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番外篇 關於包公的那些靈異事兒(2)
或許大家會問:這兩樣東西稀鬆平常,到哪都能吃得到,為何到了合肥的包河,一定要吃這兩樣東西呢?是因為這兩樣東西有著一些特別的地方……想知道這兩個特別的地方,先得了解合肥包河的來處。這個包河是怎麽來的?相傳,在包拯小時候的時候,一直在這河裏玩耍,後來百姓為了紀念他,就將這河命名為包河。說來也奇怪,自打這河被命名為包河後,河中所產的藕竟然清脆無絲,跟那“藕斷絲連”完全是截然相反。還有所產的鯽魚背部全是黑的,跟一般的鯽魚背部泛青也是有著不一樣。很多專家學者對這一現象非常的不解,做了很大的求證,也無法得出事實的真相,最終還是老一輩人給出了一個比較妥帖的答案:藕無絲代表包公的無私(絲),鯽魚背部黑代表包公的鐵麵,鐵麵無私就是這麽來的。這個絕對不是巧合,也不是人為的宣傳,事實卻是如此,大家去合肥黑河的時候一定要嚐嚐那邊的藕和魚。
最後,得說一下包拯去世時發生的靈異事了。
包拯去世的年份是1062年,也就是嘉祐七年。由於古時候是用農曆計日的,所以7月3日的忌日在農曆應當是五月的日子,不得不說,那一年極為的詭譎。先說一下1061年(嘉佑六年),一些奇怪的事情就開始接踵而至,那一年,短短的幾天,包拯連連升官,先是升為四品官的給事中(編者按: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主任)。沒過幾天。就升任為從三品的三司使(編者按:這個官職不得了。相當於財政部、稅務部、商務部的三部總負責人,絕對是一個肥差!),又過幾天,再升為三品的樞密副使(這個就更不用說了,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了。)。半個月不到,包拯的官職呈火箭般的上升,如果大家以為到這裏就結束了,no。還沒有,又過了兩天,調令又下來了,這次給包拯的官竟然是二品的大官禮部侍郎(編者按:這個官職就相當於外交.部、教育.部的部長。),這次包拯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了。很多官員都不理解,去問包拯,這是皇帝賞識你呀,怎麽不出任呢?包拯執著的說道:“如果你們還想讓我多活兩年的話,那就不要再來勸我去當禮部侍郎啦!”很多官員都把包拯的這話理解為禮部侍郎這個位置位高權重,勞心勞力。會因為勞累而縮短壽命。
當時很多人都為包拯捏一把汗,畢竟。你這麽推辭不上任,本質上是屬於抗旨不遵。這是忤逆的大罪名。國家讓你勞累,你就得勞累,就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可以用勞累的理由來推脫不上任的。宋仁宗知道這事後,明白包拯並不是因為勞累而推辭不做禮部侍郎,於是就跟包拯有了君臣之間的私聊。上一次私聊的時候還是包拯及第進士,被宋仁宗問及楊延昭那次“奇怪的事件”,而這一次,聊的內容同樣也是“奇怪的事件”。包拯見到宋仁宗後,直說道:“我可以出任禮部侍郎一職,但立馬就會死去!”換其他的皇帝聽到這樣的話,肯定以為包拯瘋了,但宋仁宗明白包拯的心意,立馬說道:“那你就不要做禮部侍郎了,朕要你長壽。”包拯歎了一口氣說道:“命該休矣,接連的升官如同回光返照,不做禮部侍郎,我頂多再熬一年!”從這次對話不難看出:包拯已經知道自己的死期了。
最後,包拯對宋仁宗補充道:“多活一年對於我而言,意義不大,死在禮部侍郎的位置上,或許我更能體麵一點,但是明年還有一件緊要的事情靠我,所以,我必須得挨到明年死!”宋仁宗好奇的問是什麽緊要的事情?包拯就說了一個字“旱”。
要是換做其他的皇帝,非把包拯給殺了不可,風調雨順的年代哪有你這麽詛咒的,但宋仁宗沒有,反而是對包拯感激涕零的說道:“為難愛卿了!”
嘉祐七年三月(1062年五月),天下果真大旱,宋仁宗立馬請包拯請雨。包拯讓孫抃下台(當時孫抃為官好好的,也是一好官,但包拯說,為了天下百姓的安生,你就不要當官了。),孫抃也豁達,隻要請到雨,老百姓免於幹旱之災,那不當官也無妨,於是在宋仁宗的見證下,把官給辭了!隨後包拯讓宋仁宗在西太宮擺宴,自己親自請雨,不一會兒,大雨傾盆而至,史料記載:“民皆取食。”(老百姓都有了收成。)
請完雨的包拯對著宋仁宗說道:“我的最後一個任務完成了,老天爺要收我的命了,我該走了!”宋仁宗哪肯讓包拯這麽輕易的離開,對著包拯嚴厲的說道:“我是天子,老天爺的兒子,它要收你的命,我不同意,愛卿,你必須好好的活著,後麵還有很多事情要仰仗你呢!”包拯也很無奈,為難的說道:“樞密院確實還有一點事情沒有料理好,怎麽辦呢?這樣吧,我既然請了雨,也自私一回,為自己請一次命,等把樞密院的事情料理好後,再告辭!”於是包拯趁著西太宮有擺宴,給自己請了一次命,最後包拯對著宋仁宗說道:“六月的時候,夏國國主會獻馬朝拜,求賜書。皇上如果要老臣多活幾日,那就給夏國國主賜書的同時,馬萬萬不能要!”宋仁宗同意了。
嘉祐七年四月(1062年六月),夏國國主果然帶著馬前來朝拜賜書,宋仁宗按照包拯的囑咐,賜書於夏國國主(詔賜為《九經》),但進獻之馬未收,還給了夏國國主。包拯依然神采奕奕,未見有病變的模樣。
嘉祐七年五月(1062年七月),包拯對樞密院進行生平最後一次巡視,巡視完畢後突然病倒,死於任上。終年63歲。
953年過後,本人將這段包拯鮮為人知的經曆寫了出來作為緬懷,文中之言句句屬實,皆有史料作證,讀者可以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