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擴雖然屬於宣撫司編製,卻是一個超然於宣撫司共同利害、共同行止的“編外”人員。宣撫司的同僚們不僅不把他看作同僚,還要千方百計地把他排除在他們的小圈子以外。他們一致把馬擴看成一匹不羈之馬,甚至是一匹害群之馬、一個化外之氓、一名異端分子,總而言之,他是宣撫司機關內部的一個“叛逆”。
西軍出身的馬擴,對於宣撫司具有一種先天的抗拒性,兩者原來就是格格不入的。但這一點還不是他成為叛逆的唯一原因,宣撫司裏也有西軍出身的人,他們好像是加工過的醃肉、臘肉、風幹肉,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味道,變得比較可以或者完全可以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而和新的僚友們沆瀣一氣了。
馬擴卻是一個完全沒有希望加工改造的頑固分子。他知道在宣撫司當差,必須隨時擺出(或者至少是隨時裝出)一副對統帥部深惡痛絕、咬牙切齒的表情。哪怕是碰到一件極小的事情,隻要是統帥部提供的、主張的,首先就要不分青紅皂白地痛罵一通,然後再去弄清楚它的內容和實況,談起一個統帥部的人員,哪怕他是極為普通的將領或工作人員,也要把他放在明顯的敵對地位上加以惡毒的諷刺、怒斥,這樣才能取得和宣撫司同僚們和衷共濟的效果。換句話說,小範圍內的“和衷共濟”是要以犧牲大範圍的“和衷共濟”為條件才能取到手的。
可是這個化外之氓的馬擴偏偏不肯按照這個公式跟同僚們“和衷共濟”。他不掩蓋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感情。統帥部的主張是錯誤的,他也反對它,但如果是正確的,他就熱烈支持,堅決擁護。他從來不諱言自己的出身以及他跟統帥部大部分人員的親密關係,當他們遭到無端攻擊時,他就挺身而出,為他們辯護。當他保護朋友的利益時,使用的詞匯是尖刻的,有時是激烈的,其激烈的程度比起他們受到攻擊的程度有過之無不及。這就怪不得當他的同僚在推舉他使遼時,要加上一條“擅長辭令”的考語。他一有空,就往統帥部跑,宣撫司的同僚們有時當麵諷刺他“回娘家去”。他以一往無前的氣概蔑視他們,無視他們,直截了當地承認自己確是回娘家去了。
此外,他絲毫也不像在宣撫司這個權威機構內當差做官的樣子,絲毫不具備當差做官應有的常識和正規化的形式。這又是特別觸怒他的同僚的一個原因。
一個官僚之所以能夠成為官僚,因為他們忠實地按照官場中公認的一整套常識行事,並取得正規化的形式,把它們看成行事的準則、處世的不二法門。集合這樣一批官僚主義者在一個機構裏辦事,它就成為一個官僚的機構。
在宣撫司當差的常識和正規化的形式是:
對上司,必須維持其上下尊卑的體統,還要想盡辦法引起他的注意,博得他的歡心;對同僚,要有“私交”,要相互吹捧,表現得熱絡非凡,雖然不妨礙在利害衝突之際,彼此在桌麵下踢腳,在背心後麵放冷箭;對下屬,一定要擺出架勢,要求他以自己對上司之禮來對待自己。合法的諂媚,合法的兩麵派,合法的妄自尊大,都是屬於常識的範圍內。
他們不管有事沒事,每天都要到公事房來應卯畫押,聽候上級的傳呼,一直要坐到比法定時間略早一刻才能離開。這一點殘餘的時間也被他們弄成合法化了。他們隻辦找到頭上來的事情,自己決不找事情去辦。他們隻對有利於自己的工作感興趣,決不對一般的公事感興趣。
每一個統治機構都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宣撫司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作為它的組成人員,首先就要承認它的權威性,遵守這些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法則、傳統,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它的統治效能。誰要是不承認它,不維護它,不遵守它,誰就是這個機構、這個小小的社會中的“害群之馬”,大家就要群起而攻之了。
北宋初期,也許像所有朝代的初期一樣有一個行政效率較高的精幹的政府。可是經過一百餘年的嬗變、腐蝕,政府機構越來越龐大了,政府人員越來越冗雜了,製度條例越來越煩瑣了,而行政效率恰得其反,越來越腐朽了。人們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數量往往是質量的反麵。
負責伐遼戰爭的最高權力機構宣撫司恰巧就是這樣一個腐朽的機構,而馬擴不幸又是這個腐朽機構中的一匹不可救藥的害群之馬。他不但不尊重、不承認這些公認的法則和形式,而且是它們的非難者、嘲笑者。他是一個專門根據非常識的原則來行事的人,因為到了他的時代,常識在這批常識家手裏早已墮落成為一種庸俗的官僚哲學、一個爭權奪利的掩蔽體、一種社會的腐蝕劑。馬擴無意去捍衛它。
從他自己的哲學出發,他沒有想到要維護機關中上下尊卑的體統,他並不認為童貫、蔡攸等上司值得他尊敬。他對私交有更加認真的看法,他不知道把寶貴的時間泡在公事房裏無聊的談話中有什麽好處。兩軍相交,兵革方殷,多少正經事兒要等人們去辦,哪有閑工夫來當麵吹捧、背後詆毀?這兩者都使他惡心。他知道在他的頭頂上並沒有一個認真想把事情辦好、能把事情辦好的頭兒。如果頭兒沒有把合適的工作分配給他做,他寧可自己找活兒幹,因為他自己知道什麽應該幹、什麽不應該幹,比頭兒們清楚得多。
從根本上說,馬擴也是一個功利主義者,急功近利,他急的是伐遼之功,好的是複燕之利,對戰爭有沒有好處,就是他衡量事物的唯一標準。他雖然抽象地承認朝廷的權威性,卻從來不承認這個淩駕於統帥部之上的宣撫司的權威性,僅僅因為統帥部的腐化程度略遜宣撫司一籌。
他跟宣撫司的同僚們沒有共同的哲學基礎、共同的思想感情、共同的語言興趣,他不願降低自己的水平來遷就他們,適應這個環境。他一直保持著嚴肅、緊張的精神狀態和清醒的頭腦,獨行其是地幹著這一切不是對哪個上級而是對伐遼戰爭這一項莊嚴事業負責的工作。如果不是在那發黴起毛的特定曆史環境中,如果沒有他這種高尚的情操、高度的事業責任感、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作風,那麽他的勇於否定的氣質、野馬般的性格,可能會越出軌道,變成十分荒唐的了。
馬擴以自己的存在否定了宣撫司這個機構以及它的全體人員的存在,因此他不可能避免這樣的命運:在常識和正規化形式這兩把刀子的亂砍下,被砍得體無完膚。
2
