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遼軍不斷深入,宋軍奮起抵抗的力量越來越大。此時,遼軍雖入宋境數百裏,但屢屢受挫。
遼國南下伐宋的計劃,也在一點點被宋軍粉碎。遼軍不能如願,如果撤兵回師,又恥於無名,更怕宋軍乘虛攻打其後方。
在進退兩難之際,和談之意開始在遼宋最高領導集團之間悄悄醞釀。宋朝其實一直不想打,遼隻是想獲得談判籌碼。如此一來,議和成了擺在遼國最高層眼前的最迫切問題。
此時,遼國派到汴京打探消息的細作得知,在宋朝各位大臣的力爭下,宋真宗準備親征。
這對遼來說,可不是件小事,亦非好事。宋真宗親征,勢必會提振宋軍士氣,到時候,遼必將再一次受到宋軍的打擊。
這時候,蕭太後是矛盾的,她想要的籌碼,一個都沒有得到。戰爭局勢並沒有因為遼國大軍壓境而有所好轉。
於是,蕭太後便找來宋朝降將王繼忠商議對策。
王繼忠表示,其實可以與宋朝和談。既然和談一開始就是既定之策,那麽這時候與宋和談,也是一種態度。
蕭太後同意王繼忠的意見,不過還是要先探聽一下宋朝上下的想法。若宋有意和談,一切尚有轉圜的餘地。若宋繼續與遼對抗,和談不一定促成。
王繼忠提議,可以給宋朝皇帝寫一封信,表達和談的意思,看看宋朝收到信後的態度。
蕭太後覺得王繼忠的做法有操作性。反正寫一封信,對遼而言不費一兵一卒,隻是動動手指的事情。
於是,蕭太後將此事交給王繼忠去辦。但信件的最終審核權在蕭太後手中。
王繼忠與宋真宗很熟悉,兩個人關係非常好。他在宋真宗身邊的那些年,對宋真宗宅心仁厚的性格也摸得很清楚。所以,他提出的和談建議非常有道理,也非常符合遼宋當前的局勢。宋真宗一直對遼宋關係非常擔憂,他也希望能有一天,宋遼可以罷兵止戈。
正是鑒於這種情況,王繼忠對自己提出的議和觀點深信不疑。即使是宋太宗時代,也因為兩次北伐失利,對遼的態度由主動攻擊變成了被動防守。
王繼忠對遼宋關係充分考量以後,便提筆給宋真宗寫信。但這封信的分量,王繼忠知道。他逐字逐句,再三斟酌,才寫好了這封信。
隨即,王繼忠將信上報給了蕭太後和遼聖宗,請他們提出修改意見。
看了王繼忠的信,蕭太後卻以為遼雖然願意與宋講和,但言辭上還得突出遼國的強勢地位。可王繼忠卻說,既然是和談,就要盡量將雙方都擺在平等的地位上,否則和談很難進行。況且,現在遼國處處受挫,在書信中表達強勢,也不是良策。
最終,蕭太後認同了王繼忠的意見。信寫完了,但是如何交到宋真宗手裏卻成了問題。如今,遼宋兩國正在打仗,送信就成了一種冒險行為。遼國的書信能夠順利送到宋真宗手裏嗎?萬一前方的那些將士覺得這是遼軍的緩兵之計,豈不是會貽誤和談之機?
思來想去,這封信件必須要交到一個可信之人手裏,保證將遼國和談的意願能夠順利傳達到宋真宗手中,否則和談之事可能會搞砸。蕭太後問王繼忠如何才能辦成這件事,王繼忠心中其實早有人選。
王繼忠對蕭太後說出了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叫石普,此時在莫州駐紮。蕭太後問王繼忠,此人是否信得過?蕭太後預想的人選是在定州擺開大陣的王超。他是宋朝在整個北方部署的總指揮,這種兩國之間的書信來往,還是交由最高領導傳遞更好。
但王繼忠似乎有不同看法。王繼忠說,如今遼宋關係尚不明朗,直接給王超書信,恐生變故。這次給宋朝傳遞書信,也隻是試探宋朝有無談判的誠意。這種事情,不宜讓更多人知曉,尤其是不能讓前線的遼宋將士知曉。他們會覺得,自己在前線舍生忘死,國家卻在偷偷議和。
蕭太後覺得王繼忠分析得很有道理,在遼宋兩國還沒有最終確定和談時,這種機密之事還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王繼忠說,他素與石普交好,相信也隻有石普能做好這件事。
於是,以蕭太後和遼聖宗名義寫的信,被王繼忠派出的四個小校送往莫州。(2)
不過這時候,他們不敢進城送信,畢竟遼宋關係正處在戰爭階段。這時候去莫州城內送信,無異於尋死。那些宋軍將士恨不得生啖契丹人的肉。
於是,這四名小校便在晚上直接通過信箭,將蕭太後希望與宋朝講和的信射入了莫州城內。
很快,莫州城裏的巡視兵士看到了這支信箭,將其送交給了石普。
收到信後,石普便命人將信件讀給自己聽。得知這封書信代表著遼國最高統治者的意願,石普半信半疑。更讓他驚訝的是,這封信竟然是王繼忠寫的,難道一年前的望都之戰王繼忠沒死?
