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若無心,動清聽

成天樂問道:“我們走的是哪一道門戶?”

史天一答道:“是通往法柱峰的,那裏是正一門弟子平日居住修行之地。

成天樂:“為什麽不走各派同道出入的門戶呢?我們也不是正一門弟子啊。”

史天一:“我昨天打招呼的時候,人家就是這麽安排的,說是有前輩想見成總您,先上法柱峰比較方便。”

說話間沿著湖邊的公路又開了一段距離,來到一個鎮子,史天一尋了路邊的一處樹蔭將車停好,幾人下車步行走向野外的湖畔。湖畔旁有成片的農田,離湖岸不遠的淺水中還插著不少竹竿圍著網,那是本地搞養殖的農戶承包的湖麵。再往遠處望去,碧波**漾中有幾艘漁船出沒。

他們走過一片起伏的山丘,穿過了一片茂盛的竹林,這裏很僻靜,竹子一直生長到水邊,近處的水麵上也漂落了不少竹葉。那漂**的竹葉間停著一艘竹筏,竹筏上站著一位眉清目秀的青衣道人,大老遠就稽首行禮道:“是成總與史天一、薑璋二位道友到了嗎?正一門弟子履世有禮了,已在此恭候多時!”

成天樂趕緊迎上前去道:“履世道友,不好意思,讓您久等了!”

履世答道:“山中修行不知歲月,在這青漪湖畔賞翠竹倒影、聽撫岸波聲,等幾天幾夜也不會覺得久的。……幾位道友,請登筏吧。”

幾人登上竹筏,此筏無篙無槳,履世轉身間它就飄然駛離了岸邊向著湖中行去。初次見麵,他們在竹筏上又寒暄了一番互道久仰。履世倒真是久仰成天樂的大名,但成天樂就從來沒有聽說過履世的名字。這種時候身邊有個引薦的向導就非常重要了,若要履世去做自我介紹,提到某些事情難免有自我吹噓的嫌疑。

成天樂曾見過澤仁的弟子履謙。據史天一介紹,這位履世道長是澤名真人的弟子,而澤名的師父就是正一門三大劍仙之一的和光真人。和光前輩是正一門鎮守山門的太上長老。長年在山中清修很少行走塵世,所以並沒有和鋒、和曦前輩那麽多交遊,仿佛聲名不顯,但修為極高已有出神入化之能。

這位履世道長,與履謙一樣也曾經在昆侖修行界很露臉。二十六年前的各派修士齊聚的正一三山會上,那高台中央正一門前任掌門守正真人的座位後麵,有兩位小道童一人捧金拂塵、另一人捧玉淨瓶。當時捧金拂塵的是履謙。捧玉淨瓶的就是履世,這可是了不得的大福緣啊!

正一門的履字輩弟子成天樂迄今為止先後隻見過兩位。沒想到就是他們倆。其實這也不能算是巧合,上次派履謙去蘇州,這次派履世出山迎接,都是門中長輩特意安排的,挑的就是這二位。首先要見成天樂的就是和光前輩,他特意命履世前來引路。

聽史天一又提起當年之事,履世說道:“那年我隻有五歲,尚且懵懂,長輩讓我上台捧玉淨瓶。我就是老老實實站著而已。……史道友莫要總不忘拿我與履謙師兄相提並論,沒這個必要。”

履謙的三十六洞天丹道已修至第二十九洞天‘換骨洞天’,已有脫胎換骨成就,為正一門新一代弟子中的第一人。他自幼在山中修行,曾得到太師父守正真人的親自指點,十六歲丹道入門,修為精進神速。資質、悟性、性情皆出類拔萃,修為遠高於同輩。

履謙與履世今年都恰好三十出頭,他們倆也是正一門履字輩中年紀最長的,如今很多履字輩的弟子還不到二十歲呢。履謙已有脫胎換骨修為,晚輩弟子中隻此一人,正一門其他的同輩們目前尚無人度過真空境呢。

而履世的修為尚在三十六洞天丹道中的第二十二洞天“禦形洞天”。離破妄大成隻有一步之遙,這在同門中不算精進很快但也不算很慢,屬於很正常的情況。隻能說履謙太出色了,不僅是本人苗子好,而且長輩教的也好,所遇各種機緣也巧。

