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獨處中享受心靈的安靜,在安寧中追求靈魂的清明。

——【極簡便簽】

2017年夏天,我帶朋友Z體驗了一次正念課程。

那段時間,Z正遭受感情的困擾。一次失敗的戀愛,把她變成了網絡狂人。白天,她把所有的重心放在工作中;夜晚,她就開始借助網絡和朋友聊天、打遊戲,熬到淩晨。

沒有人知道,Z在虛擬的網絡狂歡後,落寞感和空虛感是多麽強烈。她害怕獨處,獨自在家的時候,她覺得渾身不自在,總忍不住用微信跟朋友聊天,或者把網劇的聲音開到最大。此刻,要做這樣的測試,對Z來說,無疑是一件難事。

一向做事風風火火的Z,才坐了一分鍾,就開始東張西望,瞻前顧後。她想知道別人在做什麽。兩分鍾過後,她變得躁動不安,往常這個時候,她不是在辦公室裏開著緊張的會議,就是在跟下屬討論方案,此時輕鬆的環境讓她覺得很不適應。五分鍾後,她忽然想起自己還有好幾個客戶沒有聯係,甚至想看看微信裏有沒有誰發來消息……八分鍾的時候,她開始受不了這種心靈上的煎熬,希望測試早點結束。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Z覺得自己度日如年,從來沒有這麽煎熬過。時間一到,她的嘴巴閑不住了,機關槍一樣,連發了幾顆“炮彈”。教室裏響起一陣熱烈的交談,大家仿佛十分鍾沒有呼吸一樣,一定要立刻將十分鍾的寧靜補回來。

這時,老師開始講話:“計算一下,剛才你們有多長時間在與自己獨處?”

Z的答案是0。她發現,自己一直活在熱鬧而紛亂的環境中,從來都不曾與自己獨處過。

其實,何止是Z不曾與自己獨處,我們中有很多人,生活在車水馬龍的北京、燈紅酒綠的上海、繁華落寞的廣州,白天活在熱熱鬧鬧的城市中,夜晚沉浸在紛紛擾擾的網絡中,根本無暇去享受夜晚的靜謐。無論是與人相處,還是與網絡相伴,始終都是讓自己處於一種信息互動中,根本不曾靜下來,與自己獨處。

伍爾夫說過:“女人要有一間自己的屋子。”

我想,這間屋子,不是指房子,而是指心靈的空間。不隻是女人需要,所有人都需要。

我們活在人群密集的大城市裏,無法斷絕與外界的互動,這是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可當我們回到家,抑或背上行囊去旅行,能否暫時地“與世隔絕”,斷了網絡,杜絕信息的幹擾,完完全全地和自己在一起呢?

曾經有一位女士去寺廟拜訪清海禪師,她對禪師說:“隻有與別人在一起、置身於喧鬧的環境中,才會感覺到快樂。每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會覺得莫名的空虛和浮躁,看電視都會不停地換台,做什麽事情都難以專注。

清海禪師提議,讓她修煉“寧靜法門”:起初,手拿一本書,靜下心來讀;而後,放下書,也能安靜下來,享受與自己獨處的樂趣。禪師說:“獨處是一種心靈的滿足。獨處時,你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讀書,寫作,回憶,遐想,沉思……修行的人,總是會享受獨處的樂趣,在獨處中享受心靈的安靜,在安寧中,追求靈魂的清明。”

千百年前,人們沒有網絡,卻也能快樂地生活;沒有網絡的時代,牛頓也發現了地球引力,雨果也寫出了《巴黎聖母院》,火車和汽車也誕生在了這個世界上。在有了網絡之後,我們的思想超越了時光與地域的界限,從二維世界一下子進入了三維或四維世界。但無論如何,網絡隻是網絡,沒有生命,隻是由虛擬的聲光信號構成的。沒有了人的思想與操控,它就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的生活、工作、社交都需要網絡,它能讓我們開闊視野,第一時間了解到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新聞;它可以讓置身於世界各地的人實現瞬間聯絡,也為教育資源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網絡很強大,但長時間地依賴網絡,沉迷於虛擬世界,就會降低對現實世界的興趣,與現實疏遠,情緒變得低落。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控製好它,獲益無窮。如果反被控製,就會侵蝕身心。我們偶爾要學會與網隔絕,和自己獨處,帶著思想穿過無數黑暗的深淵,讓心靈擁有一種內在的安詳。我們都有能力,且應當不時地去體驗這樣的生活——“夜那麽長,足夠我把每一盞燈都點亮,守在門旁,換上我最美麗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