馬擴到達前線後,就到統帥部去和種師道談了兩次話,把他了解的遼、金情況以及朝廷的意圖全都告訴種師道,並轉達了趙隆的話。馬擴習慣部隊中說話簡單扼要的特點,最討厭那種“磨牙式”的聊天,因此種師道雖然在頹唐的心情中,還是把他的話全部聽進去,並且加以消化。對於姚平仲的問題,他隻是點點頭,表示有數了,在他和姚家的全部關係中,他永遠不可能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能夠點一點頭,默認趙隆的意見,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表示他能夠從善如流。對於劉延慶的問題,他聽了卻也觸目驚心。人們根據自身直接受到威脅的程度,往往更多地注意驕橫跋扈的挑戰者而忽略了庸碌無能的窺伺者。經驗豐富的種師道也犯了同樣的毛病,一直把姚古當作自己的主要對手,而沒有想到劉延慶。現在趙隆的警告,給他敲起了警鍾,聯係種種跡象,才知道童貫在劉延慶身上下的功夫,確是別有用心的。因此他在軍事會議中,竭力反對劉延慶分統西路軍。可是軍事會議以後,他自己已處於無拳無勇的地位,對劉延慶也就無可奈何了。種師道要馬擴捎信到東京去向劉錡致意,把這裏的情況對他透露一下。他說“要讓信叔知道,軍中之事,今非昔比”。這含有希望劉錡利用侍從的地位,有機會向官家進言,以改變現狀的意思。還勸趙隆在京好好養病,暫時莫作來前線之想。“軍中無用武之地,來了也隻是白閑了一雙手,無事可幹,何如不來?真要用得著他的時候,這裏自會捎信去速駕。”此外沒有再提出具體的問題和要求,充分表示他處在極度消沉的心境中。
馬擴又到種師中軍中去找過父親,交換了東京與前線對戰局的兩種截然不同的估計。由於他的信沒有起到他希望起的作用,劉錡又不能參加作戰,馬政感到很失望。接著馬擴又到熙河軍中去訪問故舊,給姚平仲帶去了他哥哥姚友仲的口信,並和老戰友們交換了對戰局的看法。
由於被奪了權,種師道消沉下來了。由於李孝忠事件,廣大士兵的士氣低落了,包括他父親在內的軍官們對戰局都懷著殷憂。但是樂觀而活潑的馬擴沒有讓自己感染到這種消極情緒,好像當初他在東京時沒有被感染到勝利的瘟疫一樣。在不很有利的氣氛中,他必須振作起來,要多看看好的、有希望的、有前途的一麵,並努力為它創造條件。他明白籠罩在全軍頭上的悲觀氣氛就意味著戰敗,而他自己生氣勃勃的行動,在一定的範圍內,可以廓清這種氣氛,使大家鼓舞起來。他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楊可勝從前線接納回來的漢兒們被安置在比較安全的第三線。馬擴連續去訪問過幾個家庭,與他們懇切地談了話,借以了解一些敵後情況,從而引起他很大的興趣和注意。他認為那裏也存在著一片可以讓他有用武之地的戰場,同時也閃過了自己過河去進一步了解敵情的一念。這又是一樁要冒宣撫司之大不韙的行動。他要是在事前聲張了,就會引起各種非難和阻撓,還會冒被出賣給敵方的危險,他對同僚們的鬼蜮伎倆是有足夠的估計的。如果他在暗中準備,一旦公開了成果,更會招來種種誹謗,甚至會有人汙蔑他通敵,這些都可以預料到。
可是他不管這些,他隻在等候時機,一旦時機成熟了,就付諸實行。對付宣撫司同僚們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無視他們。
有一天,他到西路軍指揮所所在地的範村去傳達一項任務。雖然他是一個受到嫉恨的僚屬,但畢竟還是權威機構宣撫司派來的人,因而受到西路軍統領辛興宗熱絡的接待。辛興宗做官的本領遠遠超過他打仗的本領。馬擴十分不舒服地聽到和看到辛興宗從頭到尾沒有中斷過的、還伴隨著各種過火表情的各種不同音階的笑。他的笑隻浮在表皮層上,既沒有深入腠理,更談不到出自肺腑。馬擴在東京某些商鋪中,從希望在他身上做成一筆生意的掌櫃臉上曾經看見過這種笑。這使他警惕起來,是不是他帶下去的任務可以讓辛興宗做成一筆交易?不,這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任務,不會給他帶來特別的好處。似乎在這幾年中,辛興宗已經習慣了這種接待上級機關人員的方式,這是馬擴離開西軍後才產生的“新事物”,過去部隊中是沒有的,辛興宗本人也好像不是這個樣子的。這使馬擴特別感到陌生和刺耳。
公事完畢以後,辛興宗堅持要設宴招待馬擴。他竭力推辭了,說還得到東路軍指揮所去傳達同一項任務,實在沒有工夫吃飯。
“宣讚不肯留在這裏,一定要留著空肚子到東頭楊家去吃,何乃厚彼薄此?”即使說這麽一句帶有醋意的話,他仍沒有忘記配上一個令他很有希望把馬擴留下來的殷勤的笑。
“辛統領說哪裏話來?俺帶得幹糧在此,馬上吃兩個饃饃,也把這半天對付過去了。大家軍務匆忙,怎禁得常常跑來打擾你們?”
“咱們也算得十年老交情了,還不把區區與尊公的交情算在內。”辛興宗看看實在留不住了,攜起馬擴的手,把他一直送到營門外,還留下一個後步,嗬嗬大笑道,“這次把宣讚放過門了,下次可不許為例,咱們言明在先。”
當把辛興宗的印象和他聽到有關劉延慶的話聯係到一起時,馬擴不舒服的感覺更加擴大了。他在馬背上,真的吃了兩個饃饃,還解開皮囊,痛痛快快地喝了一袋水(在指揮所裏,他帶著那樣厭惡的心理,把辛興宗為他準備的茶水視為盜泉之水,不願喝一口)。忽然他聽到一陣吆喝聲和婦女的慘呼聲。從戰爭開始以來,第一線的居民都已撤退,此時此地,發現還有婦女的蹤跡和她的慘呼聲,這就是不尋常的事情了。他越馳近,就越聽得清楚。
“老爺們叫你怎的,你就怎的。你要強,就打爛你,割碎你,看你還敢強嘴!”
“你一天不聽話,就打你、吊你一天,”第二個聲音說,“一年不聽話,就打你、吊你一年,把你吊成個幹葫蘆,打成一團肉泥。到那時,才叫你知道老爺們的厲害!”
“休跟那賤人多說,”這是個發號施令的聲音,“拿俺刀子來,隻在此刻就割碎她!”
回答他們的是一陣“狗強盜”“賊強盜”的怒罵聲,是一個決心豁出一條性命來維護人類尊嚴的呼聲。接下去就是暴怒的皮鞭落在皮肉上的劈啪聲。
馬擴立刻明白發生了什麽事情。
他一躍下馬,來不及把它係好,就急忙向一所農舍衝去,一腳踢開了門。他看見四五個軍漢圍定一個年輕婦女。她被他們用一根從屋梁上掛下來的粗索子高吊起來,殷紅的血從她皮綻肉裂的脊梁上、胳膊上、腿子上直淌下來,淌得滿地都是。
“狗賊們在這裏幹什麽喪心害理的勾當?”馬擴怒氣衝衝地喝罵道。
軍漢們大吃一驚,為首的一個麻臉漢子撇開婦女,掄把刀子,惡狠狠地喊道:“你是哪裏鑽出來的小野雜種?不睜開狗眼看看,老爺們正在審問奸細,幹你個屁事!”
他們確是披著一件合法的外衣來幹這樁傷天害理的勾當。如果他們還是第一次這樣做,大約也還有點心虛膽怯,可是現在他們已經反複多次幹過這類事情,自己也受到這個借口的欺騙,真正認為是在行使朝廷賦予他們神聖的權力了。他們已經把自己放到合法的殺人犯、搶劫犯、職業劊子手的地位上,不會再感到有什麽慚怍之意。
“有這等審問奸細的?”馬擴冷笑一聲道,“快跟我去見你們的辛統領。”
“去就去,怕什麽?”麻臉漢子還是理直氣壯地回答,但已經看出什麽都不能夠嚇退這個小子的強硬幹預。他陰險地向左右遞個眼色,他的黨徒們就挺刀揮鞭,一擁而上,亂七八糟地嚷道:“這小子活得不耐煩,撞上了老爺的刀口,管教他身上多開十七八個口子。”
“凱[1]了他,凱了他,今夜就叫他去赴閻王宴!”
形勢忽然變得簡單化了,現在隻是一把刀子對付三把刀子和一條鞭子的問題。馬擴早已有所準備,在他們擁上來以前,就已拔出刀子,穩穩地站住腳跟,緊靠土牆,免得前後受敵。他輕巧地側一側身子,閃開左邊首先搠來的一把刀,然後迎著麻臉漢子向他正麵劈下來的一刀,用刀背使勁一格,刀背和刀刃相接觸,發出“錚”的一聲,迸出幾點火花,登時把那強徒的刀子震落地上。
“好厲害的家夥!”那漢子狂吼一聲,來不及拾起刀子,轉身就走。其餘的強徒也一齊奪後門逃跑。
馬擴把他們趕出門外,周圍兜了一圈,先弄清楚自己所處的“戰略地位”,這是一個訓練有素的軍人早就養成的習慣。然後回身進來,用刀尖挑斷繩索,把受傷的婦人輕輕地放落在地炕上,讓她整好衣服,先叫她喘過一口氣來,再問道:“大嫂可是這裏的土著?怎生落到這些強徒的手裏?”
