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祈奚因其“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做法,幾千年來一致被視為一種崇高的美德。作為封建士大夫的祈奚,若真的不為自己的親仇好惡所囿,做到舉人唯賢,薦人唯能,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君子之舉。可是如果認真剖析一下,我們就不難發現這位“君子”腹中藏著的“小九九”。
祈奚因自己年齡大了,便向晉悼公提出了辭職的請求。悼公問它“派誰來接替你呢?”祈奚便舉薦他的仇人解狐。可要立解狐以代時,解狐卻死了。祈奚又舉薦他的兒子祈午。悼公問他為什麽,祈奚堂而皇之地說:“大王您隻問我誰能擔任這個職務,並沒有問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祈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啊!”
單察其言,實在讓我感動。隻要你是“千裏馬”,親也罷,仇也罷,為國家計,“我”都不避之,以使國家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解狐、祈午一仇一親,關鍵都是“千裏馬”,都在可薦之例,先仇後親,真可為“君子坦****”。可問題就出在這兒:當要立解狐以代時,而解狐卻一命嗚呼了。慧眼識英才的祈奚先生,大概對解狐這匹病人膏肓的“千裏馬”早就心知肚明,我真懷疑如果解狐是一匹“健馬”,祈奚先生還會“外舉不避仇嗎”?這不能不說祈先生的用心良苦。說穿了,“外舉”是假,“內舉”是真,是以“舉仇”之象掩蓋其“舉親”之實,玩的是障人耳目的把戲罷了。
話到此處,難免有人說我是“小人之心”了。但無數的事實卻無情地撕開了祈先生這類“偽君子”的真麵目。在大力提倡選賢任能的今天,不是仍有人搖著“民主”的大旗在搞“親化”、“派化”嗎?外省某縣一教委主任的公子師範學院畢業以後,按主任大人親自製定的紅頭文件,要一律下鄉。主任大人既想把公子留在城裏,又想保住其“清正”的麵紗,便搞了一個教學“擂台賽”,選拔教學好手留城任教。不明真相的眾庶民,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孰不知,他們隻不過是“陪太子讀書”罷了,結果當然不言自明。該公這種“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手段比起祈先生來毫不遜色。當然舉賢不避仇的真君子是有的,齊國鮑叔牙便是這類真君子的代表。他們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表現出大度高潔的君子襟懷。
在推行政體改革的今天,我們要大力支持真君子,擁護真君子,而對於那些偽君子,要敢於剝其畫皮,嚴加痛斥,決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