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中原攻略(一)
此時雲錚的注意力,全在中原。
中原處四方之中,可以合天下之全勢。中原乃四通八達之地,為四方聯係的樞紐。由中原趨周圍地域、由周圍地域趨中原,都很便捷。其形勢與周圍地域息息相關。中原有事,必涉及四方;四方有事,必影響中原。必中原安定,四方才可安定;若中原紛亂,則四方形勢必致散裂。
但是,天下紛亂之初,因為中原四麵皆可受敵,四方分崩的離心力足以撕裂中原形勢,而使中原成為一個動**的交匯之地。動**的洪流足以衝毀任何據守中原的努力。此時,據四角山川險固之地者易,而據中原四戰之者難。
在曆史治亂、分合的交替變遷中,在從治到亂、從合到分的階段,據中原四戰之地者常難,據四角山川險這地者常易;而在從亂到治、從分趨合的階段,隻有走出四角爭中原者才有機會爭天下。若仍固守一隅,則終難擺脫偏霸局麵。在任何全局性的角逐中,中原都是必爭之地。進取天下,中原為必取之地;安定天下,中原為控禦中樞。隻有中原才是真正逐鹿問鼎的競技場。隻有中原四通八達的地理條件,才能獲得控禦八方的形勢。
就本身的地理形勢而言,中原地區大體上又可以分為四個區域,分別憑借不同的地理條件,顯示不同的戰略意義。這四個區域是:西北三川河穀、西南南陽盆地、東南淮河上遊、東北河內地區。
三川河穀三麵阻山,北麵黃河橫亙,差不多算是山河四塞。洛陽城即位於其中。山脈環繞,形成險阻;河流上下周流,可與外部聯係。洛陽周圍的關隘大都是依三川河穀的山川險阻而立:潼關拒其西,扼崤函之險;虎牢阻其東,扼嵩山北麓與黃河之間的通道;伊闕(今洛陽龍門)阻其南,扼嵩山與熊耳山之間伊河河穀通道;孟津阻其北,扼黃河渡口;另有廣成關(今臨汝西)控製經由汝河河穀的往來通道、轘轅關(今鞏義西南)控製由潁河方向來的通道。三川河穀為東西之間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東西關係中地位尤其重要。立都關中,往往藉三川河穀以銜接東西。但若立足中原而暫不取關中,則需要三川河穀以防備關中東進。
南陽盆地像是關中、漢中、湖北與中原四者之間的一個旋轉門,四麵都可進入,四麵都可出擊。從全局的角度看,南陽盆地具有東西伸展、南北交匯的特點。襄陽和南陽分處於盆地的南北兩端,這兩座重鎮的形成代表了南北雙方在這片地域內利害關係的對峙和膠著。南北對峙時,南北雙方往往各據襄陽和南陽而分享南陽盆地。在東西之爭中,無論是入攻關中,還是自關中東出,南陽盆地都是一片富有吸引力的地域。
河南東、南都可以憑恃的地理條件主要是淮河及其支流。在黃河與大別山之間,自北向南依次有汴河、渦河、潁河、汝河及淮河上遊主幹等河流成扇形展開。這些河流的源頭都深達中原腹地,下流匯入淮河,因而成為中原與東南之間的主要交通線路。南北相爭,這些河流每為雙方戰守之資,由中原趨江淮而臨東南,由東南出江淮而圖中原,都可藉這些河流為運輸線。自中原南逼江淮,由汴、泗二水南下,可趨泗口,略淮東方向;由渦、潁二水南下,可趨渦口、潁口,略淮南方向。此外,這片地域南倚大別山,扼武勝、平靖、黃峴三關,屏護著中原的南側翼。
河內地區處太行山與黃河之間,北倚山,南阻河。山地關隘為往來孔道,黃河渡口為南北津要。太行八陘中第一陘軹關(在今濟源市西北),為山西西南部與河內之間往來必經之路;太行第二陘即秦漢時的太行道,上有天井關,關南即太行山之羊腸阪道,為山西上黨與河內之間的咽喉。河內與洛陽之間的主要通道則為黃河孟津渡口。河內地區在山西與河南之間、在關中與河北之間都是往來的要衝。在河內與山西之間,太行關隘是是攻守的要點;在河內與河南之間,河陽孟津是攻守的要點。河內地區在東、西部之間與是往來要衝。從河內入軹關、經蒲津可趨關中;從河內循太行山東進,可趨河北。