這青年婦人似乎已經用完了她剛才對付強徒威脅和拷打的全部的剛毅力量,忽然軟弱且抑製不住地哭了起來。她不斷地交替著用雙手揉搓著被捆綁得腫起來、發麻的手腕,過了半晌才回答道:“俺家住在河北,”她困難地舉起手指來指著那個方向,“剛在旬日前回得南來。”
“你當家的沒和你在一起?”
“俺男人帶俺回南,”婦人抬起頭來向馬擴看了一眼,用毋庸置疑的鑒別力在第一瞥中就判斷出這是一個完全可以信任的人,不禁又重新嗚咽起來,說,“後來又南北來回了兩趟,把公婆、兄弟、伯叔兄弟都接回南邊來了。前兩天他又渡河去接俺娘家的兄弟、姊妹,還未回來,不想今天一早強徒們就……”
“他們借口審問奸細,把你撮弄到這裏來了。”馬擴的眼睛裏發出了火。明明是強盜,卻要打官府的旗號,這是一切暴行中最卑劣的一件。馬擴幫助她說完了這一句被嗚咽妨礙因而沒有能夠說完的話。
婦人點點頭,又嗚咽了一會兒。
“今天一早,”然後她又咬牙切齒地說,“這夥歹徒,直往俺家裏奔。那個麻臉的一把揪住俺的發髻,直著嗓子問:‘你說,你說,你的漢子哪裏去了?隻在你身上著落人。’不由俺分說一句,一索子就把俺捆上。家裏的男子漢都覓食去了,隻有婆婆在家,她苦苦哀求。他們哪裏聽她的,一腳把她踢翻,用鞭子亂抽,嘴裏嚷嚷道:‘捉得一個奸細,要細細拷問。’就把俺拖到這間空屋裏來,一麵拷打,一麵威脅著說:‘你漢子投敵去了,再也不得回來。你年紀輕輕,順從了俺們,包管有吃有穿。’俺哭罵著,咬他們的手指,他們就把俺吊起來打。”她說著回手往背上一擼,攤開血汙的手給馬擴看,“軍爺看,他們把俺打成這個樣子,倘非軍爺相救,俺就跟他們拚了。”
馬擴沉思一會兒,撿起麻臉漢子留下的刀,看清楚了刻在刀把上的字樣。又指著土炕上放著的一個包袱,問道:“這是大嫂的?”
“他們借口查抄,亂翻一氣,可有什麽好翻的?連個瓦罐兒也不全。隻有這兩件衣服和俺的一副釧釵,都叫他們包了來,還說是番子給俺家的,是通敵的證據,都要交官。”婦人痛定思痛,又不禁痛哭起來。
“大嫂休得氣惱,”馬擴安慰她道,“俺陪你去找他們的頭兒。”
馬擴攙扶婦人上了馬,自己牽著,徑往範村。到了指揮所門口,不待哨兵通報,徑奔裏麵去找辛興宗。
“宣讚去而複來,想必有以教我,”辛興宗高舉酒杯,殷勤邀請道,“這是禦賜醇醪,俺好不容易得了一瓶。別的慢說,先幹一杯。這回宣讚可逃不了。”
他的最後一個笑還未形成以前,就被馬擴的怒氣衝刷掉了。
“辛統領,”馬擴當著他的部下,大聲責問道,“看看你的部屬幹的好事!就在你的眼底鼻下,借口審問奸細,行凶搶劫,毆辱婦人。你身為大將,這等事究竟管與不管?”
“哪有這等事!”辛興宗也變了顏色,憑著營混子的直覺,他的第一個想法就想抵賴和倒打一耙,“凶犯拿到了不曾?宣讚沒有真憑實據,可不能給人套上殺頭罪名!”
“這是人證。”馬擴把婦人推向前去,已經發紫的血塊,把她的衣服連皮膚粘成一片,這就足以說明事實的真相,但是要對付像辛興宗這樣的老狐狸,人證還不夠。
“這是物證。”馬擴又指著包袱和刀子,斬釘截鐵地說,“這把刀子是俺親手從強徒們手上奪下來的,刀把上明明刻著‘勝捷軍第六副將範瓊’九個字,統領可要看仔細!”
“又是這個範老虎幹的事。”辛興宗暗暗吃驚,想道,“想這個範老虎仗著與劉太尉的交情,手下又有一幫人幫腔,在陳州府鬧得人仰馬翻,成為軍中一霸。輝伯尚且奈何他不得,俺身為客將,怎敢去撩撥他?”但在表麵上也裝得義憤填膺,狠狠罵道:“可惱,可惱!這勝捷軍在陳州府住了一年,鬧得不成樣子。好容易管束緊了,不想今日又出亂子。這範瓊幹下這等沒王法的勾當,定是逃去劉太尉麾下,托庇於他。俺好歹要把他拿來正法,以肅軍紀。”然後又向馬擴賠笑道,“宣讚休惱,這勝捷軍在陳州府的所作所為,尊大人馬都監也是親眼看到的。如今這支軍隊雖然調撥歸兄弟管轄,卻仍與劉太尉通氣。說不得,這治軍不嚴之罪,統由兄弟承擔,務乞宣讚海涵!”
“統領休說包涵不包涵的話,”馬擴還是氣惱地說,“這不是你我間之事。我軍紀律如此廢弛,壞了事,今後怎生與敵人作戰?統領縱了他們,今後的部隊也就難帶了。這個範瓊,務必要不徇情麵,從劉太尉處拿來,嚴厲懲處。”說著又把婦人推上前道,“這個娘子剛於旬日前從河北渡河南歸,心向朝廷。猝遇強暴,抗節不屈,好生令人可敬。俺今便把她交給統領了。統領要為她妥籌今後之計。對南渡義民,都要一體保護。再有人向他們囉唆,俺可不答應了。”
“宣讚一百個放心!”辛興宗滿拍胸脯地擔保,“俺這就派兩名親兵護送她回去養傷,再與她些金銀酒食壓驚。今後再有人敢去欺侮她,管教他死無葬身之地。俺辛興宗言出法隨,決不含糊。宣讚走著瞧吧!來人!”
兩名親兵應聲進來。辛興宗說:“好!就派你兩個去找輛車,把這位娘子接送回家,與她醫治壓驚。再傳俺的將令,誰再敢欺侮她,就把他宰了。”
“且慢!”馬擴生怕還有意外,當場借了紙筆,寫下自己的姓名下處,折疊好了,遞與婦人,囑咐道,“有了辛統領的將令,諒無人再敢薅惱你了。有事就來告訴辛統領,辛統領會與你做主。”
“俺一定與你做主,娘子放心。”辛興宗不得體地笑起來說。
“辛統領如不得閑兒,”馬擴把眼睛緊緊盯住辛興宗道,“就叫你當家人拿著這字條去找俺,這份閑事,俺算是管定了。”
辛興宗假裝沒有看見馬擴的臉色,把婦人送出營門後,又補了一句:“那個什麽第八正將範瓊,俺這就申報劉太尉,手到拿來,立正軍法。把這等人留在軍隊裏,還成什麽王者之師?俺早說該把他們辦一辦了。”
“是你勝捷軍的第六副將。”馬擴嚴厲地更正他。
“是第六副將。”他忙不迭地更正,然後把馬擴殷勤地送出村口,摸摸玉狻猊的頸子,稱讚一聲“好馬”,趁機笑出一個顯然想平平它主人的氣惱的諂媚的笑。
3
幾天以後,一個年紀二十八九歲的精壯漢子,帶著馬擴留下的字條,找到他下處來。
宣撫司是個排場闊綽、門禁森嚴的機關,憑著他這身莊稼人的服裝,就可以推想大門口的崗哨一定給他找了不少麻煩,爭吵過的痕跡還沒有從他臉上拭去。但是當人們指點他說這就是馬宣讚時,他打量了一會兒,不暇答話,撲翻身軀就拜。接著自我介紹道他姓趙名傑,是涿州固次縣旺穀村人氏,昨日剛從小穀莊接了他渾家的一家老少回南來,得知家裏發生了這件事,趕忙跑來拜謝馬擴搭救他渾家之恩。
“大嫂烈性,令人心敬,”馬擴十分不好意思地臉紅起來,謙遜道,“俺不過做了分內之事,值不得掛在口齒間。就是留個姓名、職銜、地址,無非為了督促辛統領看顧你家,並無他意。大哥又何必跑來專門道謝?”接著又問:“大嫂的身子可好些了?這幾日可有人來薅惱她?”
