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曆史的原點(一)

正當韓雲華所部緊鑼密鼓地準備在塞北地區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戰役的時候,突然黨中央從延安給八路軍各部發來一封緊急電報——武漢淪陷。

這段時間由於韓雲華忙於在山東的發展,而山東日軍的電子偵察部隊也是相當厲害的,所以韓雲華所部的那台大功率電台一般的時間都處於靜默狀態,隻有在特定的時間才會開啟,因此這段時間以來韓雲華對於外界的聯係少了不少。

但是對於國民政府在武漢外圍同日軍再一次大戰的消息韓雲華也是很清楚的,畢竟這段時間教導師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戰果也是占了第二次武漢會戰的光。武漢會戰的戰火雖然蔓延不到山東,但是安徽和河南等地的日偽軍的很大一部分補給都是從山東各地運往前線的。為了不節外生枝,日軍華北方麵軍命令駐華各部隊在第二次武漢會戰結束之前嚴(禁)同中國軍隊死磕,尤其是最好不要同韓雲華所部發生正麵的大規模的衝突。

根據黨中央發來的戰報來看,這次大會戰是日軍為了盡快逼迫國民政府投降,同時也為了一雪前恥而發動的大規模的戰役。由於第一次武漢會戰的原因,所以國民政府也稱這一次大會戰為第二次武漢會戰或第二次武漢保衛戰,當然了日本方麵則是稱為第二次武漢攻略戰或是武漢大捷。第二次武漢會戰的規模遠遠超出了第一次武漢會戰,有超過一百五十萬名國民革命軍正規軍、雜牌軍、地方保安團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防守武漢,而此次會戰日軍更是出動了空前的四十六萬人,由華中方麵軍司令官畑俊六指揮。而此次會戰的範圍也有所擴大,這次會戰不僅僅局限在武漢及其周邊的一些縣市,而是擴展到了河南、安徽、江西等省市,如果加上八路軍在山西和河北地區以及內蒙古軍區在塞北地區的戰鬥的話,這一次大會戰可以說是一場遍及大半個中國的生死決戰,在為期三個半月的時間裏,日軍一共出動了四十三萬精銳陸軍,兩萬精銳海軍以及不到一萬人的空軍,出動了包括海軍特別行動隊,陸軍特種部隊在內的所有兵種,就連一向神秘的日本傘兵這一次也是大放異彩,在攻取武漢的時候立下了赫赫戰功。

不過這一切在韓雲華看來都是扯淡,通篇看完以後韓雲華悲哀的發現曆史似乎又回到了原點,武漢終究還是陷落了。雖然由於他和他的部隊的努力,武漢會戰的次數與一次變成了兩次,而武漢陷落的時間也整整推遲了近十個月,但是這一切又有什麽意義呢。武漢依然沒有躲過被占領的厄運,中國國民政府的首都再一次被迫搬遷到了重慶。也就是說從1937年他魂傳到這個時代,整整兩年多的生死考驗,多少次看著自己帶出來的子弟兵倒在自己的麵前,多少次送著一批批威武的士兵上前線,但是換來的結果卻是這樣,韓雲華想不通更不敢往下想。

曆史終究沒有改變,隻不過是把原來的時間向後推移了一年左右罷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什麽重大的變故的話,中國的抗日戰爭會比曆史上延長一年左右,那這兩年多的努力最終隻是沒有換來中國人民的幸福安康,反而卻是更長的痛苦和災難。他這樣做到底是在改變中國人的命運還是在將中國推到不可預知的未來,韓雲華自己不敢想。

不過韓雲華自己不清楚的是,武漢會戰由於他的出現整整使得武漢晚陷落了一年左右,但是由於第一次武漢會戰時期內蒙古軍區表現出的巨大凝聚力和強大的戰鬥力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最為重要的是國民政府也看到了軍隊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更是從韓雲華所部中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戰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

在第二次武漢會戰的時候,中國軍隊雖然依然被那些三流的將領和不入流的統帥指揮著,但是卻給日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由於中國軍隊的堅強抗擊,日本動用了當時能夠集結的最大兵力,直接用於進攻的編製人員達到了4萬人,會戰期間曾補充人員十四次,會戰結束的時候日軍投入的總兵力當在70萬人左右。同時日軍還發揮了陸、海、空裝備上的絕對優勢,苦戰3個半月。