石普對於王繼忠在遼營繼續為官之事,感到大為震驚。可這封信裏又的的確確陳述了望都之戰後王繼忠的處境,不像偽造的,況且王繼忠和他的關係,別人可能並不知曉。
對於王繼忠這個人,石普還是相信的。隻要王繼忠確實活著,那麽宋遼和談的書信也肯定是真的。
石普覺得事情非他能決定,便命人將王繼忠傳來的書信火速送到了汴京。(3)
王繼忠的信,在宋朝上下引起了不小震動。
朝廷高層一致認為這封信不可信,因為遼軍還在不斷地攻打宋朝那些市鎮。況且一年前,宋朝收到前線戰報,王繼忠已死。這時候,他怎麽又活過來了?這些巨大的疑問,困擾著朝廷裏所有人。
很多人覺得,這件事頗為蹊蹺。為什麽遼軍偏偏在這個時候送來了議和書信?而且,王繼忠是否還活著,有待印證。
大家對這封信進行了深入解讀。王繼忠在信中首先表明自己有罪,他在望都之戰中沒有殉國,被遼軍俘虜後,在遼國為官,如今又作為和宋朝聯絡的人,深感不安。
同時,王繼忠也對望都之戰他如何兵敗之事做了說明。王繼忠說,此前我奉詔擔任定州路副都部署,不久就發生了望都之戰。這一戰,我帶領著部隊從早上一直戰鬥到晚上,將士們沒有片刻歇息,送的軍糧也沒有到達,以至於軍不解甲、馬不芻秣,就這樣,我還是堅持戰鬥到了第二天。第二天,戰士們因為兵困馬乏,戰鬥力已然不足。這種情況下,我還是帶著剩餘的人與遼軍周旋。可到了這時候,我軍將士的體力與毅力已經到了極限,無法再與遼軍作戰,最終我被遼軍所俘獲。這一戰,不僅僅是王超等人輕敵寡謀,也是我的罪過。(4)
當然,王繼忠也說了自己的處境。王繼忠說,如今我在契丹做官,因為我熟悉邊疆戰事,備受契丹恩寵,享受和其他契丹大臣一樣的待遇。我經常想起昔日與官家您辭別時的情景,向您敬上善言,希望官家您以天下百姓為念,休兵止戈。況且聽說宋朝皇帝聖德,契丹也希望與宋朝重新修好,故而讓我這個愚昧的人上書,表達誠意。(5)
這時候,首相畢士安覺得,王繼忠應該還活著。而且,這封信一定是出自王繼忠之手。
聽到畢士安這麽說,宋真宗還是很難接受這個事實。盡管他從書信字跡裏,一眼就認出是王繼忠,可在心裏,宋真宗還是無法接受。他以為殉國的人並沒有殉國,雖然活著,但已變節了。
王繼忠表達了遼軍和談的意思。此時的宋真宗聽說遼軍要和談,內心是不平靜的。從這場戰爭開始,他就想盡快結束戰鬥。可遼軍一路南下,並未表現出短時間內結束戰爭的意思。
如果王繼忠確實活著,而且代表遼方與宋朝交涉和談事宜,宋真宗也非常願意。當然,王繼忠在信中還表示,請宋朝盡快選擇和談之人,北上與遼洽談。
看著爭吵不休的文武大臣,宋真宗猶豫不決。那些主戰派的意見非常尖銳:遼軍既然想和談,那為何還在猛烈攻擊宋朝的城鎮?這根本就不是和談的態度。
主張和談的人,似乎看到了遼軍一邊攻打一邊和談背後的“貓膩”:這不就是遼軍以戰逼和的策略嗎?