“俺女人的傷勢正待好起來,托宣讚之福,這兩天倒也無人敢來薅惱她。隻有辛統領派人送了二十兩銀子來與她壓驚,吃她推出去了。”
“大嫂做得好,”馬擴稱讚了一句,然後建議道,“依俺之見,你們住在那邊,終非久長之計。楊統領這裏禦軍較嚴,軍紀甚好,怎得覷個方便,大哥一家都遷到東頭來住。俺便中也可就近照看。”
“多謝宣讚盛意!”趙傑謝了馬擴的關懷,但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表示異議。他銳利地反問道:“隻是俺一家搬來,果然太平了,撇下許多兄弟姊妹在西頭,誰又保得定他們不出事?再則俺攜老挈幼,背井離鄉,南奔回來,三番五次,冒著鋒鏑之險,偷渡界河,為的是哪一樁?”他的話也像劍鋒一樣,光芒四射,咄咄逼人。他道:“俺一不為逃難,二不為貪圖一家一室的安寧,要貪圖安寧,就留在河北不來了,又何必去來匆匆、兩頭奔波?”
接著,他的發言就像一篇慷慨激昂的控訴書。
“俺家自太祖以來,世世代代都住在北地,世世代代受盡契丹人和漢兒大姓的醃臢氣。他們**淩辱,無所不為,隻要活著有一口氣,就和他們勢不兩存。這苦況與宣讚談個三日三夜,也訴不到盡頭。好容易盼到俺這輩子,盼到契丹政府四分五裂,盼到大軍壓境。大夥兒想,這苦日子可要出頭了,俺們可不能白張著眼睛等,哪怕斷頭灑血、肝腦塗地,也要踴躍奔回。心頭火辣辣的,隻願奔到大軍跟前,充個馬前卒。當大軍北渡時,好歹做一名向導,引山覓路。隻要驅逐得韃子出去,重見天日,就算送了命,也是心甘情願。”他略為停頓一下,“哪裏承望回得南來,眼看大軍按兵不動,坐延歲月。前幾天又出了這等事。不瞞宣讚說,俺倒不怕這些歹徒,一旦碰上他們,他們有刀有槍,俺隻有精拳頭一對,爭著這口氣,也要與他放對,拚個你死我活。隻是這等事聲張出去,剝盡了南朝人的臉皮,說什麽王師不王師,與韃子有什麽兩樣?這豈不令千千萬萬的漢兒心灰意冷,沮壞了滅虜複漢的大業!”
“大哥說得不錯,其實我軍中,也隻有這支勝捷軍紀律最是廢弛,其他各軍倒不是這樣。”馬擴簡單地回答他,心裏不由得暗暗稱奇:“這個趙大哥,說話、行事、見識都是卓爾不群,哪裏承望在此時此地遇到這樣一個有心人!俺今日結識得他,與他肝膽相照,也不枉前幾日搭救他渾家一場。”
原來馬擴開始看他前來道謝時,把他看得低了,認為他隻是一個道義上的債務人。像一切高亢的人一樣,他們決不願在物質上或精神上欠別人的情。必須利用適當的機會報答了他,還了這筆欠債,才能與債權人取得平衡的地位。他們承認身份上的,卻不承認人格上的差異。馬擴雖然理解他的心情,但認為在意氣的男兒中間,這畢竟有點婆婆媽媽,最好還是蠲免這道虛禮。
現在他的一席話改變了馬擴的看法,使馬擴開始從另一個角度來估價他。但是在這初步的印象中,由於馬擴自己在鬥爭意識和鬥爭知識方麵的局限性,仍然沒有把對方的價值充分估計出來。
事實上,在契丹貴族的殘酷統治下,二百多年以來,廣大的漢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承擔了罪惡統治的全部重量,同時也展開了頑強的鬥爭。契丹貴族從哪天開始把枷鎖套在人民的脖子上,他們就從哪天開始了掙脫枷鎖的鬥爭。鬥爭的薪火代代延續,永不熄滅。在那些艱苦的歲月中,力量對比(軍事、政治、組織和鬥爭經驗的綜合體)還屈居下風時,鬥爭常常是失敗的,人們不得不付出大量生命的代價。但是每次失敗都為新的戰鬥積貯起力量。再戰再敗,再敗再戰,人們就是遵循著這條曆史的道路,用自己的鮮血凝成一篇像寶石一樣發光的民族鬥爭史,不到勝利,決不停息。
他們在失敗和鬥爭的反複交替中逐漸成長起來。到了趙傑這一代,他們已經鍛煉出更加堅強的鬥爭意誌,積累起更加豐富的鬥爭知識。目前風雲多變的時局,迅速形成了一個大動**、大決口、大爆發的形勢。這個新的時局形成的部分原因就是他們長期以來鬥爭的結果。反之,它又使得更多的人卷入這股旋風中,受到更大的鍛煉。
趙傑就是這樣一個從戰鬥實踐中湧現出來的風雲人物。他沉著機智,能夠正確地判斷什麽時候需要隱蔽起來,什麽時候應該采取積極的行動。他可以做一個老練的斥候,可以勝任地帶領一個小分隊,如果讓他得到更多的鍛煉,他也可以領導一個規模更大的戰鬥集體。他這次南歸,與其說不願在契丹貴族統治下繼續過奴隸生活,不如說他懷有更大的雄心壯誌。他是帶著任務回來的。為了實現這個任務,首先要結識一批南朝豪傑。馬擴就是他碰到的理想的人選。他的努力獲得初步成果,他以一番披肝瀝膽的談話,贏得了馬擴的敬佩。
馬擴向他打聽遼軍後方的動靜,這一問正合他意。
“宣讚有所不知……”
趙傑一開口就被馬擴豪爽地截斷了。
“大丈夫誌同道合,一言相契,便成知己。大哥今後休得有這樣見外的稱呼。俺排行第三,便是你的三弟了。”
“俺是草野之人,新來乍到,又沒立過半分功勞,怎敢和宣讚稱兄道弟起來?”
馬擴躍進式友誼的提議遭到他溫和的拒絕,似乎他還想繼續觀察,為了避免在這個無關宏旨的問題上糾纏,他馬上正麵回答問題:“宣讚有所不知。析津府[2]所屬六州十一縣的老百姓,人人延頸企足,以待遼廷之覆亡。休說俺漢兒,就是貧苦的契丹人、奚人、室韋人[3]、渤海人也都和咱們一樣心腸。”
“他們怎得與咱一條心腸?”
“天下的窮人心連心,大家恨不得把遼的南麵官、北麵官一齊掃盡,才能盼到有好日子過!”
“盡掃南北麵官兒,可是要動兵弄仗的,光是說說想想,卻不濟事。”
“宣讚沒到那裏去看過,怎知道他們就不會動兵弄仗?”趙傑微笑地頂了馬擴一下,“早兩年,關東形勢雲擾,渤海人高永昌起兵反遼,接著安生兒、張高兒舉義,在榆關以東,屢創遼軍。後來金人盡占關東之地,安生兒戰死,他的部屬盡歸張高兒所有,與霍六哥一軍合流,如今仍在懿州一帶抗擊金軍,並與關內義軍相互呼應。”然後他眉飛色舞地講到近處的義軍,“今年以來,畿南義軍大起。宣讚可知道淶水縣有個張關羽,又有個董龐兒?張關羽使一把大砍刀,有萬夫不當之勇,董龐兒足智多謀,他兩個招兵買馬,結了幾個山寨,手下各有數萬人馬。四軍大王[4]幾次三番派軍隊去征剿,都吃他們誘進山裏,殺得片甲不留,隻好逡巡而退。如今他們聲勢大振,附近各州縣老百姓去投奔他們的,如水之歸流,已成了大氣候。”
“不想淶水縣近在咫尺,就有這等聲勢的義軍,”馬擴欣然地說,“俺囿於見聞,真可謂坐井觀天了。隻不知這等規模的義軍,別處可有?”
