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話說東漢末年,有一個窮凶極惡的賊寇欺負了一個滿腹才華的文豪,文豪平日吟詩作文甚是了得,但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麵對惡賊,文豪一籌莫展.關鍵時刻,一個好學上進的公務員突然從天而降,終於將文豪救出險境。
好學上進的公務員竟能打得過惡賊?沒錯。隻因此君除了公務員這身份之外,還有一個身份——武藝精湛的功夫高手。
被他拯救的文豪,姓名家喻戶曉,孔融是也。昔日讓梨聞名的好兒童,今日的“建安七子”之一。
救他者,名叫曰太史慈,字子義,無論在演義裏還是正史上,他都是東吳最出色的猛將之一。當然,拯救孔融的時候,他還不是老孫家的人。
太史慈家居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身高七尺七寸,和關羽一樣生就一部飄逸瀟灑的美須髯。他自幼習武,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堪比飛將李廣。更難得的是,這位神箭手文武兼備,孝義雙全,堪稱古代最優秀青年的楷模。
太史慈少年好學,不玩弓箭時,就手不釋卷,終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市政府的公務員(郡奏曹史)。就任沒多久,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件就落到了他的腦袋上。
太史慈所任職的市政府(郡)和省政府(州)發生了矛盾,領導們互不待見,皆想上報朝廷聲言自己才是對的。省政府生怕朝廷相信了市政府,便趕在市政府匯報之前將自己的奏章送到了京城洛陽。
市長(郡守)急了,深恐落後不利,便求取可為使者之人,爭取能趕在省政府奏章到達之前先聲奪人。
“大人,此事交給在下,保管搞定。”太史慈踴躍報名,市長很是欣慰,便派他出馬,日夜兼程取道,前往洛陽。這一年,太史慈二十一歲。
太史慈來到洛陽公車(管理上奏的政府機關)門下等候,看到省政府公務員也來了,便對他忽悠道:“您也是前來欲通奏章的吧?”
省公務員哪知道太史慈是他們敵對的東萊郡人,便很傻很天真得說:“是的。”
太史慈眼珠一轉,道:“奏章在何處?”
省公務員繼續天真無邪,道:“在車上呢。”
太史慈心中暗喜,道:“奏章的題署不會有錯吧?取來看看。”
省公務員純潔依舊,真就從車中取來奏章遞給了太史慈。
就在奏章交到太史慈手中的那一刻,太史慈的另一隻手已迅速從懷裏抽出一把寒光閃閃的小刀來。
莫非太史慈要殺人滅口?這光天化日之下,在京城機關門口,他敢如此?莫非瘋了不成
不!太史慈絕非無腦的莽夫,他抽刀並非殺人,而是“嘁哩喀喳”把奏章給切碎了。
省公務員當場就蹦起來了,心想還不如把我給切了呢!隻見他大吼道:“有人毀我奏章啊!”
太史慈不慌不忙,一把將他拽到馬車裏,說道:“若您不把奏章給我,我也不可能趁機毀了它,現在你我吉凶禍福相同了。我不會獨受此罪責。若你我悄然逃離,就能以生換死,不用一起受刑了。”
省公務員還有點迷糊,說道:“你為了你的領導毀了我的奏章,不是已經如願了嘛,你幹嘛還要逃跑?”
