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安全感,來自與他人建立親密友愛的關係,來自對真實自我的接納,也來自對眼下所擁有之物的欣賞與珍視。

——【極簡便簽】

格雷厄姆是紐約的一位科技新貴,坐擁豪宅名車,甚至有專門的買手幫他選購家具。然而,這種瘋狂購物的日子沒能持續多久,格雷厄姆就對此感到無趣和麻木了。

當新奇的物品再也無法讓格雷厄姆產生一絲一毫的興奮感時,他開始捫心自問:我這是怎麽了?為什麽擁有了財富之後,我比過去更焦慮了?更讓格雷厄姆痛苦的是,房子及其裏麵添置的各種物品,似乎正在一步步地“越位”,成為他的主人。因為,格雷厄姆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它們。

格雷厄姆說了這樣一句話:“為什麽擁有了財富之後,我比過去更焦慮了?”我相信,這個問題不隻是格雷厄姆一個人的困擾,它可能是很多人,也許就是當下的你和我,正在向自己發出的疑問。

在我們的社會裏,存在著一種意識形態:擁有足夠多的財務,才能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這樣的想法有其道理——解決溫飽的食物和水,能夠保暖的衣物,可居住的房子(無論租或買),這些都是我們生存的必需品,也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底層的需求——生理需求。然而,絕大多數的現代人,已經可以滿足這種需求,並擁有了那些東西。既如此,為什麽還會感到焦慮不安呢?

答案就是,我們把需求和欲望、安全、舒適混淆了。許多人拚命地奮鬥,為的就是擁有豐厚的收入、可觀的存款、寬敞的房子,以及更多的生活用品。仿佛,獲得了這一切,就能獲得長久的安全感,甚至不惜犧牲正常的作息與業餘生活。

擁有了這些,真的就能換來想要的安全感嗎?

看過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朋友,應該對裏麵的“小官巨貪”趙德漢印象深刻。這個騎自行車上下班、住簡陋的筒子樓、吃炸醬麵對付晚飯的吝嗇小官,實則在一棟別墅裏私藏了貪汙來的上億現金。沒錯,都是現金。

在貪汙行為被揭露的那一刻,趙德漢說:“我一分錢都沒花,全在這兒,我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一分錢都不敢動。”我們看得出來,趙德漢真正的需求並不是金錢,因為他可以心安理得地過著樸素的日子,且貪汙來的上億資金,他分文沒動。他真正想要的是,囤積金錢給他帶來的安全感,隻要聞著這些錢的味道,看看它們一點點地增加,他就覺得安全。早年的貧窮經曆,物質上的匱乏,已經在他心裏紮根了。這種匱乏,讓他走上了錯誤的道路,當他用權力換來了大量金錢時,他依然沒能擁有安全感。因為,他隻敢囤積不敢花。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師瑪格麗特·克拉克表示,安全感來自物質財富與具有支持性的關係。但是,為了得到安全感,人的心理也很容易失去平衡。

如何來理解這番話呢?人有保護自己的本能,會為自己爭取生存的資源,如食物、衣服、住所等,這些東西組合起來,才會讓人感到安全。如果對某種安全感的來源過分看重,就會不自覺地忽視其他的心理需求。

克拉克教授及其同事,通過兩項調查和分析,得出了上述結論。她們還發現,那些在個人關係方麵無法感受到安全感的人,通常都會覺得,擁有物質財富會讓自己更有安全感。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有囤積物品的習慣,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相信這些東西可以給你安全感。

親愛的,現在你應該知道了,那不是事實。不要再過分依賴金錢和物質去彌補安全感,那是一個錯誤的方向。讓我們回到文章的開始,再說說格雷厄姆,他是如何解決焦慮問題的。

答案是這樣的:格雷厄姆賣掉了他的大房子,選擇住在一間40平米左右的屋子裏,床可以折疊到牆上,餐桌是可伸縮的,他有6件白襯衫,10隻淺碗……是的,他沒有這麽多的物品了,但他卻比以往過得都要舒適。

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一麵鏡子,囤積外物往往是想填補內在的匱乏。很可惜,金錢和物質無法幫你實現這樣的願望。真正的安全感,來自與他人建立親密友愛的關係,來自對真實自我的接納,也來自對眼下所擁有之物的欣賞與珍視。

試著從囤積中走出來吧,將你擁有的東西極簡化,尊重真正的需求,和真實的自己相處,才能慢慢在心底裏長出安全感,那是任何外物都無法擊碎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