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巡撫之爭(一)

老媽終於把俺的墊被、蓋被、秋衣、冬衣等等一大批東西寄過來了,上午去取,實在是重,回來還要提上七樓,尤其是住的地方還沒電梯……現在實在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嗯,不過還得在12點前再趕一章,大家稍等。(以上不影響KB收費。)

雲錚幾人在太湖陷入尷尬之時,洛陽朝廷內也頗不平靜。

大魏朝內閣之所在,名曰文華殿。

文華殿這個三個字,在天下士子的心目中,分量絕對足夠。尤其是對於寒門學子,文華殿更是一處絕對神聖的存在。朝廷中樞,萬人仰止,但凡讀書之人,何人能不希冀?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說的乃是科舉高中。然而即便高中狀元,仕途也還遠得很。舉人考中“狀元”後,皇帝封他什麽官呢?按小說、戲劇所講,不外乎禮部尚書、八府巡按之類,即在皇帝左右辦事,掌握文書章奏,或受監察禦史委派,到各省巡視,考察吏治;有的還被召為“駙馬”;要不就是到省主持巡回考士的學政,看來官職都頗為不小。然而實際上,“新科狀元”的官職是有規定的,而且職位也比小說、戲劇中所說的低得多。

以大魏朝為例,會試中舉的貢生地方儒學生員秀才升入京師國子監就讀的稱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欽定即“狀元”,二、三名為“榜眼”、“探花”。這頭三名合稱為“一甲進士”,可以得到皇帝賜的“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可賜“進士出身”,“三甲進士”可賜“同進士出身”的頭銜。但隻有這“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狀元”的職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個從六品官,相當於現在的地區任職級別;而“榜眼”、“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職,相當於後世的縣長之職,是個地地道道的“芝麻官”。“編修”一職,是個修國史、實錄、會要的官稱。

一甲少見,進士稍多。而進士出身的官員,要從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這個掛名職務開始,一路混到朝廷中樞六部之位,就算沈顧秦杜之家,隻要不是家主或者少主,那也得二十多年。而作為寒門士子,要到六部首腦,怕不得要三十年!至於更高一點,進入素有“四加三”之名的內閣成為閣老、閣臣,則不僅是需要三十來年苦熬資曆,而且還要仕途通達,運氣非凡。所以,文華殿乃皇宮中除了太和殿之外,最為神聖之所在。

能在如此神聖之所參加會議的,通常就隻有七位閣臣,就算召開“擴大會議”,一般也隻有六部侍郎以上擔任要職者可以參與,如此說來,此處乃是國朝精英匯聚之處,按說禮儀風範應是天下楷模,然而任憑不知此處詳情的士子們如何心懷景仰,眼下的文華殿實在當不起“天下風範”一說。

因為七大閣臣早已經你來我往,唇槍舌劍地爭執了好一會兒,言語間的火藥味也是越來越濃,眼看就要了發展到不顧斯文的境地了!

“本相仍然覺得,這江蘇巡撫一職,龍佑完全可以勝任。”左相沈城用右手食指敲了敲桌麵,侃侃而談:“此人出身長沙名門,祖上四代均在朝為官,其祖父龍和更曾官至吏部尚書之位。而龍佑不僅有如此家學淵源,更是萬昌元年進士二甲第六名,才學品貌均無挑剔。科舉高中為七品翰林院編修,一年後外放從六品襄陽縣令;任三年,考評全甲,擢為正五品襄陽知府;任五年後,考評全甲,襄陽賦稅上增三成,擢為從四品都轉運鹽使司同知;任三年後,擢為正四品行太仆寺少卿;任兩年後,擢為從三品太仆寺卿;任三年後,擢為正三品左副都禦史至今……此人由翰林編修外放地方,再由地方簡拔至中央,無論是在地方行政,還是在中樞協調,其能力都可稱得上是上上之選。從正三品左副都禦史擢為從二品江蘇巡撫也正合適,加上此人為官清廉,安貧樂道,素有賢名,本相以為正可為這江蘇巡撫。”

長沙龍家四代為官,一直依附沈家,眼下龍佑從資曆上來說又正好符合江蘇巡撫這個職位,是以沈老相爺此番極力保薦。

自從江蘇官場“大地震”以來,江蘇巡撫徐嶽、布政使袁平、按察使何記這江蘇三巨頭一齊案發,全部被萬昌天子奪職問罪。江蘇吏治暗入墨洗,萬昌遂派雲岱奉旨清查,但是這江蘇三巨頭全被撤了,總得再有人去頂上不是?然而此事卻牽連甚大,空出來的這些職位卻不是皇帝想安排誰就安排誰的。內閣可以封駁聖旨,內閣若是沒有吵出個結果,皇帝哪怕下達了聖旨,也是所謂的“亂命”,內閣閣臣以及六部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地說:“此亂命也,臣不奉召。”所以這三個職務的安排首先得在內閣商量出個結果。

