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想考研,隻是為了將來好找工作,但我覺得我不適合搞科研,我這樣去考研好嗎?”
從這位同學的提問中可以看到,考研對他來說就是為了找工作,是一種鍍金手段。
但用批判性思維分析一下他的痛苦,我們就會發現,他的痛苦糾結來自“偷換概念”。
考研=畢業後搞科研?
考研隻是解決你的學曆問題,並不是解決你的職業方向問題,如果你把這兩個問題混淆在一起,當然會造成自我困擾。
實際上,很多人讀完大學也搞不清讀碩士,讀博士和自己讀本科有什麽本質不同,以為隻是有更多知識,拿一個更高的文憑,這樣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
如果分別給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同樣布置一項作業題:請調查本校學生身體素能情況,並做出分析。他們得到的工作成果會是完全不同的。
本科生遇到這個問題,肯定先懵掉:
老師,這事兒怎麽幹啊?怎麽收集數據?怎麽進行分析?
本科老師的任務就是將一些基本的數據采集項、采集方法、統計方式以及各種統計圖表教給本科生,然後讓他們邊實踐邊慢慢掌握。
而本科生往往是要在多次輔導和練習之下,才能明白如何利用一些常規工具和方法采集身體素能數據,然後做出統計結果報告,做一點點粗淺的概括分析,大概就是到此為止了。
但碩士生遇到這個問題之後,會繼續問自己:
統計數據裏麵發現哪些異常數據?會不會出現各分院同年級學生體能差別很大的情況?而這種差別會不會跟他們的專業有關呢?體能和專業背後存在相關性嗎?如何證明我們的猜測是成立的?這些數據(包括異常數據)可以用統計模型表達嗎?
接下來,他們會利用已經掌握的思維工具和統計模型,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出相應的假設,並通過數據采集、分析等方法進行論證,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比如外語係的男生上肢力量確實不如建工係男生。
到了研究生階段,就必須經曆係統的專業思維訓練,並利用這種專業素養可以針對現實問題提出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樣的人當然也需要有批判性思維能力。
同樣的問題,博士生遇到這個問題可能會怎麽想呢?
他們的思考的出發點往往是這樣的:
做這個研究有沒有先進性?在該領域內是否有值得研究優先解決的現實問題?我能否提出原創性的工作思路?——比如設計一個更優質更方便采集的大學生體能評價模型。我能否提出更好的研究評價分析方法?我的評價分析方法能否針對大學體育教學提出可操作的對策建議?
博士生做研究,一開始就要在充分了解同行研究的基礎上,帶著質疑的態度去思考。他們做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希望發現現有知識體係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這個領域積累有價值的知識。
我們用一個粗淺的案例介紹了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不同,那麽我們就發現很多企業喜歡研究生,一方麵是因為學曆,更重要的一方麵是因為研究生經過學習更多知識後,才真正具備了企業需要的工作能力。這種工作能力某種程度上不受專業知識的限製,而是一種通用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如果你在本科階段就能掌握這些能力,其實你也和研究生一樣能很好地為企業創造價值。
從這個問題,我們發現很多同學還陷入一種路徑依賴的思維模式。我要找好工作,好工作需要高學曆,所以我要考研。
但是這個邏輯一定對嗎?找工作真的隻有拚學曆這一種模式嗎?
問題是能夠幫助自己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很多,幹嘛非要選考研?
你可以先去小單位就業積累工作經驗,等攢了三年工作經驗,再跳槽到大公司不但更受歡迎,工資收入還能比應屆研究生更高。
你還可以出國學習,在國外鍍金後回來,有的行業很歡迎有國際視野的學生。
你甚至可以工作後讀一個在職研究生,這樣文憑也解決了,還能邊賺錢邊讀書,經濟壓力小很多,有的單位還能報銷學費呢。
大學生畢業後響應國家號召支教或者參軍,完成任務後,國家會對口推薦工作,這也是一種就業方式啊。
對了,你甚至可以和幾個同學創業,開發出一項適合大學生體能鍛煉和健康管理的APP,說不定很快就拿到投資了呢。
你看,很多問題回到批判性思維,根本就是虛假兩難,給自己製造痛苦啊。
互動練習
我是學新聞的,想出國學習,可我又怕出國後學到的新聞表達方式不適合國內的報道模式,很糾結,請問我該怎麽辦?
能否請你用批判性思維分析一下這位同學的問題,歡迎把你的分析發微博@秋葉和@西安黃鑫,好分析必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