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是社交中人們互相認識、建立聯係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介紹,同樣要講究說話藝術。第一印象亦稱“首因效應”,它在人們心目中一旦形成,便定下了對這個人的認識基調,成了以後交往的依據。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首因效應”為結交朋友創造條件。為此,必須高度重視給人第一印象的自我介紹。
請看喜劇表演藝術家王景愚的自我介紹:
我就是王景愚,表演《吃雞》的那個王景愚。人稱我是多愁善感的喜劇家,實在是愧不敢當,隻不過是個“走火入魔”的啞劇迷罷了。你看我這40多公斤的瘦小身軀,卻經常負荷許多憂慮與煩惱,而這些憂慮與煩惱,又多半是自找的。我不善於向自己敬愛的人表達敬與愛,卻善於向自己所憎惡的人表達憎與惡,然而膽子並不大。我雖然很執拗,卻又常常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既痛苦又快樂,我就生活在痛苦與歡樂的交織網裏,總也衝不出去。在事業上人家說我是敢於拚搏的強者,而在複雜的人際關係麵前,我又是一個心無靈犀,半點不通的弱者,因此,在生活中,我是交替扮演強者和弱者的角色。
王景愚的自我介紹很有技巧,給人留下了良好的、難以忘卻的第一印象。而這正是自我介紹要達到的目的。那麽,自我介紹的說話技巧有哪些呢?
1.說好一個“我”字
自我介紹少不了說“我”,如何說好這個“我”字關係到別人對你產生什麽樣的印象。有的人自我介紹時,左一個“我”怎樣怎樣,右一個“我”如何如何,聽眾滿耳塞的都是“我”字,不反感才怪呢。還有的人“我”字說得特別重,而且有意拖長,仿佛要通過強調“我”來樹立自己的高大形象。更有甚者,有的人說“我”時神態得意洋洋,目光咄咄逼人,大有不可一世的氣勢,這種人的自我介紹不過是孤芳自賞罷了,隻能給人留下驕傲自大的印象。
要給人良好的印象,就應在關鍵的地方以平和的語氣說出“我”字,目光親切,神態自然,才能使人從這個“我”字裏,感受到一個自信、自立而又自謙的美好形象。
2.獨辟蹊徑
自我介紹,人們往往是先報姓名,然後說工作單位、職業、文化、特長或興趣等,不免千篇一律。這樣的介紹在人們心目中印象平平。而王景愚獨辟蹊徑,他運用對立統一的原則、一分為二的觀點,聯係自己職業特長,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語言質樸、活潑,無嘩眾取寵之心,很容易為對方接受,所以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良好而深刻的。
著名歌唱家克裏木在一次演唱會上的介紹也很有新意,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說自己12歲開始便倒騎著心愛的小毛驢走南闖北,為了接受青年朋友的善意批評,忍痛放棄了那條落後於時代的老毛驢,從國外買了輛進口車開到演出場地。說到這兒,他停了片刻,又說:“你們猜是什麽牌的車?那是印度的——大篷車!”克裏木就是從觀眾對他印象最深的曲子——電影《阿凡提的故事》的插曲聯係到小毛驢,再從小毛驢說起,不落俗套,語言風趣幽默。
由此看來,自我介紹獨辟蹊徑,是指從獨特的角度,選擇使對方感到意外、又覺得順其自然的內容,采用活潑的語言把自己“推銷”給別人。而絕不是指那種借助別人威望給自己貼金的介紹,也不是指那種靠“吹”來取悅對方的介紹。那些人介紹自己時常說:“xx副市長,是我的老朋友……”“你知道省裏著名的×xx專家嗎?我們曾住在一棟宿舍裏……”“我對xx問題很有研究。昨天我收到了xx雜誌的約稿信……”“我叫×x×,廠先進工作者。別看是個小廠,可500人裏選5個,也算是百裏挑一吧!"這樣的自我介紹給人的印象也許是深刻的,但絕不會是良好的。
3.巧報“家門”
自我介紹少不了"自報家門",為了使對方聽清自己的準確名字,往往要對“姓”和“名”加以注釋,注釋得越巧,人們得到的印象就越深刻。對姓名的注釋不僅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文化水平、性格修養,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口才。
歌劇《江姐》中匪兵把一個老頭當成“江隊長”抓了。老頭為了替自己辯解,便隻好把姓名說個明白:“我不是江隊長,我是蔣對章。蔣委員長的‘蔣’,冤家對頭的‘對’,簽名蓋章的‘章',蔣對章嘛!"
他的這種注釋雖不免迂腐,但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說清了,二是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