原江蘇巡撫徐嶽,乃是依附顧家的世家官員。而沈家原先在江蘇的代表,卻是布政使袁平。可是這位袁平大人見利忘義,一到江蘇上任,就忘記了自己的職位乃是沈家給他爭取到的,反而跟依附顧家的徐嶽和依附杜家的何記兩人聯手欺上,各自隱瞞自己的主子,在江蘇巧取豪奪。原本他們的事情做得很是隱秘,不論顧家、沈家還是杜家,都沒有發現這三人暗中聯手的事,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居然發生了海鯊幫幫主被滅門一案,於是才有這江蘇三人幫的覆滅。

徐嶽原先是江蘇巡撫,所以顧家理所當然地覺得,即便換一個江蘇巡撫,也應該是換上他們顧家的人。然而沈家則也垂涎這江蘇巡撫一職很久了,說起來上次支持的袁平最後敗給顧家的徐嶽而沒能拿到江蘇巡撫一職就已經讓沈家很是惱火了,這次既然徐嶽袁平都已經玩完,沈家自然不會放過這樣好的一個機會,立即就支持麾下的龍佑出任江蘇巡撫。

至於杜家,雖然也是在朝廷實力強大的巨頭,但跟沈顧兩家相比則就顯得單薄了許多,所以門下侍中杜凡杜國公一直沒有在巡撫一位上多話,他知道杜家是不可能爭到江蘇巡撫這個職位的,他也就是希望能夠用自己杜派官員出任按察使就是了,了不起能拿個布政使,那還完全要看人品呢。說以他沒有開口。

中書令秦霆眼下也還不打算說話,江蘇雖好,卻沒他秦家什麽事。秦家在江蘇幾乎沒有實力,不過再往南一點看的話,秦家在浙江的實力倒是頗為強大。不過秦霆現在雖然還沒打算表露出意向,但其實他心裏早就打算幫沈家一把了。朋友的敵人就是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作為林曦一係的勢力,他秦家跟雲家算是盟友,而雲家同時又和沈家也是朋友,正巧林曦、雲家和沈家又都跟顧家是敵人,於是顧家顯然是個敵人,而沈家顯然是自己的朋友……當然,即便如此,也隻有到了關鍵時刻,他才會站出來表態,因為這樣才能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

秦、杜二人不急,可右相顧恒就不能不急了。文官集團能夠成為集團,靠的可就是巨大的聲望和能夠給門下依附的官員拿到官職。若是這兩點做不到,那自然是人心渙散,各奔東西了。江蘇巡撫這樣一個文官二品大員的職位能不能掌握在他的手裏,那可是相當重要的。這些年顧家一直被沈家暗暗壓製著,門下許多官員都有些為顧家和自己的前途擔憂了,好不容易和太子聯盟提高了那些人的信心,如果馬上就出現一個江蘇巡撫位置被沈家搶去的變故,這些人就算不至於因此改換門庭,也必然在心裏把顧家看低幾分,顧恒如何受得了?

所以顧恒一聽沈城的話,就道:“左相所言雖也在理,不過本相這裏,卻也有一人,足任江蘇巡撫一職。

沈城微微皺眉:“不知右相所指何人?”

顧恒道:“正三品通政使司通政使孟毅是也。”

沈城一聽,頓時目光一凝,通政使司通政使?

所謂通政使司,乃是中央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的官署。簡稱通政司,俗稱銀台。前身為察詞,國朝開國時置,掌受四方章奏。十年後,始設通政使司,長官為通政使。職掌出納帝命、通達下情、關防諸司出入公文、奏報四方臣民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早朝時匯進在外之題本、奏本、在京之奏本。有徑自封進者則參駁。午朝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機密則不時入奏。通政使還參與國家大政、大獄及會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承平十二年,進一步加強了該司的權力。小成王之亂後,通政使司改製,其後主要職責是收納各省題本,校閱後送交內閣。查有題本不合規製的,揭送內閣參辦;如題本有逾限期的,則須移文有關部門議辦。在京各衙門的一切奏本,不分公私,也均須送通政使司呈進。因前朝有通進銀台司掌接受四方章奏案牘,故別稱為銀台。

這個正三品的通政使,因為有先於皇帝和內閣一步查看各地奏章的權力,所以曆來為朝廷和門閥世家所看重。皇室強勢時,則通政使多為寒門官員,門閥強勢時,則通政使多為門閥親信。顧家早些年好不容易弄到這通政使的位置,頓時就氣焰大漲。可以想象,地方官員有要是稟報,而通政使要是看此人不爽,則可以隨便找出借口扣押和駁回,古代傳信可比不得後世,那是相當的慢,一件急報在路上來來回回N次,黃花菜都涼了。所以萬一有不要命的通政使把奏章藏住不呈,那問題更加大了,有什麽後果誰都難說。所以這個雖然隻是正三品,可權力權勢卻決然不小。

沈城老眼眯成一條縫,通政使這個位置,難道顧家舍得讓出來?

本書。

您的留言哪怕隻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