太史慈道:“當初受郡守派遣,隻是看看奏章呈報了沒有。我過於意氣用事,毀了您的奏章。如今回去,也恐怕會因此收到嚴厲批評,所以想一起逃離。”
省公務員覺得太史慈說的很有道理,便和他一起逃離了洛陽。呆呆的省公務員怎會知道,他又被太史慈忽悠了。
太史慈出城後,瞎繞了一圈,又潛回城內,將郡守的奏章上呈。省政府得知此事,幹憋氣,又派了一個聰明點的官員帶著新寫的奏章第二次去洛陽。不料有關部門以先得市政府奏章為由,不再複查此案,省政府因此被揭了短。
這一事件,使得太史慈名噪一時,但也遭到省長(州牧)的忌恨。太史慈為免受其害,避居於遼東。
一身武藝的太史慈,卻是在這樣一件和“武打”無任何關係的事情上揚了名。雖說有點欺負老實人的味道,但他的機智和果敢卻盡顯無餘。
在接下來的一件事情上,太史慈精湛的武藝終於獲得了展示。
(二)
孔融,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孔聖人之後,幼時聰穎,四歲讓梨,流傳至今;十歲於士大夫李膺府上語驚四座,名載史冊。長大後文采蓋世,成為一代名儒,擔當北海相(今山東濰坊、煙台一帶的地方長官)之職。
孔融一貫尊賢重才,他聽說東萊有個太史慈乃非凡之士,便多次派人探望太史慈的母親,並贈送了不少禮物。當時太史慈避難遼東,老媽孤身家中,頗有些淒涼,此時孔融能伸出援助之手大獻愛心,豈能不讓老夫人大感溫暖、感激不盡?
孔融是儒雅的賢者,可偏偏遭遇了戰亂殺伐之世,當一些不雅不賢的人糾纏上他時,他是毫無招架之能。
給孔融帶來極度恐慌的人,名叫管亥,身份是造反的黃巾軍將領。
東漢初平四年(193年),孔融於都昌(今山東濰坊昌邑)突然被管亥以大軍包圍,手無縛雞的文人遭遇殺人不眨眼的反賊,說也說不通,打更打不過,隻能被圍在城裏終日唉聲歎氣。
正巧此時,太史慈從遼東返回家中,太史媽媽拉過兒子說道:“你和孔北海素未謀麵,但自你走後,他對我贍養撫恤甚是殷勤,比舊友故交還要深重。如今他被賊人圍困,你應速去救於他。”
太史慈是出了名的孝子,最聽媽媽的話;太史慈也是出了名的義士,對其有恩者,必當報答。很快,他就單人步行徑直來到都昌。看到黃巾軍的包圍還不甚嚴密,太史慈便仗著功夫了得,於夜間窺測時機,趁敵不備,如狸貓般神不知鬼不覺地爬入城中,終於見到了孔融。
危難時刻,得見救星。孔融激動得幾欲淚流。
太史慈雙拳一抱,說道:“恩公,請給我一支兵馬,我出城去把那賊軍殺散。
可是孔融卻並未聽從太史慈的建議,他覺得太史慈孤身一人,就算武功再高,帶著那點兵馬也是敵不過管亥大軍的,怎能讓他輕易玩命。
孔融最想等待外麵的援軍幫助自己,可偏偏援軍久久未至,敵軍卻越圍越凶。這時,孔融的腦海裏突然閃現出一個名字——劉備。
對,那劉玄德乃漢室宗親,一貫標榜仁義,若去請他幫助,定會援救於我。可孔融登上城樓一看,腦子裏的那點希望又瞬間破滅了。賊軍聲勢浩大,如潮奔浪湧,要去向正在擔任平原相(今山東平原)的劉備求救,如何出得城去?
沒有現代化通訊設備(如電腦和手機),確實急死個人。
就在孔融百爪撓心之時,太史慈又站了出來,主動請求出城去告急於劉備。
孔融歎了一口氣,道:“今賊軍包圍甚密,眾人皆言不可,卿意氣雖然豪壯,但還是異常困難的吧?”
太史慈無半點猶豫,答道:“昔日您盡心照顧老母,老母感恩,才派我趕來救君之急。母親之所以讓我來,便知道我一定會幫到您的。如今眾人皆說不行,我太史慈若也說不行的話,怎對得住您厚愛之義,豈不也違背了老母派我之意?”
