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九一八”日本也害怕關東軍覆滅

張學良的改旗易幟。張作霖被刺殺,不僅在日本,更在東北出現了嚴重的政局混亂,群龍無首,各自觀望。日本軍方企圖以便借“維持治安”和“保護僑民”的名義,行使武力,建立親日政權。而國民革命軍有大兵壓境,東北張氏政權麵臨著腹背受敵。此刻,張學良麵對這種形勢,采取了“冷處理”策略。

首先,對張作霖被炸情形嚴密封鎖,秘不發喪,使日本侵略者摸不清虛實,未敢輕舉妄動。其次,對日本的屢屢挑釁和軍事威脅,采取了忍耐、克製的態度,避免造成中日衝突狀態。再次,對南京政府息兵謀和,緩和國民黨軍與奉軍的對抗態勢,陸續將奉軍撤回東北,鞏固東北邊防。最後,張學良爭取新、舊兩派勢力,謀求子繼父位占據政治中心地位,掌握東北軍政領導權。穩定了東北局勢,才宣布張作霖的死訊,並隨即就任奉天督辦;不久又經東三省議會聯合會推舉,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任奉天保安司令),一舉掌握了東北軍政大權。

以張學良為首的新派,在“息內爭、禦外侮”的思想指導下,主張停止內戰,實現國家民族統一,自強自立。張學良執政後,一麵耐心說服元老派放棄割據思想,使他們逐漸讚同統一救國的方針,一麵樹立威信,堅決抵製親日派和阻撓派。在張學良的努力下,國奉合作談判進展很快,至7月中旬東北易幟大計基本確定。但是,日本帝國主義認為東北易幟是對他們的“滿蒙權益”的重大損害,百般加以阻撓,於是張學良與日本之間展開了一場民族獨立與殖民侵略的鬥爭。日本采取的基本策略,是依仗軍事威脅施加政治壓力,由外交官打頭陣,軍政要人輪番阻撓,企圖壓服張學良聽命於日本。

張學良繼任奉天督辦不久,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於6月25日向張學良進言:“為今之計,東北當以保境安民為重,切勿過於向南方采取接近態度。”7月16日,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訪問張學良,並警告說,因國民政府標榜革命外交,單方麵廢除與各國條約,圖以武力收回租界,故與南方(指國民政府)合作即無異與日本對抗。19日,林久領事再次訪問張學良,轉交了日本政府的信件,謂“日本素來無幹涉內政之意,但違背張作霖氏之方針,輕與南方妥協時,其結果所造成之影響,日本不能漠不關心。”張學良反詰林氏:“是否可將日本不願中國統一的意見,或東北不能易幟是由於日本幹涉的情形向南京政府報告?”林氏無詞以對。但20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村岡對張學良發出了強硬的警告。

日本由於張學良改旗易幟不可逆轉,便貿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由於張學良對日本心存幻想,才起了不抵抗政策。導致了東三省丟失。1990年張學良接受日本記者采訪時,沒有提及蔣的密電,而說當時的中央政府行政院長孫科,下達過一個指示,內容是“相應處理”,意思是說中央不負責任。這等於張學良承擔了不抵抗的責任。那麽張學良為什麽不進行抵抗呢?張學良自己解釋是判斷失誤。他認為,判斷一件事,“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想對方環境、處境和利害關係”,因此,“我的判斷是,日本那樣做,不僅對中國不幸,對日本來說,要受國際上的責備,後果也是不好的”。“日本是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假如我真知道日本人要挑起戰爭,那我當時可能跟日本人要拚的”。在是不是蔣介石曾給過他“不抵抗命令”,各方學者說法不一。日本學者認為“考慮到他現今的處境,不得不做如是說”。但是,不管是張學良執行蔣的命令也好,張學良是要承擔丟失國土的曆史責任的。對待東北問題,張學良是十分後悔的。

其實9.18事變,一開始也是試探性的發動,“九·一八”事變,其實更多的是日本陸軍部,特別是關東軍等侵華激進派(他們對當時內閣政府侵華的謹慎政策不滿)鋌而走險的一次正麵試探行動,但中國軍隊不抵抗,竟使其一擊便大獲成功。原目的是逼迫張*學*良妥協,但由於沒有遭到絲毫的抵抗,助長了日本軍方的氣焰,從而演變成了大規模的軍事占*領。以當時日本東北兵力,隻有區區2萬人左右的兵力,是無法和擁有近40萬軍隊東北軍抗衡的。1931年918前夕,中日軍事對比是,東三省的日軍正規軍隻有第2師團的兩個旅團和6個守備大隊共1.04萬人,在鄉軍人(退伍軍人)1萬人,警察3000人。共2.34萬人。日本在31年夏季才開始在國內部隊裝備國產坦克和裝甲車,關東軍此時還沒輪到;能迅速支援的日軍隻有駐朝鮮的2個師團,共3萬人。而駐紮在東三省的東北軍有20多萬,平津一帶還有東北軍11萬主力部隊,可以迅速回師關外。日本國內本沒有全麵對華作戰的準備,日本在9.18時期根本沒有做好大戰準備,駐朝鮮的日本軍甚至怕關東軍會完蛋,急電國內要求“不能不救關東軍!”(日本禰津正誌著《天皇裕仁和他的時代》)可以看出日本占領東北一是軍方激進分子強行拖入的,二是張*學*良不抵抗所造成的直接後果。正是由於918事*變,使日本關東軍的勢力迅速膨脹,極盛時,關東軍兵力多達70餘萬。

