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用手按海鮮肉質,若肉質堅實有彈性,按著不會深陷,即表示新鮮。再看肉表麵有無黏液,無黏液表示新鮮度高。

動鼻:用鼻子聞一聞,如果是一般海鮮特有的鮮味,表示新鮮。反之,若有腥臭與之味則應避免購買。

好習慣養成

魚油特別是海魚油中含有豐富的N-3係列不飽和脂肪酸,有降血脂作用,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多烯脂肪酸與血液中膽固醇結合後,能把沉積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帶走,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有效地消除血管內的脂肪沉積,防止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養成每周吃一次海鮮的習慣,非常有益於身體的健康。

健康伴侶

烹調海鮮時應掌握好時間,不應蒸煮過長,否則不但影響口感,還會使蛋白質變性,降低營養價值。另外還應注意,活魚被殺死後,不宜馬上蒸煮,最好過15分鍾、等到魚的肌肉變軟後再做,這樣有利於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容易被人體吸收,味道和口感也是最好的。螺貝蟹類海鮮在烹飪之前一定要洗淨,目的是將它們體內的一些髒物和部分細菌清除掉,而且還要有一個短時間高溫加熱的過程,這樣利用高溫殺菌。海鮮食物一般都屬於寒涼陰性類食品,所以在食用時最好與薑、醋等作料共同食用。因為薑性熱,與海鮮放在一起可起到中和寒熱、防止身體不適的作用。而醋也有很好的殺菌作用,對海鮮中一些殘留有害細菌能起到一定殺除作用。

關於晚餐的誤區

水果應該帶皮吃才有營養

很多人吃水果的時候,誤認為帶皮吃更有營養。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水果皮上有很多病菌。如果不去皮的話,不僅沒有吸收多少營養,還會讓人體的健康受到威脅。

不去皮的水果危害大

水果的外皮部分雖然含一些無機鹽、維生素。但是纖維素、木質素、膠質含量也很高,食後很易在胃中形成“胃柿石”。

水果的外皮部分可能有農藥殘留,噴灑的農藥,往往都附在果皮上。

水果的外皮部分可有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寄生蟲卵,有的是運輸者或采摘人的手上汙染的。有的是銷售者用汙水澆洗而汙染的。

水果的外皮上可被各種蟲類的代謝產物沾汙。

健康伴侶

蘋果削皮後放置一段時間就會變色,這種情況,梨子及一些蔬菜也有。這是因為蘋果削皮後,植物細胞中的酚類物質便在酚酶的作用下,與空氣中的氧化合,產生大量的醌類物質。醌類物質能使植物細胞變色。如蘋果削皮後放置時間過長,植物細胞在空氣中氧化分解作用加劇,那麽蘋果外層的營養物質分解較多,果膠物質在酶的作用下進一步分解為果膠酸和甲醇,使果肉變味、變質、腐爛,產生有毒物質,兒童食後對身體不好。因此,蘋果及一些變色的水果、蔬菜都應在削皮後及時食用,以免擱置過久,吃了影響身體健康。

水果和蔬菜的營養可以互相代替

人們在晚餐之後,經常吃一些水果,補充維生素。一些挑食的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於是家長就讓他多吃水果來代替。可是水果和蔬菜的營養價值各不相同,二者是無法彼此替代的。

一般講,大多數水果和蔬菜含的碳水化合物多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一類的單糖和雙糖,因此我們吃水果時,總會感覺甜。可是,蔬菜就感覺不出甜味來。從表麵看,單糖、雙糖和多糖都是碳水化合物,它們對人體的功用一樣,好像沒有什麽不同。但是從人體的消化吸收和其他一些具體生理作用上看,便不盡相同了。

水果含單糖和雙糖多的這個特點對人既有好處,又有壞處。好處是吃後吸收得快,供給能量較及時;壞處是如果吃含糖水過多,就容易造成血液中血糖濃度急劇上升,進而刺激胰島大量分泌胰島素,使血糖濃度較快下降。由於血糖波動,會使人精神不穩定,感到不舒適,如頭昏腦脹、精神不集中、疲勞等。而吃蔬菜,即使吃的是根莖類的,也多是澱粉,吃後是慢慢消化,逐漸吸收,人體血糖濃度上升下降的波動就不會很劇烈。

很多人認為水果可以充分地補充維生素,於是一天到晚狂吃瓜果梨桃,甚至還把水果當蔬菜吃。本來一天吃兩個蘋果就可以了,可卻堅持要吃一斤,最後的結果是,多餘的果糖沉澱在身體裏,變成了多餘的脂肪。

水果和蔬菜都有豐富的維生素,但是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水果中的纖維素成分並不高,但是蔬菜裏的纖維素成分卻很高。過多地攝入水果而不吃蔬菜,直接減少了人體纖維素的攝入量。而且,有的水果中的糖分含量很高,如果過多地吃水果,還有可能導致糖尿病。

健康伴侶

水果與蔬菜都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功用的,水果既不能代替蔬菜,蔬菜也不能代替水果。對此,古人早已提出了精辟的見解。他們把蔬菜與水果分別稱為“五菜為充,五果為助”,準確地道出了蔬菜和水果在功用上和用量上的不同,蔬菜是人作為獲取維生素、礦物質的主要來源,可以較多地食用,而水果隻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少量食用。