在整個棋盤型的地理格局中,如果說中原是其中央腹地的話,那麽,洛陽則是這個圍棋盤上的天元。曆史上,許多政權曾經以洛陽為都城。洛陽雖號為四方之中,其形勢之間卻在外圍。所謂洛陽的外圍,可從幾個層次去說,第一個層次是三川河穀的外圍諸險要,如成皋、崤函、孟津、龍門等;第二個層次即為河南的四境,即西南南陽盆地、東南淮河上遊、東北河內地區再加上三川河穀西北崤函之險,這些地域是中原與其外圍四方的聯係通道;若將視野再放大些,則其外圍可延及關中、河北、東南及荊襄等大的戰略要地。洛陽便處在這幾層外圍的包圍之中。中原的位置和地理形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原攻守形勢的特點。攻取洛陽,進取中原是一種由外向內的層層遞進;中原防守的經營則是一種以洛陽為中心、由內向外的層層輻射。
至於一旦進行大型對抗,如東西之爭和南北對峙中,中原必定是雙方爭奪的一個交匯之處。東西相爭必有一條縱貫南北的軸線作為雙方爭奪的前沿地帶;南北對峙則必有一條橫貫東西的軸線作為雙方對抗的前沿地帶;東西之爭的蹭軸線大致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東部邊緣地帶;南北對峙的中間軸線是淮河至漢水上遊一線。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腹地是東西之爭的中間軸線與南北之爭的中間軸線的交匯地帶。因此,無論是東西之爭還是南北對峙,中原都必定是雙方爭奪的一個交匯之處。
縱觀中國曆史之治亂更替,天下大勢也隨之分合變遷。通常,一個統一的王朝因積弊太深而瓦解,天下便隨之分崩,而演成群雄逐鹿的局麵。曆史遂在混亂中醞釀新的統一。
逐鹿雖在中原,真正能參入逐鹿的群雄,卻多不起於中原,而趨於四角。曆史上,那些最終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勢力,大都是趨於四角。同樣,曆史上那些最終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勢力,大都是起於四角山川險固之地。先據有一到兩個角,積累力量,繼之以向兩翼擴展,然後,向中原發展,進取天下。
秦、西漢、隋(隋因襲的層次可追溯到西魏和北周)和唐都是以關中為基礎統一天下的。由關中進取天下,以秦的統一開其先例,且其進取天下的曆程亦最典型,西漢、隋、唐的統一,大抵循秦之故轍:其根基在關中,擴展在兩翼,決戰在中原。
東漢劉秀則開創了由河北進取天下的先例。劉秀在河北脫離更始帝自立,先據河北、河內作為根基,次取河南,據洛陽,立為都,然後,遣將四略,平定四方,統一天下;至於眼下尚未出現的元和清都起自塞外,入主中原後,也以河北為其根基。
由此堅定了雲錚以河北為根基,進而進據中原,然後四略地方,平定天下的戰略思想。
至於明朝朱元璋,則是開創了由東南統一天下的先例。朱元璋據有金陵,西平陳友諒,控製荊襄上遊;東滅張士誠,鞏固三吳根本。平定江南之後,興師北伐元朝,先攻山東,由山東人包卷河南,取河南之後,再才北上攻取大都,驅逐蒙古勢力,統一天下。四川處西南之角,建立於四川的政權在曆史上未見完成過統一天下的大業,這裏麵另有原因,雲錚這段時間也是細細分析過的。
據有四角山川險固之地者,上之可以平定四方,統一天下;次之可以割據一方,稱雄一時。當統一的條件不成熟時,據四角之地可以建立起局部的秩序,成就一方霸業。以魏晉南北朝那段大分裂大動**的曆史時期為例,這段時期內建立的割據政權大多是在關隴、河北和四川,尤以關隴、河北為多。建立於關中的政權,除去那些全國性政權如秦、西漢、新(王莽)、隋和唐外,還有綠林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十六國時的前趙、前秦、後秦、夏(赫連勃勃)、北朝時期的西魏和北周、唐末的大齊(黃巢,本書曆史中未能出現)、明末的大順(李自成)等政權。此外,在喪亂之中,東漢和西晉政權也一度遷移關中。更不用說那些更小短暫割據的群雄,如唐末的李茂貞、元末的李思濟等等。
