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五版風雲傳 燕王妃
徐皇後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她自幼文靜好讀書,聲名遠播,朱元璋因此親自召見徐達,當麵為自己的四子朱棣提親:“朕與愛卿是布衣之交。自古以來君臣相契兒女結姻。聽說愛卿有個好女兒,愛卿肯不肯將她嫁與朕的兒子朱棣?”
朱元璋妻馬皇後一聽要為黃四子朱棣娶徐達之女,也是高興莫名!
徐達一聽皇帝竟有如此美意,頓時心花怒放,當即“頓首謝”,應允了這樁婚事。
洪武九年(公元1376)正月二十七日,十五歲的徐氏頭戴九翬四鳳冠,身著青質九翟衣,在隆重的典禮之後正式成為十七歲的燕王朱棣嫡妃。從此開始了她尊貴而不平靜的一生。
做為一位皇帝的結發妻子,史書對徐皇後的描述盡管不算少,但多是官樣文章。不過點滴間也仍然能讓我們看出她與朱棣伉儷情深,與婆母馬皇後情同母女。
帝王家族雖然少見真情,但也史不絕書。夫妻情長婆媳誼重都不足不奇。隻是當我們遍檢書史,卻不得不歎息,生在亂世長於富貴的徐皇後與丈夫朱棣的情誼,實在是來之不易,洪武九年那位小小親王妃向丈夫盈盈四拜的場景,連起了幾個家族橫亙數十年的恩怨情仇。
嫁入皇家的徐大小姐果然不負眾望。
燕王妃的故事便是現在《九玄》之中的故事!
她非但才貌出眾更兼品德賢能,在一大群子侄輩的媳婦裏,她得到了馬皇後的格外喜愛,與婆母的關係也非常親密。馬皇後曾經不止一次地當眾稱讚過年青的燕王妃。
不過徐氏並沒有在公婆身邊侍奉多久。洪武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十九歲的徐氏跟著自己的丈夫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成為燕王府的女主人。
由於朱棣並不是一位坐享富貴的親王,做為他的王妃,徐氏肩上也有一幅很重的擔子。
朱元璋不但對兒子們的管教非常嚴,還對他們寄予了“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厚望。為了避免皇族孱弱,明初的藩王們雖然貴為皇子,卻自幼就接受兵事訓練,朱元璋還時常在鳳陽家鄉等地針對皇子們“講武”“練兵”,給他們上軍事課。當時的明王朝並不能算真正平安,元順帝北逃之後,元皇族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政權,威脅著明王朝的統治。因此明初皇子們多數封往邊塞重地,太原、北平、西安、開封、大同、寧夏、平涼、桂林、雲南、大寧……遍布在明王朝的整個邊防線上(虧煞老朱兒子多)。親王們在各自的封國中屯田築城練兵,被稱為“塞王”。(如十七子寧王朱權藩大寧,其地在河北遵化喜峰口外,乃是千百年皆然的軍事重鎮,六百餘年後還是抗日“大刀隊”發生地。朱權在此重鎮治藩屬護衛兵,竟達甲士八萬、兵車六千)。親王們既有了這樣的實力,當然就要在國家發生戰事時,親帶各自的兵將奔赴戰場,漸有取代開國元勳之勢。
在一係列的戰事中,燕王朱棣很快就嶄露頭角。洪武二十三年,他應命與晉王朱棡出征元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開國元勳傅友德馮勝也要受他們的節製。
三月,北方大雪封山,晉王朱棡畏懼元兵掌握的天時地利,不敢追擊,隻有朱棣不憚勞苦,冒雪行軍,出奇製勝地堵住了乃兒不花,迫使其投降。乃兒不花投降後,朱棣對其非常優待,乃兒不花被朱棣打動,主動去勸降咬住。最終,朱棣滿載而歸,成功地取得了這次重大戰事的勝利。