“人心厭惡契丹,義軍方興未艾,三千五千的到處都有。有的歸入張、董麾下,有的獨立門戶,近來更如雨後春筍,蓬勃茁長。即如俺族兄投入的一支義軍,俺南渡前隻有三五百人,這番回去,前後不過一月,他說聚義的已有五六千人。宣讚舉一反三,就可知近來義軍已成燎原之勢。”
“義軍近在畿輔,患生心腹,遼君臣才打了幾個敗仗,難道就置之不顧,坐視它強大嗎?”
“非不為也,是不能也。”趙傑掉了一句書袋說,“契丹人怎敢把義軍置之度外,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時他直率地提出一個建議道,“宣讚幾時得閑,和俺潛去河北走一道,親眼看看義軍的聲勢,就知端的。目前奚、契丹的重兵全謫去前線備戰,白溝河邊,大軍雲集,離此五十裏開外,就隻有一些巡哨部隊,再進去連軍隊的影子都看不見了。俺來回幾次,進出自如,隻當它沒事兒一般。看來遼的兵力已絀,渤海、室韋都不為它所用,漢軍又不肯為它賣力。這四軍大王,前線後方,兩處奔波,卻沒抓把柄處。俺看他也隻好走到哪裏是哪裏,談不上什麽通盤籌劃了。”
“大哥說到漢軍,”馬擴暫時撇開他的建議,搶著問,“可知道他們有一支叫作什麽常勝軍的,近況如何?”
“這常勝軍的事兒,俺倒也得知幾分。他們從統領到士兵,都是漢兒。他們的父兄,當年在遼東鐵州、蓋州一帶,多受女真軍的殺戮。契丹人成立此軍,就是要他們向女真軍報怨,故稱‘怨軍’,後來才改稱常勝軍。成軍以來,轉戰東北,契丹軍百敗之餘,隻有這支怨軍還打得幾個硬仗,支捂一時。自從宋師北伐以來,蕭幹說漢兒都是心向南朝的,不放心把他們放在白溝前線,都調去後方布防。目下全軍八千人,由五名漢將分統,駐在易、涿兩州。義軍稍存顧忌的,就是此軍,但它也不肯為契丹人所用,蕭幹幾次調它去剿滅張關羽,常勝軍的統領郭藥師口裏答應了,卻隻管推托個緣故,按兵不動。他豈識不得遼廷以漢製漢,讓你們自相殘殺的計策?四軍大王氣得瞠目跌腳,卻也奈何他們不得。”
“大哥說得恁地清楚,真可謂了如指掌,”馬擴滿意地點頭道,“可笑和詵這廝,成天地說要策反常勝軍,對它的情況,卻是一無所知,派人去了兩趟,兀自不得要領。”
“俺有個表叔,名叫甄五臣,現為常勝軍一名統領,帶了兩千五百人馬在涿州大營盤駐屯。他自幼就出外吃糧子,俺沒和他見過麵。他的親兄弟甄六臣卻和他常見麵的。六表叔閑常也來俺家,對俺說,五叔早有過‘相機而動,得便南歸,誰願受契丹人醃臢氣’的話。因此俺知道,一旦大局動**,常勝軍終將為我所用,隻是郭藥師不露聲色,尚在狐疑未定之際,需得派人去與他聯絡才好。”
馬擴點頭稱是。他記得剛來前線與他爹交換意見時,也曾談及此事,彼此都有同樣的看法。
“大哥剛才說得妙,要知遼軍後方動靜,最好親自跑去看看。”馬擴沉吟再三,毅然作了決定,單刀直入地提出要求道,“俺也久有此心,隻是未得其便。今天大哥這一說,俺心裏更加躍躍欲試,欲求大哥做個伴侶,陪俺同去北道走一遭,未知大哥意下如何?”
“去,去!”趙傑用鋼鐵般的聲音回答,“宣讚要到哪裏去,哪怕是銅山鐵嶺、天涯海角,隻要用得著俺,俺都奉陪。宣讚且說哪天動身最妥?”
“依俺的心思,最好今天就走,隻怕大哥還有些家事要料理。”
“兵貴神速,既然宣讚的公事都放得下,俺還有什麽放不下的家事?今晚就走如何?”
“好,好。大哥真是個豪爽的性子。俺們今晚就走。”
“等俺回家一轉,”趙傑思慮周密地想了一想道,“憑宣讚這身打扮,如何去得?待俺給宣讚帶一身莊稼漢的衣服來,趁今夜月黑天暗,正好渡河前去。”
“到了那邊,咱們隻以表兄弟相稱。咱們倒過來,大哥改姓馬,就叫馬誌隆,俺改姓趙,就叫趙邦傑,”馬擴乘機說,“你是大哥,俺是三弟,可不能再是宣讚長、宣讚短的了。”
“不好,不好。趙邦傑,趙邦之傑,最犯契丹人的忌諱,馬誌隆文縐縐的,也不像個莊稼漢的名字。”趙傑搖搖頭說,“這個再商量了,在這裏,宣讚還是宣讚。”
趙傑一笑走了。看來,這個剛毅的漢子,在這小小的稱呼問題上還不是那麽容易就取得妥協,他要從實踐中來考察馬擴。
4
宣撫司的長官和僚屬們枉自掘下了許多陷馬坑,布下了許多絆馬索,仍然限製不了這匹沒籠頭野馬的自由馳騁。馬擴想做就做,說幹就幹,當天晚上換上趙傑給他帶來的衣服,一過午夜,就跟著這位完全可以信賴的向導渡河過去。他既沒有張皇其事,也不故弄玄虛,更不去考慮它可能給自己帶來什麽嚴重的後果——也許在一切考慮之中最不值得考慮的就是他自身的安全問題。馬擴是這樣的一種人,與其說他多了一點別人也許缺少的東西——勇氣,不如說他少了一點在別人身上難免要多出來的東西——個人安危得失感。他的頭腦裏充滿著各種計劃,一旦醞釀成熟,做出結論,就沒有什麽力量可以阻止他的行動了。
現在他是從一個危險地帶走進另一個危險地帶。危險是從客觀的實際來說,他主觀上並沒有這樣的感覺。他進入布滿了武裝巡邏的遼軍控製地帶,猶如他平日生活在布滿荊棘羅網的宣撫司控製地帶一樣,他的心髒也沒有多跳動一下。
依靠他們的機警和敏捷,特別是依靠趙傑的熟悉地勢、了解情況,他們順利地渡過河,順利地跨過最初的二十多裏地段。在這個區域裏,遼軍層層密布,他們卻好像善於打地洞的蚯蚓一樣,就在遼軍的鼻子眼睛底下,遊行自如,沒有出一點岔子。
可是像生活中常會碰到的情況一樣,他們唯恐出岔子的地段倒沒有出岔子,及至走到前後方接界之處,當他們認為已經到了比較安全的區域,可以鬆口氣的時候,忽然被一隊正在巡邏的遼軍騎兵部隊發現了。他們躲避不及,隻好照直迎麵走去。
“牛欄軍!”趙傑輕輕碰了碰馬擴的臂肘,警告他。
馬擴心裏明白,牛欄軍是遼軍的突擊部隊,它不放在前線正麵作戰,專門用作包抄、奇襲、阻擊敵軍,兼在後方負責防諜工作。牛欄軍的官兵一般都出身於斥候,會說當地話,對漢兒的情況十分了解,對付他們需要特別小心。
他們沒走幾步,為首的一名牛欄軍軍官果然勒住馬,把他們打量一番,喝問道:“你兩個是誰?”
“莊稼漢。”
“從哪裏來,往哪裏去?”
“俺家住在東鄉小王莊,給這裏白水屯的大伯送糧食來了。”趙傑故意說得結結巴巴的,還側側肩膀,讓對方注意到他掮著的空糧袋。
“那個漢子是誰?好生眼生!”