建立於河北的政權,除去那些全國性政權如元、明、清外,以燕、趙命名的政權就有多個。以燕命名的政權有戰國時的燕、秦末的燕(韓廣)、西漢初的燕(臧荼)、東漢初的燕(彭寵)、十六國時鮮卑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和後燕、唐末的燕(劉仁恭,未出現)等等。以趙命名的政權有戰國時的趙、秦末時的趙(武臣)、楚漢之際的趙(趙王歇)、十六國時的後趙等等。此外,還有十六國時的魏(冉閔)、北朝時期的東魏和北齊、隋末的夏(竇建德)等等。
建立於東南的政權,有春秋時期的吳、越、三國時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唐初的吳(先後由李子能和杜伏威所建之吳)、宋(輔公祏)、五代十國時的南唐、吳越、南宋(皆未出現)、元末的周(張士誠)、明(初期)和太平天國等等。
建立於四川的政權中,雖未完成過統一天下的大業,但是,沒有一個分裂動**的曆史時期四川地區會不出現獨立的割據政權。在四川建立的政權有戰國時的巴和蜀、東漢初的成家政權(公孫述)、三國時的蜀漢政權(劉備)、西晉末的成漢政權(李雄)、東晉時的蜀(焦縱)、五代時的前蜀政權(王建)、後蜀政權(孟知祥)、北宋時的蜀(先後有李順和王均民建之蜀)、元末的夏(明玉珍)等等。
四邊之地雖綜合條件不如四角,但紛亂之際也易於憑借其地理形勢形成割據勢力,建立割據政權,而且,因其與周圍地區聯係便捷,往往容易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像山西、山東這樣的地方。山西處關中、河北之間,俯瞰中原,且其地接塞北,少數民族容易透入造成影響尤大。山西的割據政權中就有相當一部分是少數民族所建。曆史上,在山西建立的政權傾覆中原政權者屢見不鮮,如匈奴劉漢之亡西晉、後唐之亡後梁、後晉之亡後唐,等等。山東地處南北之間,中國政治重心東移後,更是政治重心與經濟重心之間聯係的銜接地帶,割據山東造成的影響也比較大。
隨著曆史大勢的演變,不同地域的地位和戰略意義是有變化的。中國政治重心自西向東的移動趨勢即說明了這點。政治重心處於關中的時代,關中的地位自不待言;後來,在經曆了一段搖擺之後,政治重心移至河北。與這一過程相伴隨的是關中地位下降,而河北地位上升。這一變化給其它地域的地位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如在政治重心位於關中的時代,湖北是西北與東南之間銜接的紐帶,地位比較重要;政治重心移至河北以後,隨著關中地位的下降,湖北地位也有所下降,而山東則成了南北之間政治重心與經濟重心聯係的樞紐,地位舉足輕重。
這是就大的趨勢而言。實際上,不管在什麽時候,不同地域的地位和戰略意義都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當時政治、軍事整體形勢的不同而不同。
眼下的實際情況是,河北和關中政治地位都不及中原,而仍然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無論河北還是關中,隻要得到中原,則必然立刻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優勢之中。對此雲錚自然十分清楚,所以雲家的中原攻略,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此時唯一的問題是,在這個時候,周家會有什麽樣的動向。是出兵河南,力挺林旭,與雲家對抗到底,還是趁四川官賊鷸蚌相爭,而忽然出兵南下漁翁得利占據巴蜀,繼而以西抗東與那時候可能已經取得中原的雲家東西對峙,此時不得而知。
雲錚現在對於周家的動向,頗有些聽之任之。你若南下攻取四川,我則速取中原,以立霸業之基。你若東出函穀,我又何懼之有?在關中不出,你據山河四塞之險,我以現在的兵力或許尚不能取之,你若真離了龜殼出來,我豈有不一並拿下之理?北疆軍野戰之力,我雲錚自信天下再無敵手!
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切記分享越多更新就越快哦!!!
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