一番話,說得孔融滿心感動,便答應了太史慈。太史慈隨即開始行動。
太史慈整理行裝,飽餐戰飯,待到天明便挾弓帶箭翻身上馬,隻率各拿一個箭靶的兩名騎兵,打開城門徑直而出。
這一連圍了數日,不見動靜,今兒個卻突然有人衝出城來,管亥軍大驚,兵馬紛紛出動。沒想到太史慈並沒搭理他們,而是來到城下壕溝內,樹立起兩名騎兵帶來的箭靶,開始若無其事地練習射靶子,射完後又跟沒事兒人似的返回城內。
管亥軍很納悶,實在想不通這人想要幹啥。隻為了練習射箭?城內就不能練?令更他們更納悶的還在後麵呢。次日清晨,太史慈又出城練箭。這時管亥軍的士兵已不像之前那麽警覺了,包圍圈中的人有的站著,有的躺著,沒人管太史慈幹啥。太史慈射完後又返回城內。
第三天清晨,太史慈又跑出來了。“切,這個神經病!”管亥軍已經徹底無所謂了,全都無視於他。
可是這一次,太史慈玩真暴力了!隻見他打馬揚鞭,突然衝向包圍圈,當敵軍反應過來時,他已經踏翻了好幾個敵兵,突馳而去。
管亥軍頓感被耍,甚為憤怒,紛紛出馬欲幹掉太史慈。可是他們哪知道,這個射靶子忽悠他們的人,還真的是個神箭手,這一次,他們會成為他的肉靶子。
太史慈張弓搭箭,回射數次,疾如雷閃,恰似流星,幾名敵兵登時歸陰。其餘者嚴重受驚,再不敢追趕。太史慈順利突圍,很快就來到平原,見到了劉備。
“我太史慈本東萊粗鄙之人,和孔北海非親非故,隻是誌氣相投。如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立無援,危在旦夕。素聞您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所以北海翹首仰待,派我冒白刃突圍,從萬死中將自己托付給您,希望您能出手相助!”
大名鼎鼎的孔融竟然也知道我的劉備的名字?還求我救他?劉備激動萬分,當即派遣三千人跟隨太史慈前往。管亥軍就是欺軟怕硬的貨色,看到那個神箭手又殺了回來,還帶來了大批正規軍,便紛紛解圍,抱頭鼠竄。
孔融得救後,對太史慈更為器重,對他說:“卿乃我之少友也!”太史慈的媽媽聽說兒子成功救了孔融後也甚是高興。不過太史慈並未一直追隨孔融,隻因又有一個人需要他的幫助了,於是極具俠義精神的太史慈投入了新一輪的戰鬥。
(三)
自從遼東返回老家後,太史慈還沒見到一個人,心中甚是掛念,打聽到此人正在江東的曲阿(今江蘇丹陽),太史慈便渡過長江,前去拜望。這個人便是太史慈的的老鄉、揚州刺史劉繇。沒想到,太史慈剛見著劉繇,又一個人前來找劉繇了,而且和太史慈一樣,此人也是個武力超群的**。
兩位武力高手都來找劉繇,看來這劉繇還真個香餑餑。不過兩人找劉繇的目的卻截然相反,太史慈是來看望劉繇的,那人卻是來攻打劉繇的。
這位前來攻打劉繇的人,可是三國時響當當的英雄豪傑,他便是咱前麵說過的那位“猛銳冠世”的孫策,傳說中的“小霸王”是也。
孫策的厲害,劉繇和他的屬下可是知道的。怎麽對付這個可怕的敵手,是個難題。這時有人對劉繇說:“可以封太史慈為大將,對付孫策。”
可是劉繇卻說:“我若用太史子義,徐子將要笑話我可咋辦?”
