以東城為主,南、西兩城次之。東、南、西三座有各自獨立的城垣並聯而成。南、西城外有數道護城塹壕連接著新城外壁,戰可攻,退可守,真可謂戰守均宜。東、西總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900米。由於利用山勢之險,修築時隨山起伏,城牆高低不同,高處有6米,低處約3米。城的東、南、北三麵各辟一門,北門扼守大山後通向鐵嶺的要道;南門麵對渾河,可將渾河河穀及山南沃野一覽無餘;東門位於高爾山東端,可俯視東部山脈豁口、交通要路,監視進犯之敵。此外沿城還築有嘹望台卜二處。從其建築規模來看,確有高屋建瓴、威鎮四方的雄偉氣勢。該城至今已有多少年?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