附:東北軍在9·18事變發生時所轄兵力之簡要資料

東北易幟後,東北軍編成步兵25個旅、騎兵6個旅、炮兵10個團。1930年9月,張學良支援蔣介石參加中原大戰,以其9個精銳旅共10萬人編成兩軍,由於學忠、王樹常統領入關。中原大戰結束後,入關的9個旅及配屬(騎兵3個旅及炮兵、工兵等)分駐在平津一帶。1931年7月,為討伐石友三的反蔣反張戰爭,又將東北的步兵3個旅、炮兵2個團共8萬人調進關內。再加上駐山海關的何柱國旅,這時東北軍步兵精銳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爾一帶。留駐東北的步兵12個旅、騎兵3個旅和省防旅,裝備都較關內部隊差。由於東北軍政當局曆來是*反蘇的,特別是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後,在兵力部署上主要是用來對付蘇聯。“九一八”事變前夕,在東北的正規軍40萬人(保守估計)。

具體駐地是:

遼寧駐軍:

獨立第7旅王以哲部,駐沈陽;

獨立第12旅張廷樞部,駐錦縣;

獨立第20旅常經武部,駐鄭家屯;

騎兵第3旅張樹森部,駐通遼;

省防一旅於芷山部,駐山城鎮;

省防二旅張海鵬部,駐洮南;

公安總隊(由原第20師改編)黃顯聲部,駐沈陽;

輜重教導隊牛元峰部,駐溝幫子;

東北空軍、海軍及憲兵司令部,均駐沈陽;

吉林駐軍:

獨立第21旅趙芷香(後張治邦接任)部,駐寧安;

獨立第22旅蘇德臣部,駐雙城;

獨立第23旅李桂林部,駐長春;

獨立第24旅李杜部,駐依蘭;

獨立第25旅張作舟部,駐吉林;

獨立第26旅邢占清部,駐哈爾濱;

獨立第28旅丁超部,駐哈爾濱;

騎兵第4旅常堯臣部,駐農安;

省防第1旅孫鶴喜部,駐方正;

省防第2旅王紹南部,駐蛟河;

炮兵第10團穆純昌部,駐長春;

邊防軍公署衛隊團馮占海部,駐吉林;

哈爾濱特區公安大隊王之佑部,駐吉林;

山林警備隊趙維祥部,駐延壽;

黑龍江駐軍:

省防步兵第1旅張殿九部,駐紮蘭屯;

省防步兵第2旅蘇炳文部,駐海拉爾;

省防騎兵第1旅王南屏部,駐綏化;

省防騎兵第2旅吳鬆林部,駐克山、拜泉;

獨立騎兵第2旅程誌遠部,駐滿洲裏;

獨立炮兵第9團樸炳珊部,駐泰安鎮;

邊防軍公署衛隊團徐寶珍部,駐齊齊哈爾;

興安屯墾軍苑崇穀部,駐索倫;保安大隊竇聯芳部,駐齊齊哈爾。

陸軍方麵

經過張學良的精兵簡政,東北軍還有40萬左右的主力,但戰鬥力還是不錯的,裝備方麵無法統計(因為東北兵工廠生產力太高了,在東亞都可以排的上號的,每天的產量就可以武裝一個營),步槍型號為六五、七九,迫擊炮是16年式。關於東北軍當時的坦克數量不祥,有記載的是張蔣大戰時張作霖曾派出1隊坦克,數量應該很有限,在加上張氏父子對大炮情有獨鍾,坦克在日本接收東北兵工廠以前好像還不能獨立製造。

空軍方麵:

東北軍全盛時期(即張作霖統治時期)裝備飛機250-300架,共5個航空兵隊。東北兵工廠也沒有製造飛機的技術,飛機全為購買和列強贈送,或者是戰場上繳獲的。東北易幟前,東北空軍估計還有200架左右,其中戰鬥機150架。東北軍的飛機主要從法國和捷克兩國購買,其中1929年因為中東路事件東北空軍損失慘重,因此張學良剛從法國進口大量新式飛機,9.18前東北空軍有100餘架飛機,基本是新式的。

海軍方麵:

東北海軍擁有大小艦隻21艘,3.22萬噸,艦隊官兵3300人。主力艦“海圻”號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巡洋艦,其餘還有“海琛”、“鎮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戰艦。

“9.18”時東北軍與日本關東軍軍力對比為北大營8000人vs關東軍3000人,奉天省內軍力對比大約為東北軍6-9萬vs關東軍1萬人(1931年9月,日本關東軍兵力10500人,係日本陸軍第2師團

),裝備方麵中國軍隊占優,東北軍占據局部兵力優勢,且直隸、熱河以及山海關一帶有東北軍主力25萬也可迅速馳援,由於日軍資源較匱乏,打不起大規模持久戰,而且當時日本國內也分成了主戰主和兩派,如果初期遭到猛烈反擊,日本國內主和派必能占據上風,東北有很大可能不會淪喪。

東北駐軍和日軍力量上對比,東北軍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而且在裝備上亦有相當的優勢。關東軍在事變時不僅沒有空中武裝力量,甚至在輕武器方麵也不曾裝備“捷克輕機槍”這樣的高技術含量武器。如果沒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當,日軍的侵略行動是幾乎不能得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