劉繇所說的許子將乃漢末名士許邵,這位頗為有才的先生每個月都會對當時的一些人物進行品評,史稱“月旦評”。不管是誰,隻要被他使勁一“品”,那馬上身價倍增,名揚天下。老許堪稱當時輿論界的領袖人物。那句膾炙人口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便是老許對曹操的評價。
如今,這位以嘴巴聞名的評論家正在劉繇手下擔任幕僚,劉繇生怕自己重用一個曾毀壞奏章又出身不咋地的人,會遭到許邵的“毒舌”,便沒以太史慈為大將。但完全不用太史慈吧,劉繇又感覺對不住他,思之再三,幹脆讓太史慈當了一名偵察兵。
太史慈沒能當成大將,怪不得許邵的“毒舌”,而是劉繇忒沒用,過於在乎別人的評價而失去了一個人才,也有可能是這家夥心裏壓根就沒瞧得上出身低微的太史慈,隻是拿許邵當幌子罷了。不過世事難料,正是當了個偵察兵,太史慈才上演了一段曆史上極其罕見的高手單挑,並找到了一個慧眼識才的主公。
東漢興平二年(195年),紛亂的天下,動**的曲阿。偵察兵太史慈僅帶一名騎兵去偵查敵情,剛到郊外的神亭,突然與一彪人馬碰了個正著,為首者姿容俊美,目若朗星,意氣風發,盔明甲亮,氣場十足。此君不是別人,正是堪比西楚霸王的孫策。
此時此刻,太史慈的心跳有些加速,不是畏懼,而是欣喜——竟然遇著了敵酋孫策,這正是拿下他的大好時機呀。
然而拿下孫策有那麽簡單嗎?孫策可是有十三名騎兵的,而太史慈隻有兩人。更重要的是,孫策不僅自身武勇非凡,有霸王之威,他那十三名騎兵中還有兩位**,一位是弓馬嫻熟、膂力過人的大將韓當,一位是勇猛善戰、智略不凡的大將黃蓋,即後來協助周瑜火燒赤壁的那位著名老頭。
強大的孫策十三騎,並沒有嚇到太史慈,隻見這位膽烈義士用鷹隼般的目光鎖定孫策,直撲而去。孫策也是眼疾手快,動若霹靂,揮矛向太史慈猛刺而去。
兩位獅虎般的男兒鬥做一處,電閃雷鳴,旋風狂襲,草木搖曳,山嶺變色……
《三國演義》上說兩位英雄單挑了一百多個回合不分勝負,但正史上這二位並未打那麽久,而且真正的單挑也不可能出現這種長時間的平局。
這場真實的打鬥激烈而迅捷,孫策矛似遊龍,瞬間刺中了太史慈的戰馬,並趁機奔襲,探出虎爪般的強悍之手,一把奪得了太史慈頸項之上的手戟,太史慈亦不甘示弱,在孫策掣走其手戟時,以奔雷之手飛擊孫策的腦袋,刹那間摘取了孫策的頭盔。直到兩家兵將各自趕來大呼收兵,這二位才怒目對視,各歸本營。
太史慈一人之勇,拯救不了老鄉劉繇的無能。不久,劉繇被孫策打敗,逃到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史慈則遁入蕪湖山中,這位不甘心失敗的豪傑收集殘兵敗將,又招攬部眾,自稱丹陽太守,獨霸一方。
(四)
建安三年(198年),自那一戰後對太史慈印象頗佳的孫策再度和他開戰。太史慈勇則勇已,然畢竟勢單力孤,再加上孫策極其好友周瑜皆智略超凡之人,兩軍對陣,太史慈哪裏是他們的對手,終被用計生擒。
太史慈被押到孫策帥帳,孫策大喜,趕緊親自為之鬆綁,並緊緊拉過他的手說道:“還記得神亭相遇時的情景嗎?卿那時若捉得我,當如何?”
太史慈心中也油然生出惺惺相惜之感,但依舊直言:“未可知也!”
孫策大笑:“今日之事,我當與卿聯手。素聞卿有膽烈,為人忠勇,乃天下智士,但所托追人並非明主。我才是你的知己,莫擔心日後不如意!”
太史慈不是傻子,他知道劉繇乃無能之輩,孫策才是誌向高遠本事過人的英雄,便誠心歸附,打這兒起,成為東吳集團的一員重要戰將。
孫策是歡喜了,可有的人卻鬱悶歸了天,他就是損兵折將丟地盤的劉繇。自找倒黴的劉繇死後,其麾下一萬多人沒有歸宿,孫策便讓太史慈前去招撫。
“卿需要帶多少兵前往,可自作主張。”孫策對太史慈無比信任。
太史慈感動了,說道:“慈有不赦之罪,將軍氣量過人,今必以死相報。隻帶數十人即可!”
