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華夏396 )由追悼會想到的

崛起之華夏(三百九十六)由“追悼會”想到的

蝴蝶效應之穿越甲午(三百九十六)由“追悼會”想到的

由於因為孫綱在軍事上的力挽狂瀾,中國才得以轉危為安,所以在他被推選為“華夏共和國”政務院參政的同時,李鴻章把負責全**事的軍務部也交給了他負責,由他兼任軍務部長,並批準了他擴充海陸軍的建議。

李鴻章和張之洞他們這些政壇大佬心裏很清楚,如果不是孫綱在軍事上取得了重大勝利,奠定了新的“華夏共和國”的基礎,想要有今天的安定局麵,是根本不可能的。

槍桿子裏出政權,現在,李鴻章他們已經認識得非常深刻了。

這樣一來,中國的國防重任,就壓在了孫綱的肩膀上。

為了統一事權,李鴻章沒有仿效西方國家,分別成立不同的“海軍部”和“陸軍部”,而是將全國的軍事指揮權集中到了軍務部手裏。

因為,中國從甲午戰爭開始,到現在的抗俄戰爭結束,所取得的勝利,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海軍陸軍的協同作戰,李鴻章認為,“若按前清時分設海陸署,一旦有事,臨陣不能相諧,有難不能互助,實為不妥”,因此,設立了軍務部,由軍務部長統一負責指揮海陸軍協同作戰。

而孫綱多次指揮過海陸軍作戰,“年歲雖輕,然疊經戰陣,海陸軍事,莫不精熟,每戰皆勝,百戰宿將,亦服其能”,因此這軍務部長一職,就非孫綱莫屬了。

對孫綱來說,掌管全中國的軍事力量。並不是一件輕鬆地事。

滿清王朝給他留下來的將近百萬人的龐大“陸軍”,現在就夠他喝一壺地了。

清朝現在雖然沒有了,但在各地駐防的滿族旗兵。戰鬥力雖然極弱,但對剛剛新生的“華夏共和國”來說,仍然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在“己亥之變”剛剛開始時,除了東三省的旗兵隨同滿清王公親貴討逆外,在一些其它地省份。也有一定數量的滿族旗兵響應,但由於“討逆軍”失敗得太快。隨後又發生了俄國地侵略,這些旗兵又都返回了駐地,由於滿清王公親貴對國家的出賣,引起了百姓的極大憤怒,很多滿人官員都被漢官驅逐下臺(包括總督和巡撫這種量級的)。一些旗兵部隊還被所在省份的練軍解除了武裝,現在。新地以漢人為主體的“華夏共和國”成立了,這些旗兵和國內地很多滿人都惴惴不安,擔心受到漢人的清算。

畢竟,滿人幾百年對漢人和其它少數民族的壓迫造成的民族裂痕,不是那麽容易修復的。

自己想整頓全國的軍隊,這些旗兵就很不好處理。

孫綱和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說了自己的擔憂,“政務院”在經過仔細研討之後,決定先著手辦兩件事,以此來消除滿人對新政權的疑忌心理,讓國家不至於陷入民族分裂的狀態。

這頭一件事。就是給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辦喪事。“以安天下滿人之心”。

慈禧太後被康有為派人殺掉後,這幫人采取了和日本人對待明成一樣的手法。進行了“焚屍滅跡”處理,後來又經過戰亂,現在僅僅能收集到一些慈禧太後地遺骨,而光緒皇帝因為悲傷過度,在慈禧太後被害後三天就去世了,屍體一直還放在殮宮內沒能下葬,李鴻章等人商議後決定,給兩位昔日地國家最高領導人舉行隆重的“國葬”,既表示對“前領導”地尊重,又向天下的滿人顯示,新政權“絕無仇滿排滿之意”,以達到國家安定的目的。

同時,這麽做的目的也是向天下人顯示,新的“華夏共和國”是繼承大清王朝的正統,而不是康有為弄出來的那種“偽政權”。

孫綱知道後,在心裏也不得不佩服李鴻章他們這幫老頭子的手段高明。

這麽一來,不但能安撫住滿人的心,還可以堵住那些借此機會挑撥民族關係的“分裂分子”的嘴,也可以讓天下的漢人不再反過來要求新政權清算滿人。

而第二件事,就是在北京設立旌忠祠,將鳳翔,永山,壽山,長順等死於“己亥俄難”的滿族愛國將領和民族英雄左寶貴等在抗俄戰爭中犧牲的愛國將士一起,入祀祠中,春秋致祭,允百姓入內拜祭,並請原先翰林院的翰林們編撰《己亥抗俄英烈行記》,刊行天下,紀念這些死於國難的愛國英雄。

