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食材視為有生命的事物,細致認真地去製作,不敷衍、不糊弄、不貪快、不圖多,隻求最終做出來的東西,能讓食材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

——【極簡便簽】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這真的是一句聽起來就透著幸福的句子,讓人感覺生活是有溫度的,日子是可期的。因為,世界那麽大,美食那麽多,都值得我們好好領略。於是,就有了一幕幕這樣的畫麵:

“我要去旅行,我要吃遍天下的美食。”

“我最喜歡比薩,今天的自助餐要吃個夠。”

“就算沒人陪,一樣可以點各種好吃的來滿足自己。”

“哇,還剩下這麽多菜,不能辜負了它們。”

“……”

也許,還可以補充更多的情景,因為它們就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

我們時常以為,不辜負美食,就是要嚐遍天下所有的美食;或是,隻按照口欲來選擇食物,喜歡的東西就盡情地吃;實現“光盤”策略,不讓盤子裏剩下任何的食物……如若不然,似乎就枉費了食物存在的意義。

這,真的是敬畏食物、不辜負美食的全部內涵嗎?

我想,應該不止於此。

日本女導演河瀨直美拍攝過一部影片名叫《橙沙之味》,其中有一段製作紅豆沙的情景,最打動人心,她把對待食物與對待人生的態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影片中,老人教銅鑼燒店的老板製作豆沙餡料,她一顆一顆地淘洗,儀式感十足地等待豆子浸泡數個小時,聆聽它們在水中翻滾的聲音……與其說這是技巧和經驗的傳授,不如說是一次禪修與悟道。

把食材視為有生命的事物,細致認真地去製作,不敷衍、不糊弄、不貪快、不圖多,隻求最終做出來的東西,能讓食材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用最簡單的話來說,讓每一種食物,讓每一道工序,都呈現出它應有的樣子。

或許,我們沒有那麽多的時間精力像匠人一樣去熬紅豆沙,但我們可以選擇用其他的方式去認真對待每一份食物,不辜負,也不浪費。

·不囤積食物,盡量保證少而鮮。

以前去超市購物的時候,我總喜歡買一周的量,趕上有特價的商品,更覺得劃算。現在回想起來,完全是一種錯覺。事實上,囤積的食物並不一定會全部吃完,很多都是囤在冰箱裏壞掉了,最後被丟進垃圾桶。特價商品買的時候便宜,但放置期限更短,囤積更是錯誤的選擇,除非家裏人口多,第二天可以全部吃掉。

現在我已經改掉了囤積食物的習慣,若非必要,就在家門口的便利店,買一兩天的量。每一頓飯,就隻做這一頓的量。這樣的話,每一種食物都能被端上飯桌,每一頓飯吃到的都是新鮮的美食。

·點菜以夠吃為準,需要再添加。

外出吃飯是現代人不可避免的一項社會活動,如果不是特殊的商業活動,隻是和親近的人外出就餐,點菜時盡量克製“一次多嚐幾個菜”的想法,根據就餐人數、菜量大小,點夠吃的菜量,盡量不剩菜、不打包,如果感覺不夠,可後期再添加。這樣的話,也可有效避免浪費,且不需要在下一頓時吃不新鮮的食物。

·細嚼慢咽,認真品嚐食物的味道。

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主題就是“學會吃飯”,對想減肥、想改善飲食習慣的人來說,都有幫助。實際上,它提倡的是“正念飲食法”,就是讓我們停下來,培養知覺,感受當下。

就像我前麵提到的,在情緒性進食的那些日子裏,我沒有用心去感受食物的味道,或者說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麽而吃,隻是覺得吃點東西能讓情緒稍微好一點。但你知道,這已是對食物的一種辜負,你根本沒有享受到它的美好。

不辜負食物,不在於吃多少種類,吃多少量,而在於品嚐它的味道,讓每一份入口的食物,都能在味蕾中停留,散發出綿長的滿足感。就如最尋常的米飯,你能否在吃第一口飯的時候,觸到它的溫度,嗅到它的飯香味,感受到它的軟硬度,以及米飯本身的香甜味道?

其實,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就在改善那些不好的習慣。因為,食物帶來的滿足感不會一直持續,當你感覺到,十分鍾以後,你所咀嚼的米飯沒有之前那麽“好吃”了,那就說明你已經解決了饑餓的生理問題,它在提醒你,是時候要放下筷子了。

身體猶如一間屋子,食物是維持生活的物品,從這個角度來詮釋,多真的不意味著好,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需要的、能承受的,好過無意義地囤積。唯有認真對待每一份食物,感受到它的價值所在,才是對食物真正的熱愛與不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