三十歲的朱棣在這次戰役中不但輝煌亮相,而且得到了真正的軍伍鍛煉。對於兒子智勇雙全的表現,朱元璋大喜,頗有“此兒象我”之感,此後朱棣越發受到重用,和晉王一起得到了直接向皇帝本人稟報軍事要務的權力。
頻繁的軍備戰事並沒有妨礙燕王夫婦之間的情誼。雖然做丈夫的頻頻出門在外,在家的時間非常稀少,燕王妃徐氏仍然連續生下了三子二女至少五個孩子,占朱棣所有子女數的一半還多。——由此可見,世上以“忙”做為感情冷淡借口的,基本都是些沒誠意的男女。
重用藩王領兵,當初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構想,既可避免外姓諸臣節製軍事跋扈成災,又能使諸王“外衛邊陲,內資夾輔”,何況照他的預想,諸王“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應該也不會有什麽大麻煩。
然而朱元璋怎麽也沒有想到,長子朱標竟早早地就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了,晚年的朱元璋麵對幼弱的皇太孫朱允炆,雖知重用藩王領兵可能會為這個文弱小兒埋下隱患,但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甩下自己的兒子去用那些令他一百個不放心的外姓大將,於是他始終還是沒有把削藩提上議事日程。隻是一再地寄希望於能在自己生前為太孫多聚些人脈眾望,寄希望於朱家子孫都懂得尊老愛幼之理,體恤骨肉血緣之親。大約也正是出於這層考慮,老皇帝先是應允孫兒修改了自己施行多年過於苛刻的刑律七十三條,為朱允炆贏得了“天下莫不頌德”的美名。在洪武二十九年的時候,他還特地重新製定了朝見太孫之禮,又規定叔父們在公開場合須向侄子行君臣之禮,回到後宮皇太孫才向叔父們行家禮。為了增進家人感情,第二年他又讓其它的侄輩和叔輩們一起遊曆天下山川。
然而,再妥當的想法,也終歸隻是想法,隻能保障生前,難以保障身後。終於,在洪武三十一年閏四月乙酉日這天,七十一歲的朱元璋拋下他的嫡長孫朱允炆,還有他那一大群兒子,以及在他多年治理下民生休養生息逐漸興旺的大明帝國,離開了人世。
《九玄》,正月十五之後,便是這部分內容!
朱元璋去世了,隨著這位擁有絕對雄才偉略,在皇家內更擁有絕對權威的老皇帝棄世,皇家的骨肉親情迅速土崩瓦解。
建文帝待臣民仁厚,那是沒得話說的,然而這位書生氣十足的年青皇帝卻重用了一群書生,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等人。君臣們雖知照著書行仁政,卻幾乎沒有真正的政治鬥爭和軍事人事方麵的實際經驗,遇上有事就隻會翻故典,方孝儒更是個《周禮》專家,一門心思就想複古,把朱元璋施行了三十年的製度來個徹底推翻,總之就是一堆紙上談兵的人物。當然,推翻朱元璋製定的製度對他們還是有好處的,至少幾位輔臣們的權力是大大地暴漲了。
早在即位之前,朱允炆(建文帝)就對叔叔們起了提防之心,這倒也還是可以想得通的。但是他以及親信大臣們在對待這個問題時所采用的急眼兒方法,卻著實令人不敢恭維。
建文帝最疑心的,莫過於智勇雙全的燕王朱棣,對於其它的叔父,他也巴不得立即廢了完事,隻是急切間找不到下刀子的地方,隻能和親信眾臣暗中商議。邪門的是,他私下與輔臣們商議的這等機密大事,居然沒幾天工夫就傳遍了京城,也不知到底是哪位先生大人口不把風。“皇帝要削藩”,這消息一傳出就引得一眾藩王惶恐不安,就算沒異想的也急得上竄下跳了。