“是俺表弟。”
“你表弟是個啞子,要你答話!”他轉臉問馬擴道,“你幹什麽來了?”
“俺也來探望阿爹。”馬擴注意到自己說本地話的發音還比不上這個契丹人準確,但是把姑爹喚作阿爹這個當地特有的稱呼,減少了對方的疑慮。他說:“阿爹癱瘓了三年,自己動彈不得,吃穿全靠親戚照顧。”
“你阿爹沒有兒女,要你們照顧?”那契丹人要炫耀他對當地的知識,故意把阿爹這個稱呼說得怪裏怪氣的。
“俺哥子現為常勝軍,哪得閑兒回來照顧二老?”
常勝軍引起了契丹人不尋常的注意,他再一次把馬擴看了又看,問道:“你表哥在常勝軍裏當什麽官兒?”
“俺哥子才從軍了兩年,哪有好官兒輪到他頭上,無非當個哨官罷了。”
“他的統將是誰?”
“俺哪知道他的統將是誰,隻聽說駐在武清縣。”
“武清縣哪有常勝軍?可知是你扯謊了。”
馬擴仍然堅持說表哥駐在武清縣,沒有中那契丹人的圈套。
“自從俺哥子在外娶了老婆,養了個大胖兒子,”趙傑急忙插上來為馬擴解圍,他也幾乎忘記剛才自己在結結巴巴地說話,“哪裏還記得娘老子?大伯風癱了大半年,他何曾回得家來探訪一次?俺也是濕手捏幹麵,沾了手就脫不得幹係。誰叫俺是他的親侄子!”
一句話說得契丹人也笑起來。
“你們快回去!”軍官吩咐道,“兵荒馬亂的,少往前線走。老頭動不得,不好叫婆子出來掮糧?要你兩個精壯漢子跑來跑去?再叫俺看見你兩個,可就不客氣了。”
趙傑嘴裏還在嘟噥,那軍官早就帶著這支牛欄軍一陣風似的跑遠了。
“宣讚不合提起常勝軍,”當這裏留下他兩個時,趙傑埋怨馬擴道,“惹起他的疑心。他說武清縣沒有常勝軍是有意試試你,俺真為宣讚捏把大汗。”
“大哥,你看他忌諱常勝軍?”
“這個自然。”
“俺也是有心去試試他,契丹人越不放心它,它就越可為我所用。”
“這個還待去試?宣讚忒大膽,”趙傑故意咋咋舌頭,裝出一副驚慌的樣子,“吃他盤問得緊了,咱這對表兄弟,可有點牛頭不對馬嘴,話一多就難免要露出破綻。”
“大哥說得好,”馬擴聽了,欣然有得地說,“今後咱兩個的姓氏、生肖都改成牛、馬,他們盤查起來,就不會搞混了。”
“幾輩子都為契丹人和漢兒大姓們做牛馬,難道還要姓牛肖馬?”趙傑深沉地歎口氣,“這番如果成了大業,隻盼得咱們的下一代不再為他人做牛馬,俺死了也自甘心。”
過了這一關以後,他們真的如入無人之境。
當然人是有的,到處都是漢兒們。契丹、奚的軍隊看不見了,室韋、渤海軍也看不見,契丹的各級行政機構接近於癱瘓狀態,官兒們、胥吏們都躲著不露麵。奇怪的是在常勝軍的防區內,常勝軍也不露麵。常勝軍統領郭藥師下令把部下都關進營房裏,非有要務,不得外出。他這樣做的目的,一來是鬆弛契丹人對他的防閑,二來避免和舉義的漢兒們發生摩擦或過分地接近,更重要的是他要集中全力,隨時準備應付非常事變。在劇烈動**的日子裏,能夠有效地約束部屬力持鎮靜,不受環境的影響而做出沒有把握的輕舉妄動,這不但是一個有能力的,還是一個有很大的政治野心的軍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沒有軍隊,沒有官府,沒有什麽可以妨礙他們活動的人,他們就在這樣自由的天地中跑了三個州縣、幾十處村莊,還跑進一座山寨,接觸了成千上萬的老百姓。
馬擴親自觀察證實了趙傑向他描述的一切。他發現,與死氣沉沉的契丹官方相反,廣大漢兒正處在熱氣騰騰的精神狀態中。他們以非常的活躍和十分堅決的行動來迎接這一場人人意識到的、即刻就要來臨的大喜事,並且準備為它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從他們一生辛辛苦苦,連咬下半個蒸餅時還得忍住轆轆饑腸留下其餘的一半當作明天的口糧而積貯起來的有限的一點資財,相依為命的妻子兒女,一直到自己的生命為止,都在貢獻之列。有人準備進山;有人已經把兩個兒子送去了,還待把小兒子一並送上山;有人去了又回來準備動員更多的鄉親一起去。他們毫不費力地做著動員工作,許多人主動要求把他們一起帶去,如果有人還存在著一些殘留的顧慮,他們以自身的經曆和輕鬆的語言很快就把這些思想顧慮打消了。
“到山裏去敢情好!隻怕俺沒有武藝,不省得打仗交鋒,他們不肯收錄。”
“誰又有三頭六臂?就是張關羽也隻有一頭兩臂。大家學起來,就會打仗了。你掄不動刀槍,拉不開弓,搬塊大石頭從山頂上扔下去,也擲死兩個契丹兵。”
“山裏可要俺婦道人家?”
“怎麽不要?山裏人不吃飯,倒是吃樹葉、喝露水的?大嬸去了,正好給大夥兒做飯。”
“俺五嬸六十多歲了,昨天,俺叔子剛派人接她進去。俺看她坐一輛獨輪車,搖搖擺擺地進山去,好不自在!”
“山裏可熱鬧啦!前兩天有人來說,山裏會打箭鏃的人手不夠,把打鐵的李大叔接上去了。他們說,如今使槍的、射箭的、養馬的、縫製旗幟衣服的,連得砌泥牆、劈竹篾編造籮筐的,式式都有,行行齊全。每天進山的像河流一樣,真可謂‘川流不息’。”
他最後掉的一句書袋,引起了人們的嘲笑。
“三十六行都派用場,就數你讀書人最沒用。”
“這是什麽?”這個當過三家村塾師的當地唯一的知識分子,忽然從懷裏拿出一封信,高舉著搖一搖,得意地誇耀道,“這是俺連夜給修下的戰書,明天捎上山去,得便就要投與高知州,與他一決雌雄。”
也有人舍不得瓶瓶罐罐。就是這一隻瓦甕從祖宗傳到他手裏已經用過五六十年,經他手修補過的裂縫也有七八處,要他丟了上山去,還不免有點心痛。
“俺什麽都舍得,就是這隻水甕還是爺爺留下來的……”
“有什麽放心不下!進山兩個月,契丹人夾著尾巴逃走了,咱們又回到老家,磚頭瓦片,什麽都缺不了一隻角,還在乎一隻水缸?”
“俺去了可看得見張關羽?”
“張關羽手下有五六萬人,”那位塾師插言道,“你剛進山,就這樣容易讓你見到麵了?”
“這倒不然,上月裏俺親眼看見董龐兒帶著人馬經過村裏。清清秀秀的一張臉龐兒,還跳下馬來跟鄉親們答話。”
一說到義軍的領袖們,人們的話越發多了。
“也是那一回,有人獻上一籃雞子兒,他董龐兒親親熱熱地叫聲老大娘,還說雞子兒帶回去給小孫女兒吃,俺軍隊裏什麽都不缺少,老大娘自己保重。”
“那個張關羽,身長七尺,豹眼環須,生得像漢末三分時的張桓侯一樣。人家說淶陽山一戰,他仗著一把青龍偃月刀,在十萬遼軍中往來馳突,一個拖刀計,就把西京留守蕭伊蘇斬下馬來。”
“怎得讓俺上山去見見他兩位也好!”
