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莫然
類別: 軍事
狀態: 完結
穩定運行的核聚堆產生能量的方式,和太陽產生能量的方式相同,因此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核聚變能因其反應燃料是從海水中提煉的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可以說取之不盡,可控核聚變是人類未來獲取清潔、安全能源的理想方式。我國的可控核聚變研究實驗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現被列為國家九五大科學工程,同時,中國也參加了由歐盟、美國、、印度、韓國、日本共同參與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該計劃是僅次於國際空間站項目的大型國際合作行動。這部長篇小說,以我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科學家們在艱難條件下開創核聚變事業的卓絕曆程為原型,著力謳歌曾幾何時色彩神秘的“三線工程”的輝煌悲壯。作品以受控核聚變研究為“近景”,輔之以文革中後期國家百業待舉的時代“遠景”,由幾個家庭和幾對男女青年的人生命運線索,分三部用三十六年的跨度,來表現我國科學技術界的精英人士研製中國核聚變裝置的坎坷曆程。作者在書中刻畫了敬業獻身的老一代科學家潘玉祥,不顧家庭與個人情感而執著追求事業的青年知識分子康峻山,幾經迷茫終於歸隊的女工程師謝若媛,堅強柔韌始終不渝的夫妻搭檔潘雅書與李心田等一係列人物形象。題材獨特,情節生動,人物個性鮮明。熱核聚變事業,與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一樣,是中國科技人員創造奇跡,並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國家力量、民族形象和曆史地位的重要事件之一,但從事這一偉大事業的人們的犧牲幾乎不為人知,就是他們所從事事業的重要的實用價值——尋求石油(全球隻能再用40年)煤炭(全球隻能再用200年)及其它替代能源(太陽、生物、風、水電等可裝機容量均很有限)以外的聚變能——也並不為一般人所熟知。此書在對科技知識分子的情感、生活描繪,對熱核聚變的科普表達方麵,用功深厚到位,通俗易懂。在中國讀者熟睹的名流、商戰、官場、校園、軍營及市井農村題材之外別開生麵,描繪出一個單純、自愛、執著於科技事業的新裙落,是近年來較少見的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