偏偏就在這個當口,建文帝“磕睡碰到了枕頭”,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家中出了事故。朱橚才幹過人且頗有抱負,曾做《元宮詞》百章,還體恤百姓,在封地興修水利減租減稅,並先後組織編寫了《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和《救荒本草》,這些藥方廣泛流傳中外民間,並成為李時珍《本草綱目》的重要引用依據,為普救百姓疾苦立下大功。可是這位文武全材的親王偏偏治家無方,次子汝南郡王因為與兄弟們爭風心懷怨恨,向建文帝上書,密告自己的父親圖謀不軌,還說燕王朱棣齊王朱榑湘王朱柏都與此事有關。
建文帝立即迫不及待地抓住了這個機會。他派朱元璋養孫李景隆假稱巡邊,路過開封,不由分說就把毫無防備的周王朱橚連同妃嬪兒女統統抓了起來。
朱元璋死了還不到四個月,周王朱橚就被侄兒廢為庶人,先是流放雲南蒙化,不久又和兒子們一起被囚禁在京城。
到朱元璋周年忌的時候,建文帝打算將另外幾位引起自己忌憚的叔父也統統擒拿,湘王朱柏得知消息,與妻子一起在自己的王宮中自焚而死。朱柏也是一位文武全材的親王,他為大明王朝立下過不少戰功,膂力過人,善弓矢刀槊,馳馬若飛,還酷愛讀書雅好道術,即使出征也要將書隨身攜帶,遇有美景山色還常常徘徊終日。湘王以慘烈的死法,申辯自己並無謀反之意,然而建文帝的削藩之舉卻再也不能停下。不久,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先後被“告發有罪”,廢為庶人。
也不知道書生們的書都是怎麽讀的,包括建文帝本人在內,非但沒有從漢景帝漢武帝父子兩次削藩的曆史中得到什麽啟發,倒是都以為當了皇帝就是天下第一,以天下敵一隅是小事一樁。更沒有把朝廷中已無幹將的現實看在眼裏。更令人不解的是,就在他們認定朱棣才是最大禍患的同時,偏偏又把朱棣留在京中的三個兒子給放走了,而且還一麵放,一麵認為這是可以麻痹朱棣的聰明做法。殊不知,五位親王的下場,即使看在弱智的眼裏,也足夠引起警惕了。
朱棣遠比侄皇帝要聰明,一麵裝瘋詐病地哄得建文帝放回了自己的兒子,一麵抓緊練兵備武。與此同時他的才幹聲望也幫了他的大忙,北平官員中的許多人都接到了齊泰黃子澄兩人捉拿燕王的密令,而其中的大多數人都第一時間主動向朱棣報信,就連偶爾聽到風聲的老太婆都不例外。雖然經過建文帝的削藩,此時的朱棣身邊已經隻剩了八百衛士,他仍然憑借計謀和在北平經營十餘年的人氣,成功地收服了北平城中的官員及軍隊。
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難”,討伐建文帝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人。短短半個月之內,他手中的兵馬就增至數萬,攻克了通州、懷來、密雲、遵化等地。
朱棣初起兵時,方孝儒們並不以為然,仍然專心地忙著複古改製。然而他們沒有料到,燕王有如此影響力,又有如此的韜略,竟然將元老大將耿炳文的十餘萬大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終於著了急的建文帝君臣急於取勝,做出了又一個致命的錯誤決定:臨陣易將,換上“讀書通典故”的李景隆為將。然而這位公爵爺是個不折不扣的繡花枕頭,很快就會讓建文帝吃盡苦頭。
李景隆集合了五十萬大軍,打算輕鬆搞定朱棣的少少兵馬。趁著朱棣出襲大寧的時候,他將所部兵馬分成三路,主攻一路由他親自領頭,攻打朱棣的根據地北平。
大寧(今內蒙古寧縣),正是前麵說過的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封地。他雖然有雄厚的兵力,但建文帝的削藩之舉還沒有來得及落實到他那裏,他仍然有大量剽悍的部屬。朱棣起兵後頗有力量不逮之歎,遂定下計謀,打算先奔襲大寧,奪取寧王之兵。到大寧之後,膽氣頗壯的朱棣在郊外埋下伏兵,自己則以請求朱權為自己草謝罪詔為名單騎入城。在城中盤桓數日後,借著朱權出城為自己送行的機會,暗令伏兵出動,將朱權活捉,妃嬪兒女也沒能逃過,數萬精兵也輕易就成了朱棣的部屬。大寧城為之一空。