喝肉骨頭湯可以補鈣

李大爺的孫子七歲了,正是發育的年齡。為了讓孫子長得高高大大,李大爺經常給孫子熬骨頭湯喝,還逢人便說:“我孫子以後一定長得和姚明一樣高,天天喝骨頭湯,那能補多少鈣啊。能不高嗎?”可是很久過去了,人們也被沒有見李大爺的孫子比別人家的孩子高多少。

補鈣是需要科學依據的。隻有科學的補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骨頭湯補鈣卻並沒有它的科學依據。

骨頭湯未必補鈣:

骨頭裏的鈣基本上以有機鈣鹽和不易溶於水的無機鈣鹽組成,這在生物學裏有詳細的介紹和說明。而人體吸收的不是這些鈣物質,人體補鈣是通過鈣元素的吸收而實現的。是通過化學元素的轉換進入人體內部的。

骨頭湯裏有骨髓煮出來的大量固醇類化合物,老喝的話相當於吃肥肉,容易對心腦血管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引起肥胖,比如排骨,吃起來很膩的,主要是骨髓裏的脂肪固醇被煮出來了,固醇和動物脂肪的害處到處都能查得到。

健康伴侶

正確的補鈣方法應該是根據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有效的補鈣,同時吃一些含鈣元素較多的食品。而不是大量攝取有機鈣鹽和無機鈣鹽,這樣不但無法有效補鈣,還可能給身體造成其他的危害。

粗糧一定比細糧對身體好

粗糧是相對於我們平時吃的精米白麵等細糧而言的,主要包括穀類中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麥麩以及各種幹豆類,如黃豆、青豆、赤豆、綠豆等。很多人認為粗糧更天然,比加工過的細糧更有營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粗糧含有纖維素,多吃粗糧有利於人體健康,但是粗糧吃得過多,不僅難以起到保健的作用,還可能影響到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粗糧的營養價值

粗糧含有豐富的不可溶性纖維素,有利於保障消化係統正常運轉。它與可溶性纖維協同工作,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濃度;增加食物在胃裏的停留時間,延遲飯後葡萄糖吸收的速度,降低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醫學研究還表明,纖維素有助於抵抗胃癌、腸癌、乳腺癌、潰瘍性腸炎等多種疾病。但是對於粗糧,我們既要多吃,又不宜吃多,因為過食粗糧也有壞處。

過食粗糧的壞處

對於那些養分需要量大的“特殊”人群來說,過食粗糧,影響吸收而造成的危害最明顯,這些人包括懷孕期和哺乳期的婦女,以及正處於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

如果粗糧吃得太多,就會影響消化。過多的纖維素可導致腸道阻塞、脫水等急性症狀。

長期過食粗糧,還會影響吸收,使人體缺乏許多基本的營養元素。所謂“麵有菜色”,就是纖維素吃得太多,導致營養不良的典型表現。

纖維素還具有幹擾藥物吸收的作用。它可以降低某些降血脂藥和抗精神病藥的藥效。

正確吃粗糧的三種方法

循序漸進。突然增加或減少粗糧的進食量,會引起腸道反應。對於平時以肉食為主的人來說,為了幫助腸道適應,增加粗糧的進食量時,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及時喝水。粗糧中的纖維素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做後盾,才能保障腸道的正常工作。一般多吃一倍纖維素,就要多喝一倍水。

搭配葷菜。當我們每天製作食物時,除了顧及口味嗜好,還應該考慮葷素搭配,平衡膳食。每天粗糧的攝入量以30~60克為宜,但也應根據個人情況適當調整。

粗糧小食譜:

果汁燕麥飲:在小鍋中加入一杯(約150毫升)水和40克燕麥片,煮開。然後打入一個雞蛋,並將雞蛋攪碎,待雞蛋煮熟後關火。(可加入少許糖調味)衝入100毫升鮮牛奶,完全放涼後放在冰箱中冷藏保存。

早餐時,根據個人喜好加入適量鮮榨果汁即可。

健康伴侶

25~35歲的人群,過量食用“粗”糧的話,會影響人體機能對蛋白質、無機鹽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甚至還會影響到人體的生殖能力。

晚飯主食可以減肥

一些青少年朋友,為了保持自己的身材,吃晚餐的時候經常不吃主食。隻吃一些蔬菜和水果,以求達到減肥的目的。可是真正達到目的的人卻少之又少。

很多人都認為,米飯會讓人發胖。很多女士因為減肥在吃晚餐時不吃米飯,或者隻吃幾口米飯,而用大量的菜或者零食來代替主食。殊不知,這樣做會更加肥胖。其實米飯不是發胖食品,想減肥不用刻意回避它。

米飯是中國人的傳統主食,幾千年來都是配菜的最好食品。米飯原料,也就是大米當中,含有近80%的澱粉,但脂肪含量極低。每100克熟米飯的熱量降低到120千卡左右,隻相當於一個半蘋果所含熱量。

如果把大米做成稠粥,則一份米要加5~6倍水,所含熱量更低,除非在米飯中加入含油脂的配料,如炒米飯等。在正常食量下,米飯並非令人發胖的食品,米粥更是低能量食品。而且精米比粗米所含的熱量更低。

不少減肥者為了減肥隻吃菜不吃飯。這是一種極大的誤區。菜裏含有油脂,熱量更高,長期這樣,反而會引起肥胖。況且,有的人用麵包、餅幹、蛋糕之類,殊不知它們才是真正的高熱量食品。

健康伴侶

醫生建議,在減肥期間,米飯還是要正常食用,最好每天不少於2兩,中午的2兩米飯是不能少的。晚餐可以吃少量大米,但是一定不要多吃油膩性的食品。還可以適當地吃一些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