這些舉動所產生的影響,確實是孫綱原來也沒有想到的。

給兩宮下葬入陵的“國葬”儀式舉得得莊嚴和隆重,“極盡哀榮”,各地的好多滿人都匯聚到了北京,給兩宮“送行”,整個北京城“萬人空巷”“哭聲震野”,在北京的各國駐華使節也都派人參加,各國使館同日也都下半旗誌哀。

兩宮入陵的那天,孫綱看著修得如此豪華的慈禧陵,不由得暗自嘆息。

自己改變了歷史的進程,當然也改變了這個統治中國四十多年的女人的命運。

慈禧太後的葬禮盡管隆重,但沒有了滿棺珠玉的陪葬,她地下有知,想必是會覺得遺憾的吧?

慈禧太後可能不會想到,她最後的歸宿,居然是這樣。

她更不會想到,如果不是孫綱改變了她的命運,在二十八年後,會被一個名叫孫殿英的軍閥版“摸金校尉”,為了她的那些價值連城的珠玉陪葬品,生生的掘了她的最後埋骨之地。

那可就真是“死無葬身之地”了,對一心講求“享受”和“傳統”的慈禧太後來說,這可能是最最不幸的事了。

現在,這種情況也應該不會出現了。

那麽,對慈禧太後來說,她是不是應該“感謝”孫綱這個由“蝴蝶”變成的“黃雀”呢?

“我記得是當年小人書上說的,她的枕頭都是翡翠西瓜呢,這回怎麽什麽都沒有?”愛妻馬看著儀式,小聲對孫綱說道,顯然她也記得“東陵盜寶”的故事。

孫綱沒敢笑,隻是沖她擠了擠眼睛,提醒她這是在開“追悼會”,這一類話題,還是回家說的好。

她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點了點頭,臉上立刻現出一副“悲傷”的神色,她這個“麵子”上的功夫,現在絕對不比他差。

兩宮的入陵儀式是同時進行的,在“追悼會”上,李鴻章還念了一篇祭悼光緒皇帝的祭文,祭文裏追述了光緒皇帝一生的政績,對光緒皇帝做了相當高的評價,“從無滿漢之分,民族之見,英毅果決,力圖振興,實為曠代之聖主也。然不意為宵小所趁,蓋我聖主銳意求進,一時失察,若天眷中華,我聖主得穩健之士輔弼,得變成法,則我萬千黎民之福也。”

這篇祭文也不知道是誰寫的,但對光緒皇帝的評價還是相當中肯的。

光緒皇帝在他當政期間,講求變法,銳意圖強,為了使政治清明,甚至下詔開放報紙言論,僅這一點,其實就比他屢屢大興“文字獄”的老祖宗康熙和乾隆要強出許多。

滿清王朝的文字獄是出於“防漢心理”對一個人數上占多數的民族進行的瘋狂的“文化清洗”運動,常常是抄家滅族,祖先、子孫、活人、死人連同眾多無辜者一起遭殃。其恐怖的震懾效果可以說空前絕後。

滿清文字獄的密度嚇人,據後世學者統計,有清一代,共發生了一百六十餘起文字獄,幾乎一年半一次,主要集中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至乾隆時期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乾隆在位六十三年,製造的文字獄有一百三十餘起,一年兩次還多;其定罪範圍大大超過了順治、康熙和雍正三朝,而且將打擊對象從主要是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民間百姓,幾乎成了一場全民的劫難;許多名人誌士因此而蒙難,有的不僅被斬首,而且子孫株連坐罪,甚至家族同遭毀滅;有的甚至追究已故作者,挖墓戮屍,懲辦後人。文字獄株連甚廣,令人心驚膽戰,結果導致全國上下一片風聲鶴唳,中國“萬馬齊喑”的局麵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滿清統治下的文字獄,如同黑暗的歐洲中世紀一樣,思想領域實行強控製,不光政治文化的書籍要禁,就連科學技術的書也不放過,《幾何原本》、《天工開物》大批明代的科技成果或毀或棄,隻要和官方的程朱理學不統一的,都要禁止。

這其實就是“文藝復興”為什麽不能在中國出現的原因。

康熙和乾隆兩位大帝對中國思想領域的“文化大清洗”,是他們一生最大的汙點和罪行。

而光緒皇帝在位期間,能夠下詔允許報紙“指陳利弊”、“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暢言,不必意存忌諱”,這樣的胸襟和氣魄,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根本不能比的。

就象祭文當中說的,如果光緒皇帝變法時不是一意求快,而是得到老成持重之人輔弼,走一條穩健的道路,中國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樣子了。

那樣的話,對廣大的黎民百姓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

最起碼,中國不會經歷“內亂”和“外侵”的雙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