朱棣冒險去了大寧,北平城裏,隻剩了朱棣的徐王妃和世子朱高熾留守,精兵也都隨朱棣在外,城中隻有些老弱之兵。
在多年獨擋一麵的燕王妃生涯之後,在丈夫自洪武年間就屢次出征、又共同扶持著麵對“削藩”恐懼的錘煉之後,徐氏已經完全地成熟。麵對兵臨城下的強敵,她先是冷靜地在宮中指導兒子應變,見情勢緊急,她又傳命,給所有和自己一樣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屬及官紳士民之妻都配發甲胄,讓大家都加入戰事中。徐王妃本人更是親自登城督戰。這時正是農曆十月,徐王妃又命眾人水潑城牆及城下兵將,李景隆措手不及,望城興歎。
在徐王妃的指揮下,北平守軍堅持到了燕王朱棣成功收編寧王軍隊,回師救援的時候。
這場守城之戰,清晰地顯示了徐王妃做為開國勳臣之女的風範。她在其中表現出的智謀膽略,在曆代皇後中是極為罕見的。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就更容易想象得到她與自幼習兵的丈夫之間,情投意合誌趣相當的生活場麵了。
《九玄》中,世子朱高熾與離別公子淩離非合二為一,這是以後的內容!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曆時整整三年的“靖難之役”終於結束,明王朝的京城南京被燕王軍攻陷。皇宮裏燃起了熊熊大火。在火光中,建文帝不知所蹤。民間傳說,朱元璋早已預料到以孫子的性情本事,終不免這一天,所以早就為他準備下了一隻鐵箱,其中裝著逃離南京的方法,還有袈裟度牒。建文帝隻得借火遁。
朱棣起兵時雖以清君側為名,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叔侄間一旦分出勝負,絕不是除掉兩個大臣,而是要變易皇權了。事實也的確如此。朱棣雖在攻入南京前向大嫂呂氏(故太子朱標繼妃)做了種種保證,仍然於四天後登上了皇帝寶座。而朱標的兒子們,除了不知下落的建文帝、早死的朱雄英之外,另三人都陸續被朱棣除掉,不得善終。
朱棣雄才大略一如父親,文治武功更出於其上,在他的手裏,明王朝達到了被史書稱為“遠邁漢、唐”的水平。但他當初以“靖難”起兵,嗣後卻又自己登基稱帝,怎麽也有點說不過去。因此能否把自己說得名正言順,也就成了朱棣的當務之急。
據《明史》記載,朱元璋的嫡妻馬皇後生了兩個女兒,還生了排行最前的五個兒子,朱棣是老四,乃是朱元璋的嫡子,很符合“立嫡”的要求。然而對於他的生母是誰,野史卻議論紛紛,雖然說法不一,卻都認為正史資料早被朱棣修改,並質疑他的嫡子地位、登基資格。
一種觀點說,朱棣壓根就不是朱元璋的兒子。這種觀點也有兩種說法。都說其母是朱元璋攻取元大都時擄來的元順帝妃嬪,不過一指該妃為蒙古族人,一指該妃為高麗族人。總之,這女人入明宮不久就生下朱棣,朱元璋疑心兒子是元順帝的骨血,便以“鐵裙”之刑處死了妃子,將孩子送給馬皇後撫養。——其實隻要略一推敲時間,就知道這種說法是非常離譜的,多半是朱元璋和朱棣的仇家放的風。朱棣生於公元1360年,而攻大都及元順帝北逃則在公元1368年。什麽都可以做假,年齡做不了假,封王完婚的時間年齡都擺在那兒,傳說卻竟將朱棣的出生時間硬往後推了八年,把徐皇後出嫁時意氣風發的十七歲丈夫愣是變成了九歲。何況朱棣出生時朱元璋已有三子,何況以朱元璋的殺伐決斷,壓根就沒有替元順帝這個心腹大患養兒子的可能。