其實像正一門這種有千年底蘊的昆侖第一大派,師弟傳承並不講究入門之初修為精進能有多快。三十六洞天丹道注重根基,境界順其自然。自古以來曆代金丹大成者,破妄大成的年紀大部分都在三十歲左右,這也是一個人閱曆見知積累、身心基本完全成熟的時候。

三十六洞天丹道不強求精進神速,但對於世間大部分修士而言,若人過中年仍不能大成,尤其是到了五旬之後,這一世到達大成境界的希望就很渺茫了。因為這說明了一件事,其人所能取得的修為成就恐怕隻能如此,強求不得。

身心早已成熟,精氣神也過了鼎盛巔峰,修煉基本上很難再突破瓶頸了。化妄之法其實並無年歲之限,哪怕修煉到一百歲,可能還會踏入妄境之門,但在這種情況下破妄的希望很渺茫。一方麵是因為身心狀態難有太大的轉變,另一方麵妄境中可能度過的歲月更漫長,其人壽元恐怕也不足了。

但也有例外的情況,比如所修法訣本有缺陷的、福緣不足總是運氣不佳的、缺乏正傳指引的、心性有偏某些關竅始終沒悟透的。一旦得到了真正的指引或大徹大悟般的點化、或者人生遭受了重大的轉折、又或者體會到某種不可思議的玄妙,也有可能在中年之後破妄大成,比如青城劍派的老掌門邢度則。

這些談的當然都是人間修士,至於妖修不能以同等的壽元相較,可有些情況也是類似的。比如很多妖修遇到成天樂、得入萬變宗受其指引,就是大福緣之轉折。

而履謙又是另一種情況,正一門雖不強求弟子精進神速,但如此修為高超出類拔萃,也堪稱這一代弟子中的天縱之才,同門想妒忌都妒忌不來。所以他的法號中有個“謙”字,師父就是要提醒他——莫以此傲視同門,要謙和自然。

如今履謙被派到淝水知味樓當經理,那可不是一家普通的酒樓,打雜跑堂的都是昆侖各派的出色弟子。在那裏掛職當個象征性的領導,學的可不僅是企業管理啊。而是為將來領袖天下宗門做準備,就是被當成正一門下一代掌門來培養的。

史天一清楚這兩位道長的情況,見了麵總是忍不住提起當年正一三山會上的事情。其實潛意識中他是在感慨自己,那履謙已突破脫胎換骨之境,履世卻尚未破妄大成,就如他前天看見成天樂,想起當年與成總修為差不多。而成天樂如今已突破真空之境創立萬變宗。

而履世則告訴史天一不必總提起這茬,也是在委婉的提醒。不要在心裏做這種比較。履謙的修為就是履謙的修為,他應讚譽卻並不羨慕攀比。

成天樂聞言悄然給史天一發了一道神念:“史道友,你是不是經常在履世麵前提當年正一三山會的事情?”

史天一悄然點了點頭。成天樂接著以神念道:“你在人前誇獎他們那段的經曆不凡,但你心中可曾感歎履謙修為精進如此之快,而履世卻至今未能金丹大成呢?”

史天微微一怔,然後又默默點了點頭。成天樂仍然以神念道:“連人家履世本人都不會這麽想,你何必每每在心中替他想這些呢?雖話未出口,但人家早就清楚你的心思了,卻又不好勸你。你心中有自代履世之意。然後又與履謙相比,這沒有必要。”

這些都是史天一內心深處的感慨,並沒有說出來過,他隻是每每提起履世當年與履謙在正一三山會上同場登台,並沒有提到今日之修為。可他總是不忘提這茬,心裏想的就是這種比較,自己卻沒意識到。今日在竹筏上。履世終於當麵點破,接著成天樂則說的更透。

其實史天一比成天樂小幾歲,今年隻有二十八。史天一為什麽不想想履世如此經曆、年紀又比他大,如今不也是沒有破妄大成嗎?