宋朝上下的莫衷一是,影響著宋真宗的判斷。宋真宗對幾個重要大臣說,朕想到曆朝曆代無不是與各種少數民族處理好關係,才保證了盛世太平。朕剛剛繼位時,呂端等人就規勸朕不宜與契丹再起戰火。後來,為了休兵止戈,一些文武大臣也建議朕與遼國暫時處理好關係。當時,朕以為道路不通,不可強攻遼國,對待遼國必須要以大仁德的胸懷容忍,用強力武裝鎮壓,才能製伏。非如此,遼國不會向我們示弱。如今,遼國國主來信表示和談,但朕以為遼國本身就是凶悍的敵人,他們不會輕易與我們講和。所以,王繼忠的這封信不足為信。(6)
畢士安說,這幾年從遼國歸宋的那些人,常常說官家您英明神武,讓宋朝國富民強。他們還說,那些邊境上的臣民也非常渴望有朝一日,官家率兵攻打幽雲,他們一定會加入戰爭中來。如今遼國看似大軍壓境,實際上他們在宋朝境內沒有占到一點兒便宜,退又退不成,戰又無法戰勝。所以,遼國高層才會想出讓王繼忠來信商議和談之策。(7)
宋真宗表示,愛卿們說得都對,但也不全麵,你們隻知其一,未知其二。如今遼國並未取得勝利卻主動提出議和,對我們來說的確是好事。可答應了遼國議和的請求以後,遼國必然會有所圖,他們不會無緣無故講和。當然,如果僅僅是委屈我們自己,讓天下百姓過上太平日子,我們應該派出使臣與遼國交涉,即使是給他們錢財,也未嚐不可。但朕擔心的是,關南之地曾經是遼國的地盤,如果和談時遼國討要關南之地,該怎麽辦?朕雖然沒有開天創地的偉業,但“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的古訓還是記得的。這樣一來,談判勢必難以進行。為今之計,就是由朕帶領大軍前往戰爭一線,討伐遼軍。(8)
聽到宋真宗這麽說,畢士安不再爭辯。
但既然遼國來信了,不管信件內容真假,宋朝都理應回信。宋真宗對擬寫回信的官員申明了自己的意思:朕雖然是宋朝的皇帝,榮登大寶,但朕經常想的卻是息戰以安人,讓百姓過得更好一些。對於窮兵黷武之事,朕是萬萬不敢幹的。如今看到遼國的來信,感受到了你們的誠意,朕也是為人父母,也希望四方安定。如若遼真有和談之意,請派出人到汴京交涉和談之事。(9)
於是,宋真宗命人以同樣的方式,將宋朝的回信交給了遼國。這次回信的內容,代表了宋朝上下的態度。
雖然遼宋互相傳送了第一封信,但雙方似乎都不相信彼此,都在試探著對方。即使王繼忠活著,但此時他已經是遼國的臣子,還被遼國賜予了國姓,他所做之事必然代表了遼國最高統治層的意思。
不過,既然和談,還是要選出和談之人。若遼國真有和談之意,宋朝這邊也應該及時和談。
宋真宗讓樞密院推薦一個人作為和談之人。此時的樞密使叫王繼英,他接到宋真宗讓樞密院推薦和談之人的詔令後,便在樞密院物色人選。王繼英也是一位頗有才幹的中央高官,對屬下也知根知底。所以,當宋真宗讓他選擇一個人擔任宋朝的使臣出使遼國時,他就想到了曹利用。
不久,王繼英就將曹利用推薦給了宋真宗。曹利用本是一個小官,為鄜延路走馬承受公事。(10)不過這個官,雖然位卑,手中的權力卻很大。他們是皇帝派出去的公開“特務”。後來,曹利用幾經周折,在樞密院任職,與之前一樣,官職不是太高。(11)
宋真宗一聽樞密院給他推薦的人竟然是小官曹利用,當下有些不高興。也不知是因為曹利用官微位卑,還是曹利用本人讓宋真宗不滿意,總之,宋真宗看不上。
宋真宗對王繼英說,兩國邦交不是小事,你怎麽能隨便給朕推薦這樣一個人呢?宋真宗讓樞密院重新推薦一個人擔任本次談判的使臣,王繼英對此並未解釋。
對於曹利用,王繼英也算是知根知底,這個人有本事,口才也好,而且又是主戰派陣營裏的人。曹利用經常說一些豪言壯語,來表達自己的心誌。
這也是王繼英推薦曹利用的一個重要原因。若給皇帝推薦一個主和派陣營裏的人,那麽宋朝在和談中勢必會被遼國牽著鼻子走,對於遼國提出的一切條件都會答應,這會對和談帶來不良後果。但曹利用不一樣,他似乎就是為了這次和談而存在的人。
宋真宗隻看到曹利用官位低下,卻並不知道曹利用的能力。因此,當宋真宗讓王繼英重新推薦一個人時,王繼英還是堅持曹利用。
第二天,宋真宗召集幾個朝中股肱之臣商議和談之事,王繼英繼續給宋真宗推薦了曹利用。這次,王繼英將曹利用的優點擺在了宋真宗麵前。王繼英尤其強調曹利用善辯,是出使遼國的不二人選。
聽到王繼英的敘述,宋真宗便對曹利用有了幾分期待,也就認可了曹利用這個人。既然王繼英堅持推薦曹利用,他還有什麽不放心的呢?