還有一種說法,講朱棣確係朱元璋之子,但是個歸養嫡母的庶子。並有朱元璋葬地孝陵中的牌位做證,其實馬皇後壓根就隻生了兩個女兒,沒為朱元璋生過兒子,包括早死的太子朱標在內,五個歸在她名下的兒子其實都是庶出的。其中朱標朱樉朱?為李淑妃所生,朱棣朱橚為碽妃所生。不過這說法也奇怪,在朱元璋的後宮中,地位僅次於馬皇後的女人一直都是孫貴妃,她沒有兒子,因此死後朱元璋特命周王朱橚行孝子禮。而傳說中生了三個兒子給馬皇後的李淑妃,卻直到孫貴妃死後十年、馬皇後死後兩年,才被朱元璋冊為“淑妃”,全沒有一點“生育有功之人”的架勢,也從沒見太子朱標為她爭取過什麽。而史料更明確地記載了太子朱標的出生時間地點,更沒有絲毫避人查驗的意思。
最多見的一種說法,則是說朱棣的母親是高麗進貢的碽妃。碽妃因觸犯宮規被處死,兒子也因此歸養皇後。朱棣稱帝後感念母親,不但蓋了大報恩寺,還因此格外寵愛高麗妃子。可是這也很有些說不過去:朱棣出生時,朱元璋還隻是野杆子小明王韓林兒手下的一個“吳國公”,高麗國的貢女再多,也送不到朱元璋頭上。而朱棣在對待高麗籍妃子的態度上也並不見得有多偏向。他的後宮中雖然有權賢妃、任順妃、李婕妤、崔美人、韓氏(傳說中還有呂莊妃呂康妃)等等高麗妃嬪,但她們所得的待遇並不見佳。在徐皇後死後,朱棣最寵愛的是蘇州人王貴妃,命她掌管後宮。這位貴妃沒有兒子,死後朱棣命兒女們為這位庶母守孝,一如朱元璋待孫貴妃之禮。而在高麗諸妃中最為得寵的權賢妃,雖然也和王貴妃一樣無子而終,卻根本沒有得到王氏身後享有的待遇,其它的高麗妃嬪就更是糟糕,不是觸怒朱棣被處死,就是在朱棣死後被遺詔殉葬。
在馬皇後究竟生沒生兒子,生了幾個兒子的問題上,說法五花八門,還有說她隻生了五子周王一個的,那就更令人費解。朱元璋恪守“立長立嫡”的觀念,倘若隻有周王是皇後嫡子,他就更沒有在長子朱標死後堅持立朱標之子的理由了。
馬皇後的生育問題、朱棣的生母問題,由於年代的久遠已經很難有令所有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其實過多地追究這個問題對於現在的人來說也並沒有多大意義。翻著各色史書對朱棣看來看去,很容易使人感覺到不管是他的雄才偉略勤政富民,還是他的暴燥殺戮,甚至於他的外貌個性,都足尺加三地繼承自給予他生命的父親朱元璋。而無論他是以怎樣的身份和方式登基稱帝,他最終都完成了一代雄主“威德遐被,四方賓服”的任務,將父親一手創建的大明王朝推向了頂峰,使之成為“明帝國”,並將皇位順利地傳給了自己的子孫。
做為妻子,在朱棣竭力為自己“正名”的時候,徐皇後也傾盡全力相助丈夫。
朱棣稱帝的第一個新年,即永樂元年正月,一部《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頒行天下。這部經書的序言正是徐皇後撰寫的。徐皇後在文中寫道,洪武三十一年(即朱元璋去世那年)的正月初一,自己正在焚香讀經的時候,身邊忽有紫氣金光彌漫,恍若夢境,隨後便看見觀世音菩薩徐徐走來,親口告訴她說,國中將要發生大難,特來為她消災接引,並贈此功德經一部。觀音臨別之際還口吐綸音道:“鳳冠不久於爾。”
這部經書連同它的序言,立即得到了朱棣的高度重視,不但頒行天下,而且迅速入藏,被列為佛經之一,天下僧尼並善男信女無不口誦心念,為朱棣應得帝位大造聲勢。此經直到清乾隆三十年以後,才正式被提出為“偽經”,從而排除在佛經典藏之外。
飽讀書史的徐皇後當然並不僅僅是撰寫了這部聲言丈夫“君權天授”的經書序言。她還編寫了《內訓》二十篇,《勸善書》一部,都頒行天下,這些文字旨在推行針對女性的教育,並倡導修德勸善,為自己更為丈夫贏取民心。
做為皇後,徐氏輔助丈夫的工作並不僅止於文字遊戲。朱棣即位之初,為立威除患,曾對建文帝舊臣大行非刑。就連自己起兵親信道衍的麵子也不肯給,把道衍竭力想要挽救的“讀書種子”方孝儒滅了整整十族。(方孝儒死得雖慘,也算自作自受,何況此君讀書讀迂了腦袋,滿肚皮隻知恢複古禮以及如何找個好名目死了成就名聲,也談不上什麽真正的忠心和才智,就連建文帝眼見失敗之際,他想的都不是怎樣讓主子逃出生天,而是勸建文帝趕緊自殺,成全“萬民表率”的美名。而一開始力主強行削藩,後來又殆誤軍機的齊泰黃子澄等人則在南京城將破之際,腳底抹油開溜。以正統觀念,建文帝之敗是無天理,可是他選了如此幾位高參,不敗是無真理。方孝儒闖禍在前,求死在後,原也不足惜,可憐的是在他和暴怒的朱棣“合作”下死於非命的那十族)。