“你今日去了,明天就見到他兩位。這個俺給你打包票。”
馬擴就是在這一片起義聲中到達敵後的,他直接或間接地聽到這些議論。所有參加義軍或準備參加義軍的鄉親都是這樣公開、熱鬧、興高采烈地談論這些,好像談到他們去趕一次集、賽一次會。馬擴完全沒有必要掩蓋自己的身份。趙傑在這個地區裏的聯係麵是這樣廣泛,熟人是這樣多,人們聽到這一對牛頭不對馬嘴的表兄弟來了,不禁都哈哈大笑起來。但是人人都喜歡他,保護他,熱情地把他們迎接到自己家裏去,宰雞殺鵝地款待他們,不然就煮兩個雞蛋,煨一斤芋艿,塞進他們的衣懷。鄉親們都以做這樣一個東道主自豪。他們每到一處,鄰居們都跑來問東問西,打聽消息,了解情況。也有人把出於主觀願望的過於樂觀的道聽途說反過來告訴馬擴。譬如說董龐兒的義軍已經打進易州城,郭藥師統率全軍反正。譬如說燕王病死,燕京城裏亂成一團。又說白溝河邊的大軍已被南軍打敗,敗兵正紛紛向燕京退去,等等。這些消息雖不可靠,卻也足以覘民意之所向。
趙傑希望把馬擴帶去見見張關羽,可惜張關羽、董龐兒都不在附近的山裏,趙傑隻好把馬擴帶上他族兄在那裏當頭目的一個小山寨。
馬擴是帶著這樣一個疑問上山去的:既然義軍的聲勢已經如此浩大,他們為什麽不趁勢結聚起來,攻城略地,直迫燕京,還要上山結寨為保守自固之計?這個問題的本身也表示馬擴對形勢的估計是過於樂觀了。義軍總的人數雖多,可還沒有團結成為一支凝固的力量,譬如說這座山寨,也豎起了“董”字大旗,他們的頭兒卻還沒有跟董龐兒見過麵,還有待進一步地聯係。再說遼軍雖退,隨時仍可卷土重來,對他們的力量也不可低估。
這個小小的山寨,正確地回答了馬擴的問題。
當義軍還在積貯力量的時期,選擇依山傍水之處,築壘結寨,作為根據地,以圖發展,這完全符合兵法上所謂“以己之不可勝待敵之可勝”這一戰略原則。當然一旦時機成熟了,具有攻城略地的實力,就可以傾寨而出,流動作戰,不必再據守山寨。這要看形勢的發展而定。
結寨築壘是北方人民抗遼鬥爭的傳統形式。據趙傑的族兄告訴馬擴,在畿西、畿南一帶遍布這樣的山寨,有的山寨已有一百多年曆史。他們這座山寨就是在六十年前舊壘的廢基上增修而成的。馬擴看到它的規模雖小,卻布置得井井有條。特別注意對外的交通線和汲水道,這裏都滲透了實際作戰的經驗教訓,給馬擴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趙傑、馬擴下山後,又去找了甄六臣。
甄六臣的五哥甄五臣被關進營房去了,他身為統將,也要恪遵將令,可見得郭藥師這道命令的嚴格。他們幾番想混進營房去找他,都沒有成功。馬擴未便久待,就寫了一封親筆信,托甄六臣有機會轉遞。甄六臣蠻有把握地保證道:“俺五哥久有撥亂反正之心,隻是找不到道路。天幸宣讚來此,俺找到門路見到他,包管有好消息奉告。宣讚隻管放心回去等候。”
聯係常勝軍不是馬擴此來的主要目的,這個渺茫的保證也不是他的主要收獲。馬擴這次在敵後逗留了六天,聯係了廣大群眾,接觸到一係列新鮮事物,大大開拓了他的思想境界,這才是他的主要收獲。
他原先就有潛入敵後的意圖,那是因為受到南歸者的啟發,引起了自己的好奇心和冒險心,也因為前線沒有戰爭,他又不願閑著雙手,寧願到敵後去看看有什麽可幹的。究竟他自己也不太明確到底為了什麽要去,去了有多大的作用。一個偶然的機會為他提供了關於敵後情況的令人神往的描述和一個最理想的向導,使這個願望得以實現。他最初考慮這個行動時,偶然和觸機的成分很大,他不可能在當時就已經自覺到由於這次實地觀察導致而來的一種思想對他一生事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經過了這次實踐,隨著他眼界的不斷擴大,思想的頻繁活動,有一種全新的、活躍的想法逐漸在他頭腦裏醞釀形成了。當然這還要等到與以後的實際生活相聯係,才能完全成熟。但就在當時,它已經是這樣富於說服力,這樣充滿著大膽和充沛的生命力,把他吸引進一個他從未進入的領域。
馬擴在這六天中,在這片廣袤的敵後地區中看到的活生生的事實,使他明白巨大的積極的反抗力量存在於廣大人民中間,如果把這股力量更加有計劃、更加集中地組織起來,就可以構成一條強大的敵後戰線,開辟一片廣袤無垠的敵後戰場。與前線的正規部隊配合得好,就可以把敵軍放到前後受敵的不利地位上,促使勝利迅速到來。
過去,他曾經理性地推斷,大量漢兒來參加軍隊,將成為我軍的一個主要兵源。這畢竟還是主觀的臆斷。現在,他深入敵後,感性地看到這支生力軍不但正在形成,而且還以如火如荼之勢,繼長增高。這一連串活躍的印象,經他反複推理,使他的思想飛躍一步,他毫無疑問地相信它將發揮他過去無論如何也料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馬擴雄心勃勃地想在這條戰線、這片戰場上一顯身手,想把這場已經點燃起來的烽火燒得更加熾烈、更加旺盛,想把這座岌岌可危的殘遼江山燒為一堆灰燼。這是馬擴在他真正事業的發軔點上跨出的有意義的第一步。
5
馬擴回到本軍後,就把最近的一些想法,概括成為兩條簡單具體的意見(不用說,趙傑已成為他朝夕相處不可暫離的參謀),給宣撫使上了條陳。第一,他要求派專人負責接待南歸的漢兒,妥善安排他們的食宿生計,甄別強弱,分配一定的任務給他們幹,嚴禁殺掠奸汙、逼獻財物,以安向化者之心;第二,他堅決主張派人到敵後去組織武裝力量,聯係山裏的義軍,以便與大軍“桴鼓相應,內外夾攻”,而收殲敵之效。他順便也談到自己此行的收獲,然後毛遂自薦地推薦自己去擔任後麵的這項任務。
這份條陳,如果要按照正式手續,通過宣撫司層層上傳到童貫手裏,大約他會看也不看,往櫃子裏一塞,就算了事。這種臨時製作的木櫃就是專門用來收容這種特別炮製的條陳的。軍興以來,條陳多得汗牛充棟,上條陳的人,目的不在於希望童貫真能采納他的意見,而在於希望讓童貫注意到他的大名,賞識他是個有用之才,把條陳當作他進入仕宦之途的敲門磚。馬擴十分了解司裏對條陳采取的一般處理方式,他不願自己的條陳落到那種命運,於是用了非常的手段,把條陳直接遞送給童貫。
宣撫使童貫親自派人到處去找馬宣讚,找了兩天沒有著落,想不到這個馬擴自己找上門來了。
“馬宣讚來得正好,本使找得你好苦!”知道在什麽場合需要擺出怎樣一副麵孔的童貫滿麵春風地說,“宣讚手裏拿的什麽?想是這兩天躲在哪個角落裏精心撰寫的條陳吧,且待本使看看。”
“馬某無狀,擅自潛入敵後,刺探得敵情歸來,寫了這份條陳,請宣撫過目。”
“宣讚公而忘私,深入敵陣,忠勇可嘉。這份條陳,既是精心撰寫的,定是斐然可觀。”
童貫不急於提出自己的要求,這是他在進行一項棘手的交易中常常使用的手法。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他用了看起來相當認真的態度讀了條陳,傾聽馬擴口頭陳述的補充意見,還帶著一種他童貫不但是從善如流能夠接受你的建議,而且向來對你馬宣讚另眼看待,在別人圍攻之中,特別保護你、寬容你、信任你的表情,鼓勵他繼續暢談自己的主張。
但是正當馬擴談到問題的核心,說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馬某主張……”時,童貫抓住這句他用得著的話,就截斷馬擴的建議,把自己的要求提出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謂壯誌淩雲!”童貫以一種非常讚許的態度稱讚了馬擴,然後說,“宣讚深入敵境之議,與本使所想的不謀而合。本使正待要派人去燕京勾當一件要務,隻是事關重大,任務又有些危險,倘非智勇兼備、肝膽過人,怎敢肩此重任?本使想來想去,不得其人,看來非要宣讚前去辛苦一趟不可。”
“宣撫有何委遣,就請直言。”
童貫乘機提出要馬擴去遼廷諭降的任務,並把情況大概介紹了一下。
雖然同樣是到遼境去活動,但童貫派下來的和馬擴自己設想的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任務。身為大官僚的童貫隻看到勸諭遼廷君臣的重要作用,隻要辦到君臣歸降,大事必成,猶如身為大將的種師道隻看到策反軍隊的重要作用,隻要將帥倒戈,大事必成。他們的著眼點都放在上層。來自社會基層,在思想感情上本來與廣大人民有著血肉聯係的馬擴,經過此番北行,已經開始看到組織人民武裝力量的重要性,把目光轉向基層。他此刻就是帶著這個生氣勃勃的新鮮印象來和童貫談話的。他們的立足點不同,著眼點不同,他們的見解不是不謀而合,而是大相徑庭。馬擴首先在自己的內心中把童貫的這句諛辭抹掉了。
然後他考慮現實問題。
童貫是宣撫使,是統帥,他的命令對於屬員具有極大的約束力。馬擴雖然經常去幹上級沒有給他規定的工作,卻無權拒絕在正當的職權範圍內上級指派給他的任務。再則這項任務的本身確實相當重要,馬擴自問在同僚之間並無適當的人選可以去完成它。還有,童貫一再強調此行的危險性,巧妙地刺激了他的冒險心,這也增加了他的決心。他沉思片刻後,毅然回答道:“既然宣撫有令,苟利於國家,馬某焉敢愛惜微軀,二三其辭,托故不行?司裏辦好了公事文件,馬某齎之即去。隻是尚有幾點愚見,某敢披膽瀝陳,請宣撫采納施行!”
