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前進的動力,過分的欲望卻是生活的負擔。

——【極簡便簽】

一百多年前,一位畢業於哈佛的美國人在湖邊搭建了一個小屋。

他拋棄了自己當時所有的東西,獨自一人,安靜地思考、生活。兩年後,他把這種生活寫成了一本自然樸素主義的書,《瓦爾登湖》,這個人就是梭羅。

在瓦爾登湖,梭羅悟出了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一個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普通人很難做到離群索居,也沒有必要這樣做。但梭羅傳遞出的生活觀,卻是值得深思的。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如果總是試圖抓住更多東西,害怕錯過和失去,就會讓自己被物欲包圍,與真正的生活漸行漸遠。

我們身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某人很有上進心,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打拚出一番成績。她嚴格要求自己,希望每件事都做到最好,在業餘時間不斷學習,隻為精進技能。工作越來越好,職位越來越高,接觸的圈層也和過去截然不同。看到這些人的穿衣打扮、舉止風範,她內心充滿了羨慕。於是,她開始給自己設立新的目標,要買更多的口紅、更多的鞋子、更新款的包包。

物質需要金錢來堆砌,她隻好更努力地工作。為了讓自己更漂亮,她還忍著饑餓節食減肥。體能和精力長期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下,身體很快就給她拉響了警鍾。30歲出頭的她,竟然患了心梗,幸好發現得及時,才免去生命危險。

欲望是前進的動力,但過分的欲望卻是生活的負擔。虛榮是無底洞,也是所有欲望中最可怕的,沒有終止和盡頭。《中國奢侈品報告2019》顯示,在中國奢侈品消費者中,80後與90後占據了71%。同時,90後人均負債12.79萬元。以透支去追求虛榮,過著不屬於自己的生活,隻會把人困在痛苦的旋渦裏。

康德曾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物欲一旦操縱了生活,人就變成了物質的奴隸。

要自我主宰,就得學會“離”,即放下對物欲的執著,脫離“多就是好”的執念。

物品是一麵映照人的鏡子,它所照出來的往往是那個我們渴望卻不願意承認的自己。那些為了虛榮甘願負債累累,淪為物質奴隸的年輕人,很大程度上都是想要借助外物去提升自信,獲得他人的認同和欣賞。換而言之,炫耀什麽,強調什麽,往往是缺乏什麽。正因為要麵對那個自卑的自己太難了,才無法從繁雜、冗長、昂貴的物品中解脫,那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且過程充滿了痛苦。

當我們把關注的焦點放到自己身上,把自己當成生活的主角,就會慢慢發現,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不多,而多也並不意味著好,更不代表幸福與滿足。去寺院簡短修行的人,經常需要穿上僧服,為的不是形式上的統一,而是減少外物對內心的影響,把所有的精力都專注在修心上。

我也曾經思考過:怎樣才算得上是生活的主人,物品的主人?很慚愧,總結不出一針見血的答案,結合自己的體驗,大致就是:做好“斷”與“舍”,把物品減少到自己可以掌控的量,讓它們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基本上就可以實現“先有自己,後有物品”的狀態。

在避免囤積、精篩細選、敢於舍棄的過程中,我們對物質的欲望也會淡薄。減少了外物的束縛與困擾,內在世界就會日漸豐富,讓我們慢慢長成一個從心底生出自信的真實自我,不用依賴昂貴的、大量的物品來給自己“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