雖然齊泰等人的確該死,但是動用“誅十族”“瓜蔓抄”“發妻女為娼”等手段,卻實在太令人發指。何況遭殃的並不僅是朱棣以誅殺為名起兵的闖禍者黃子澄等人,而是實實在在的忠臣鐵鉉景清等人。
對於丈夫的倒行逆施,徐皇後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婉轉勸道:“南北每年戰鬥,兵民疲敝,宜與休息。”又說“當世賢才皆高皇帝所遺,陛下不宜以新舊間。”並舉傳中的堯帝作比方:“帝堯施仁自親始。”
徐皇後為朱棣生了三個兒子,除了長子高熾性情溫和好學之外,漢王高煦、趙王高燧則都是狂飆型的。朱棣喜歡高煦,感於這個兒子屢次在“靖難之役”中力挽局勢的膽量,認為他才象自己。徐皇後則恰恰相反,她認為隻有高熾才可能成為一個適於百姓生民的仁君。因此她不但主張立高熾為太子,還屢次向朱棣進言,指出高煦高燧性格不好,不但不能重用,還得為他們選擇敢於監督勸誡的僚屬。朱棣並沒有相信妻子的預見,在徐氏死後他好幾次都被次子三子所惑,差點廢了高熾的太子位,過了很久才醒悟過來。
徐皇後還曾經向朱棣要求召見大臣們的妻子。見麵後她厚賜命婦們服飾金銀,並對他們說:“女人侍奉丈夫,並不僅僅是關心他們的衣食起居而已,應該對他們的前途事業也有所助益。朋友的勸告,不易被男人采納,同樣的話妻子來說,就容易入耳得多了。我與皇上朝夕相處,從不以私欲開口,所說的一切都以生民為念。希望你們也能以此自勉。”
可惜,徐皇後年壽不永,她隻做了四年皇後,就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的七月離開了人世。臨終前,她最後一次勸諫朱棣,讓他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不要驕慣自己的娘家。她還叮囑太子朱高熾說:“我一直惦記著當年在‘靖難之役’初起時,為守住北平城而應命作戰的將士妻子,感念她們的功勞和付出的傷亡。想要趁著皇帝日後北巡的機會,親自向她們以及她們的家人贈予嘉獎撫恤。隻可惜我再也無法完成這個宿願,這是我此生唯一的恨事。”
徐皇後去世時年僅四十六歲,朱棣對結發妻子的去世非常悲慟,他為徐皇後上諡號曰“仁孝”,並從此不再立後。
永樂七年,朱棣北巡,回到了盛滿往事的北平,並著手遷都事宜。同年,他在昌平天壽山營建自己的陵寢。四年後長陵落成,他將徐皇後安葬在了裏麵。十五年後,即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七月十八日,壯心未己的朱棣病逝於征漠北的途中,享年六十五歲。同年十月十九日,朱棣與徐皇後合葬長陵。
PS:皇後的家族
在民間傳說中,徐皇後的父親徐達,是被朱元璋殺死的。據說當時徐達背疽發作,朱元璋派太醫前去診治,太醫回報說徐達的病沒有大礙,隻是忌吃燒鵝。朱元璋立即叫人給徐達送去了燒鵝。接到“禮物”的徐達心知大限已至,當夜便自殺身亡。
但是史書的記載卻完全不是這麽一回事。據《明史》的記載,徐達在洪武十七年時患上背瘡,發病時他恰在女婿朱棣的封地北平。朱元璋遂遣徐達長子徐輝祖帶著自己的手敕去北平看望。敕曰:“方今九夷八蠻,大者畏力,小者懷德,非將軍忠誠耿耿,以勞為逸,何由臻茲。將軍功昭上下,澤及兵農,而於人欲之私,秋毫無犯。此其明智者乎!邇者,將軍有瘡疾,朕初聞之,於心恐焉。今喜疾愈,特遣將軍子持至意,將軍其悅且安,故勞。”