在這三個半月的戰鬥中,日軍雖然勉強攻占了武漢,但是卻沒有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部隊,像中國國防軍最精銳的那批部隊盡管損失慘重,但是元氣卻沒有受到多麽重大的創傷,這樣一來非但沒有使中國軍隊的抗戰意誌和戰鬥力有所減退,反而使日軍的有生力量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同時也大大激勵了軍中的有識之士,報仇雪恨的氛圍在每一個中國士兵心中生根發芽。

最為重要的是第二次武漢會戰國民政府采取的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的戰術給日軍造成了巨大的創傷。據日軍發表的統計資料,就這麽短短三個半月的戰鬥中,日軍華中方麵軍第11軍傷亡4144人,第1軍傷亡1800人,連同海軍及陸海航空兵的傷亡人數,總計約7.85萬人。當然這隻是日軍單方麵公布的數字,並不能證明日軍那一戰損失的具體的實際人數。但是卻可以側麵反映出來日軍此次會戰損失之大,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9.萬人,其中絕對損失(戰死)為.44萬人。很顯然,日本發表的數字偏低,而軍令部發表的數字則偏高。

但是不管怎麽說,一如曆史上的武漢會戰那樣,中國廣大官兵總體上是英勇頑強的,在自身損失慘重的同時也給大量殺傷日軍,並給日軍的士氣以重大打擊。但由於最高決策者及有些高級將領作戰指導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敵人的同時過多地消耗了自己。而戰略戰術布局的欠妥是第二次武漢會戰的失敗的最主要的原因,在第一次武漢會戰的時候,韓雲華奇兵跌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日軍第十一軍打得落花流水。第十一軍的迅速落敗直接導致日軍大本營準備的一些配套(性)計劃失去了實施的意義,所以被暫時擱置了,但是在第二次武漢會戰期間卻被順利實施了,並且給國民黨所部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廣州的陷落更是雪上加霜,青島、上海等地陷落後,廣州就成了中國最重要的港口了,但與它的重要(性)相比,防守卻顯得很鬆懈,粵軍竟然被抽調半數去參加武漢會戰,蔣介石認為日軍已經傾盡全力在武漢會戰上麵了,不可能還能抽出兵力在其它的方向上麵進攻,本來,日軍由於兵力不足,還打算在武漢會戰結束後再抽調兵力來進行進攻廣州的作戰的,誰知在武漢會戰國軍頑強抵抗,使得戰局進展緩慢,日軍大本營等不及了,迅速抽調三個師組成21軍,由古莊幹郎大將統領,在海軍第5艦隊司令長官鹽澤幸一支援下,奇襲廣州。廣東這邊到是聽到一點風聲,廣東省長吳鐵城還向重慶作了報告,可是蔣介石居然以為這是日本人故意製造出來的“假”情報,試圖讓國軍從武漢戰場抽出兵力支援廣東。不給增加兵力也就算了,隨後,老蔣竟然還發報讓餘漢謀再調一個師去武漢戰場。

1939年月25日晚十點,日軍7萬多人,2.7萬匹馬在廣州大亞灣登陸成功,一路勢如破竹,連下淡水、惠州、博羅和增城,27日已經攻到廣州近郊。餘漢謀的12集團軍僅僅10天就被日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無奈之下,餘漢謀下令廣州守軍撤退,廣州於29日下午淪陷。廣州一失,粵漢鐵路被切斷,武漢就更不值得用重兵防守了,麵對這種情況,蔣介石又吸取去年南京保衛戰的教訓,不做孤城困守,決定迅速放棄武漢。7月2日,日軍占領漢口,次日占領武昌,3日占領漢陽,武漢保衛戰至此結束。

韓雲華此時是身在局中,尚沒有看清他和整個內蒙古軍區的作用,第二次武漢會戰以後,本來就感兵力不足的日軍,被中國軍隊殺傷了大批的有生力量之後,隨著戰線的延長,日軍的兵力益發感到不足,無力再組織像淞滬、徐州和武漢會戰這樣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而被迫轉為戰略保守。這樣一來盡管中國現在已經在戰略上丟失了武漢這一中心城市,但是實際上中國卻是等於給日軍在原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防禦體係上再增加一個重大的包袱。隻要中國軍隊元氣恢複了,想要收複武漢並沒有曆史上那樣艱難。況且武漢外圍現在還有數十萬中國軍隊,這就給日軍造成一種巨大的壓力,大批的部隊抽不出來,正麵支援了全國各大戰場的戰鬥使得抗日形勢並沒有韓雲華想象的那樣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