“宣讚有什麽要求,盡管提出來。”當童貫看到馬擴沉思時,唯恐他意存猶豫,不願接受任務,沒想到他一開口就爽快地答應了,心裏很高興,現在聽馬擴說,尚有幾點愚見,心裏想道:“這小子倒也機靈,一麵接受任務,一麵就把條件擺出來了。”不過,做買賣要公平合理,雙方同意,彼此有利,才能成交,這是什麽都不相信的童貫唯一相信的一條真理。他不但準備充分滿足他,還特別討好地搶先道:“宣讚有所要請,本使力所能及的,無不遵辦。在保州的寶眷,司裏立當派人前去料理,宣讚對這個就不必操心了。”
“馬某要求的不是這些,家母也不在保州,宣撫不必為此費心。”馬擴一笑道,“馬某此行,要挑選幾個熟悉北道的‘歸正人’為伴當。”
“可以,可以。宣讚要誰伴行,都可照辦,司裏決不過問,並可借以官銜,立功回來後再加賞擢。”
“馬某去後,剛才那份條陳,務請宣撫斟酌施行。”
“行,行。宣讚條陳中的第一款,司裏早已三令五申,要前線將士好好迎接歸正人,明天再派人下去,專司其事,務要切實做到衣食無虞,量才錄用,宣讚盡可放心了。至於第二款,派人潛赴敵後活動,此議也深得吾心,隻怕難得合適的人選,容與劉參謀商議後,再作定奪如何?”
“這一著深關重大,馬某在條陳中已剴切陳詞,義無不盡。務請宣撫當機立斷,持之以堅。至於派去的人選,馬某倒想推薦一個人去,必能勝任。”
“宣讚待要推薦哪個?”
“劉參謀的長公子子羽,敢作敢為,膽氣過人,他如願去,倒是一時勝選。”馬擴在敵後活動時,就想到將來請劉子羽來做他的幫手,現在乘勢推薦了他。
“沒想到劉參謀有這樣一個好兒子!本使還怕彥修少年氣盛,不夠老成,待要摧折他一番,才加任使。既是宣讚推薦的,豈有差錯?待與劉參謀商量定了,再行差遣。這是要把人送進老虎口去的勾當,不與他父子倆商定,怎好隨便差遣?”童貫說錯了一句話,連忙加以補救。他感歎道:“宣撫司枉自擁有這多少僚屬,領起請受來,擠得滿屋子黑壓壓的都是人,臨到辦事之際,卻隻嫌人手不夠,事情有些棘手的,更是躲躲閃閃,唯恐找到他頭上去,這都不過是些酒囊飯袋罷了。”
這是一句灌迷湯的話,卻沒有引起馬擴的注意。他在進一步考慮了自己的任務以後,嚴肅地提出一些看法:“馬某之見,遣使諭降,固然為當前急務,但畢竟戰是正招,撫為奇招,奇正要相輔而行。我軍如不圖一戰挫敵,正恐招撫之議,未必有成。如一心專恃招撫,為害莫甚。目前大軍尚嚴過河之禁,以致敵軍猖披,我軍喪氣。馬某還怕敵軍得勢,一旦大舉侵襲,深願宣撫審度形勢,為戰守之計,得機就揮軍過河,勿以使人為念。某一介微軀,得盡死節,也無所憾。”
對這些逆耳之言,童貫雖都聽不進去,卻點頭晃腦地稱讚他的勇氣:“宣讚不惜以身為餌,殉節國家,真乃當代之英傑。本使卻要審慎從事,再三斟酌而行,如非出於萬不得已,決不叫宣讚在彼邦行事為難。”然後他唯恐事情還有變化,又敲釘鑽腳地問,“這裏之事,有本使做主,都可放心。宣讚看看哪天動身最好?”
“時機緊迫,豈容耽擱!馬某即時就去挑選隨行人員。如宣撫別無指示,後天一早就走,恕不向宣撫拜辭了。”
“如此甚好。”童貫滿腔高興,再作一次保證道,“宣讚此行立得大功歸來,本使立當修本,上達天聽,決不相負。給耶律淳的諭降信,司裏早已辦好,夜來就可送上。通知對方的書函,即時去辦。白頭告身[5]二百通,一並送來。宣讚的隨從與遼廷歸降的官員軍民均可酌量填付。重要官員,自觀察使、防禦使以下,悉聽裁度。李處溫、耶律大石等來降,俟本使準奏朝廷,不吝王侯之賞,宣讚盡可開誠與談。”賦予馬擴以觀察使以下的任命權,雖出於外交工作上的需要,但也表明他對馬擴的信任,因此童貫又把那句話重複一遍,以示珍重。接著他又鄭重其事地囑咐:“隻是李處溫之事,最為樞紐所在,關係重大。宣讚此行成敗,端賴於斯。今夜本使飭趙龍圖前來相訪,你兩個倒要好好琢磨琢磨,看怎生下手,才是穩便。”
馬擴一一答應了。童貫這才吩咐大開正門,把他一直送到門口。這是宣撫使對僚屬從未有過的一種殊禮。他不但要借此來表示對馬擴的優待,並且也用來譴責那些平日對馬擴持有苛論、畏首畏尾的僚屬。
使得童貫高興的是:這一項在他事前估計起來要困難得多的交易——用一顆“必須有”的頭顱去換取一場“莫須有”的富貴,竟然這樣容易就成交了,叫他喜出望外。在童貫的算盤裏,像馬擴這樣一顆有膽有識的頭顱,有多少使用價值,是有充分估計的。
“俺童貫畢竟眼力過人,”他得意地想道,“當初與種師道力爭,把這個馬子充留了下來,不想今天果真派上了用場。”
他把自己的賭注又押在這張新的王牌上。
[1].凱,殺的意思,見宋人平話小說。
[2].遼政府在燕京設析津府,掌管首都及附近州縣的行政權。
[3].居住在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一帶的少數民族,當時也受遼統治。
[4].蕭皇後之兄蕭幹,小名夔離不,統率奚、契丹、渤海和漢軍,稱為四軍大王,是遼最高軍事長官。
[5].空白委任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