徐達的病情不久漸有起色,於當年冬天返回南京家中。大約是路上奔波辛苦,病情再次複發,洪武十八年二月便離開了人世。對於這位三門親家的去世,朱元璋非常難過,追封他為中山王,諡“武寧”,並追贈徐達三代祖先均為王爵。賜葬鍾山並親自撰寫神道碑文,還將他列為開國功臣之首,配享太廟並入祭功臣廟。
從徐達長子徐輝祖此後的表現,以及徐達死後朱元璋仍然接踵為自己的另兩個兒子迎娶徐達之女為妃的情形來看,民間傳說完全站不住腳,朱元璋對徐達實在是極盡君臣之誼的。
按史書的記載,徐達共有四子三女,在四個兄弟中,大哥徐輝祖與幼弟徐增壽對待朱棣夫婦的方式截然不同。
徐達死後,長子徐允恭繼承了父親的魏國公爵位,由於數年後皇太子朱標去世,皇太孫朱允炆成為皇位繼承人,為避他的名諱,徐允恭遂改名為徐輝祖。
朱元璋對徐輝祖頗為重用,屢次派他外出練兵,並讓他節製大量軍隊,領中軍都督。建文帝即位後,更是將他提拔為太子太傅。徐輝祖對朱元璋和建文帝的信任感激涕零,也一心為老皇帝一心保舉的建文帝打算,轉而與妹妹妹夫劃清界限。他先是派人追擊逃離京師的外甥朱高煦,又曾經率軍在山東擊潰朱棣的隊伍,可惜的是建文帝和他的書生謀臣們唯恐徐輝祖倒向妹夫,硬是把他調離前線。即使這樣,徐輝祖也未放棄對“皇朝正朔”的夢想。直到戰事打到最後,朱棣已經引兵渡過南京長江天險,力主削藩又貽誤軍機惹出塌天大禍的齊泰黃子澄也腳底抹油開溜,老朱家的兒子養孫們都紛紛開門請降了,徐輝祖仍然力戰不懈。實在是無力回天了,他也拒不接受國舅爺的身份,而是守在父親的祠堂裏號啕痛哭,堅決不去見妹夫。
朱棣初踐大寶,為了擺平建文帝的死忠,鞏固自己的權位性命,酷刑毒虐無所不用其極,可是麵對徐輝祖,狂暴大發作中的朱棣卻沒了辦法。看在妻子的麵上,他隻能強壓怒火,隻是將徐輝祖削爵軟禁在府邸裏。朱樂五年,徐輝祖與徐皇後前後腳離開人世。朱棣雖對這個不識抬舉的大舅子咬牙切齒,卻不忍心讓老丈人的爵位就此斷檔,安排徐輝祖的長子徐欽繼承了魏國公封號。
徐達的幼子徐增壽則與長兄不同,自建文帝剛著手削藩起,他就旗幟鮮明地站在姐夫一邊。當建文帝向他詢問朱棣情形時,他一律為姐夫打掩護;當朱棣正式起兵後,他又想方設法將京城中的情形傳報給姐夫。建文帝最終也覺得情形不對,在朱棣即將攻入南京之際,將徐增壽召至宮中,親手將他斬於劍下。
朱棣對小舅子之死痛惜萬分,入城後抱著徐增壽的屍體痛哭,隨即又追封他為定國公,諡忠湣。讓他的兒子徐景昌繼承爵位。對於丈夫的這個決定,徐皇後是非常反對的,認為弟弟雖然幫了自己,從大義上講卻有違父親的忠義之名。朱棣對妻子言聽計從,這一回卻堅決不肯買帳,於是徐增壽父子雖得封爵,徐皇後卻始終不肯認可,不願向丈夫道謝。
此後,徐輝祖和徐增壽兄弟二人的後嗣和他們的封爵一直延續下去,雖然屢有事故,卻又屢屢恢複,整整穿越了整個明王朝的曆史。隻是徐輝祖一支始終堅持住在南京,而徐增壽一支則隨著朱棣遷居北平。
野史傳說,朱棣思念亡妻,一度打算冊封存徐達最小的女兒徐妙錦為繼後。可是這位妙錦小姐遵循長兄之誌,寧可出家,也不肯允嫁“建文逆臣”朱棣。
隻是徐妙錦的故事乃至世上是否真有這樣一位徐小姐,都無可靠的考證。倒是徐達的二女兒在嫁給代王朱桂後名留史冊。不過這位“將門虎女”非威信之虎,而是蠻狠之虎,竟下辣手把朱桂的兩名侍妾給毀了容。朱桂向皇帝哥哥訴苦,沒料想哥哥看在老丈人和老婆份上,硬要堂堂皇弟忍受妻子虎威。朱桂實在沒有辦法麵對如此一位嬌妻,隻好與妻兒分居終生。算是為朱棣的夫婦情深做了一個別樣的注腳。
《九玄》第五版九玄風雲傳完畢,後麵繼續更新九玄故事,這燕王一家乃是《九玄》中,第四整體主角,前麵三大乃是巫山—點蒼—初九—青城;魔教—聖女—長老—無間道;還有一個武當,還沒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