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資源缺乏的國家,今天它所取得的經濟成就雖然主要依靠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力量,但家庭教育與職業引導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德國提倡的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因為孩子是一個活潑的完整的人。德國幼兒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責任歸之於父母,認為嬰幼兒階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國憲法明文規定:教養兒童是父母的自然權利和義務,政府在幼兒教育中站在輔助的立場上,真正擔任教育責任的是父母。

德國80%以上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頗好,特別是他們感激父母在人格、修養方麵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欣賞的共同特征可概括為:勤奮、認真、按計劃辦事、言而有信並值得信賴。

盡管德國家庭普遍較富裕,但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相對獨立的習慣。與東方的孩子相比,他們較少有依賴他人的意識。大部分孩子在中學階段就有打工掙錢的經曆,特別是在假期。中學畢業或到一定的年齡後,孩子們會在父母的指導和自己的選擇下離開家庭乃至家鄉到外麵去開創自己的生活。

可以說,德國家長在養兒育女方麵,最突出的亮點還是培養孩子的善良品質和教育孩子堅持原則。

眾所周知,德國是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並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的善良教育有這樣幾個部分。

第一,愛護動物。在孩子剛剛蹣跚學步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喂養了小狗、小貓等小動物,讓孩子親自照料,以便使他們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生命。幼兒園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喂養,還要求注意觀察它們的成長、發育,與它們遊戲,有條件的還需做好“飼養記錄”。正式入學後,孩子們的作文中常常會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秀的篇章會被教師推薦為範文在壁報上發表。此外,小學生們還熱衷於利用自己積攢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裏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的動物。

第二,善待生命。柏林一個13歲的男孩為一隻小鳥醫治創傷,後來又將其放歸大自然。一位小作者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這一充滿愛心的過程,此文榮獲了該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賽”的一等獎。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則會受到各種指責:輕則受到朋友批評或師長訓導,重則可能受到相應的懲罰。如果仍然不思悔改,就可能被送去做心理治療,因為在大人們看來,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嚴重的“品德問題”。越來越多的德國人都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具有暴力傾向。

第三,憐貧惜弱。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者也比比皆是。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一位上門乞食的流浪者趕走,全家人對此事極為重視,並且鄭重其事地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認真又耐心細致地啟發孩子:流浪者盡管穿著邋遢,但同樣享有人的尊嚴。最終孩子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後來,孩子主動提出邀請這位流浪者來家做客,大人們欣然應允。

德國家長教育孩子做事要堅持原則,他們認為,做事缺乏原則的孩子是意誌力薄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必定不會有什麽出息。值得稱道的是,他們教育孩子堅持原則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

這是一位留學德國的中國家長寫的文章:

一次,我與德國鄰居外出春遊。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奶酪、香腸做午餐。在原野的召喚下,孩子們隻顧著玩耍,根本沒想到吃飯。德國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不回來吃飯,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們沒有理會她,依然開心地玩著。

果然,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喊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堅定,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然真的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他們哭鬧。

後來,我與鄰居太太聊到這件事情:“小孩子哭著喊肚子餓,你心裏不難過嗎?”

鄰居太太說:“當然會不好受。可是,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麽以後教育孩子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教育孩子堅持原則,家長首先要堅持原則。可是,在現實中,有太多的家長因為心軟、因為心疼孩子,無法堅持自己對孩子的要求,結果孩子就順竿而上,家長沒有了威信,孩子也越來越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