但是曹利用的確官位卑微,這時候,曹利用要代表的是宋朝使臣,那就得給曹利用升官。至少在官位上,曹利用不能失了身份,否則遼國會輕視宋朝談判使臣。於是,宋真宗授曹利用為(外門內合)門祗候、崇儀副使。(12)到了這個規格,曹利用出使遼國也就有身份了。
提拔了曹利用後,宋真宗便召見了他,並對其交代和談需要注意的事宜。雖然,此時宋朝並不知道遼國是否真的和談,但既然準備和談,就得把許多事情提前先考慮好。
宋真宗對曹利用說,這次遼國舉國南侵,不是想奪取土地就是想獲得財物。此次,你代表宋朝與遼國交涉,記得一個底線,那便是國土一寸都不能割給遼國。關南之地從太祖皇帝開始,就是宋朝的疆域。遼軍多次兵犯邊境,也是為了這塊地方。若此次和談,遼軍討要關南之地,切不可答應。但若是討要錢財,還有商議的空間。漢代為了安撫匈奴,也有給匈奴錢財的先例,這也不算是違背祖宗之法。聽著皇帝的交代,曹利用心中早有了自己的想法。曹利用對宋真宗說,此次和談,遼國若貪得無厭,向我們索要關南之地,我是決不答應的。我若做不好和談工作,決不活著回來麵見官家。(13)看著曹利用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宋真宗心裏有少許寬慰。但曹利用的話,讓宋真宗有些不悅。宋真宗從曹利用身上,看到了寇準的影子。
不久,曹利用便帶著詔書前往遼國軍中,準備與遼軍和談。
此前,宋朝派出信使八百裏加急,拿著宋朝的回信,到遼國駐軍處見遼國最高統帥蕭太後和遼聖宗。不過,宋朝信使並未直接見到蕭太後,而是鑽進了遼國南院大王耶律善補駐軍的地方。耶律善補見來人拿著宋朝皇帝的書信,也不敢耽擱,命人火速將宋朝信使拿著信來講和之事匯報給了蕭太後(14)。
蕭太後會見了宋朝信使,宋朝信使把信件交給了蕭太後。隨即,蕭太後命人款待宋朝信使,自己則單獨召見了王繼忠,對王繼忠交代了和談事宜,讓王繼忠與宋朝信使慢慢商量。
王繼忠見了宋朝使臣,訴說了自己如何思念故土,希望能回到宋朝為國效力等。但這次宋朝派出的信使隻負責送信,朝廷真正的談判使臣還沒有到達遼營。
不久,送信之人完成將信件交給遼國最高統治層的任務後,便回去了。
宋遼之間,算是建立了一種和談的契機。不過這時候,遼國雖說要與宋朝和談,但遼軍的攻勢並未減弱,他們繼續南下攻打宋朝的重要市鎮。
這種情況下,宋朝非常懷疑此次遼軍講和的誠意。寇準等人更是建議宋真宗親征。如果遼軍借此拖延時間,而他們的大軍繼續南下,宋朝北方的那些市鎮就有可能會被遼軍攻破。而整個關南之地的市鎮任何一處被遼軍攻破,都將是宋朝巨大的損失。
宋真宗本身也對這種邊打邊和的事情不看好,於是,在給遼國回了信之後,繼續觀察事態的發展。
不久,澶州知州張秉言調集了一些壯丁修繕城牆,此時向朝廷上書,一方麵希望朝廷可以撥一些銀子,另一方麵也是向朝廷匯報這件事。但宋真宗不同意這麽做,並將這個未請示匯報、喜歡自作主張的張秉言調離了澶州,而讓引進使、英州團練使何承矩到澶州任知州。(15)
而宋朝的談判使者曹利用則直奔遼宋前線,準備就遼宋和談之事與遼國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