史天一似有所悟,默默無語陷入沉思。履世也沒有再說話,一襲青衣在風中飄**。腳下的竹排分開波浪向蔚藍的大湖深處飄然行去。陽光灑在水麵上,遠方有漁歌隱隱,天地之間一片安詳悠怡,從遠處望去,這竹筏以及筏上的四人是一幅極有意境的動態畫麵。

成天樂背手看著被竹筏分開的流水,**起的波紋遠遠散開,又和湖麵上的浪痕疊加、碰撞、漸漸的消散。充滿了天地靈息的韻味。所謂天地靈息不僅僅是雄渾險峻的威壓,也有著溫柔默默的**漾,成天樂仿佛看出神了,而竹筏上的幾人仿佛也都在出神。

成天樂在低頭看水,看著看著卻突然愣住了,因為水麵忽無波。竹筏在湖中走,雖無槳無楫卻是受禦形法力推動,總是會帶起細碎的浪花和波痕的,可就這麽莫名其妙的一瞬間,湖麵卻變得平滑如鏡,竹筏悄無聲息的滑行而過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成天樂一怔,以為自己看錯了,眼皮一眨又看見了浪花,再一抬頭,前方出現了一座巍峨的高山。可以肯定方才遠眺的時候,湖中絕對沒有這座山。此刻他不得不歎,原來正一三山的這道門戶是在湖中,剛才不知不覺間就穿了過來,竟不知那洞天結界是如何打開的,看來履世身上應帶著正一門弟子特殊的感應法器。

巍峨青山有千米之高,撲麵而來擋住了左右及後方的視線,看不表這洞天福地的全貌。成天樂的反應尚且如此,後麵的薑璋忍不住發出了一聲驚呼。站在前麵的履世微笑道:“成總、薑道友,前麵就是正一三山之一的法柱峰。”

竹筏拂開輕波靠岸,這裏也是一片竹林,景致和來時的湖岸邊幾乎一樣,假如恍惚不察,恐怕還以為又回到了原地。林間有一條兩人多寬的小徑,落滿了枯黃的竹葉踩在上麵沙沙作響。出了竹林有一條石板路,前方有一個石牌坊,坊楣上寫著“法柱峰”三字,旁邊還留有落款——徐妖王勝治。

再看兩邊石柱上刻著一幅對聯:“雲水若無心,出人間為雨露;泉石動清聽,入昆侖化山河”,也是同一人手筆。

有四名青衣道童站在石坊前,向眾人稽首道:“是姑蘇萬變宗成總到了嗎?和光師祖正在題心壁等候。”

成天樂趕緊回禮:“實在不好意思,有勞諸位了,怎麽能讓前輩等我呢!”

履世微笑道:“他們不是在迎候成總,就是在此值守。而無論成總來與不來,和光師祖今日也會在題心壁持筆書崖。”

穿過石坊沿蜿蜒的石板小徑登山而上,成天樂忍不住問道:“方才我看那石坊上的題字落款,怎麽是一位妖王?”

履世答道:“當年祖師鑿建正一三山時,得各路仙家相助,那石坊自千年前就一直在那裏。我也曾問過師尊同樣的問題,師尊也不清楚,便去問師祖。”

成天樂:“那你師祖是怎麽回答的呢?”

履世:“成總,您叫天樂,別人也可以取號妖王。”

成天樂愣了愣:“這不是和光前輩的原話吧?”

履世:“當然不是了,我師祖當年怎麽會知道成總您會來呢?他隻是告訴師父,假如再有人問,就這麽回答便是。”

繼續往上走,成天樂突然以神念問史天一道:“史道友,你可知履世之師澤名真人,是何時修為大成的?”

史天一不好當著履世的麵回答這種問題,隻得悄悄用手指比劃,答案是四十五歲。成天樂沒有再問什麽,史天一卻很納悶,不清楚成總為何突然要問這個?過了一會兒他好像又想明白了,神情變得釋然。其實成天樂表達的含義很複雜,涉及了好幾個問題,夠史天一琢磨一陣子的。

法柱峰從遠處看是一座高山,身在山中卻看不清它的全貌。這條小路蜿蜒而上,給人感覺這座山是分層次的,每到一個拐彎處便有一條岔路延伸而開,通向一片山林掩映中的樓閣房舍,看得卻不是十分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