孫策心中頓生欽佩之情。
孫策很放心,但孫策麾下諸將卻對太史慈並不看好,他們對孫策說:“太史慈此去,必不會再回來了。”這幫人都曉得太史慈和他們主公單挑過,覺得他不會誠心歸附,孫策肯定是放虎歸山。
孫策心中也泛起了一些小疑惑,他像是自言自語地說:“子義若背棄我,又會去追隨誰呢?”
為太史慈踐行時,孫策突然握住了太史慈的手腕,兩眼散發出不舍之情,說道:“子義,何時回還?”
太史慈的雙眼堅定而自信,又散發出些許感動,答道:“不會超過六十日!”
孫策沒有看錯人,不久太史慈果真如期返回,並成功完成任務。對於這對英雄來說,他們不僅僅是君臣,還算得上是知己。孫策和太史慈的惺惺相惜,與孫策和周瑜的肝膽相照,都堪稱古代好男兒情義無敵的典範。
太史慈加入東吳集團後,一身武勇終於得以全麵施展。孫策討伐麻、保(今安徽銅陵一帶)山賊,太史慈一馬當先,殺到敵城之下。隻見一賊兵於城樓上手扶柱子大罵孫策軍,氣焰囂張。太史慈冷笑一聲,張弓搭箭,對著這廝就是閃電一射。
這一箭,可謂超絕,直接把那賊的手掌牢牢釘在了柱子之上!
直接射死你,太沒意思了,就這樣玩玩你,才有趣呢,看你以後還猖狂不?!
太史慈的這既瀟灑又幽默、既迅猛又精確的一箭,使得城下萬人驚呼,莫不大聲叫好!城上那位倒黴孩子則疼得嗷嗷慘叫,其餘賊軍嚇得魂飛膽喪。
還有另一波賊寇也為太史慈的威猛所懾服。劉表有一侄,名曰劉磐,為人驍勇,賊膽包天,數寇數年,將江西諸縣攪擾得人心惶惶。孫策遂任命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督領諸將以據劉磐。但見太史子義威風八麵,矛戟光耀膽寒,神箭穿雲奪日,竟然把那一向驍勇的劉磐嚇得龜縮一處,再也不敢胡鬧。
(五)
太史慈的威猛不僅名震江東,也名播北方,就連曹操打起了這位膽烈豪傑的主意,想把他收為己用。
這一日,太史慈突然收到了一個快遞包裹,署名曹孟德,打開一看,卻發現裏麵別無他物,隻有一劑中藥——當歸!這其中含義是想讓太史慈當歸順於曹操。
曹操玩的這套頗有些浪漫的謎題把戲,根本打動不了太史慈,太史慈對孫策忠心耿耿,並沒搭理老曹,老曹甚是失望。
後來孫策去世,孫權坐領江東,繼續重用太史慈,讓他負責南方事務,以太史慈的威名,南方無人敢於作亂。非常遺憾的是,太史慈並未能和其他東吳名將一樣參加了名震寰宇的赤壁之戰,因為早在赤壁之戰之前的建安十一年(206),這位江東猛將就因病去世了,年僅四十一歲。
臨終前,太史慈用盡最後一口氣力歎息道:“大丈夫生於世間,當提七尺之劍,以為天子立不世之功。今大誌未遂,奈何卻要死去……”
英雄最後的歎息,也讓無數人讀後為之歎息。
羅貫中出於文學性的考慮,覺得太史慈病死太不精彩,便虛構了合肥大戰中太史慈勇鬥曹魏軍的故事。《三國演義》中,太史慈和曹魏猛將張遼單挑,大戰七八十合不分勝負,不料卻中了張遼弓弩兵的埋伏,亂箭齊下,太史慈身中數箭,傷重而亡。又有詩讚曰:“矢誌全忠孝,東萊太史慈: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臨終言壯誌,千古共嗟谘!”
信義和勇猛,乃太史慈的兩大品牌標誌,南宋名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寫道: “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誌義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由此可見後人對他評價之高。這位東吳“美髯公”的義勇並不比那位蜀漢“美髯公”關羽差,遺憾的是,他英年早逝,沒有突出戰績,便也未能像關羽那樣變得家喻戶曉、成為一尊神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