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暑假到了,傑克報了一個法語補習班,決定好好學一下法語。

傑克把報補習班的事情告訴了他的父母,父母對他說:“傑克,我們不是早就說好了這個暑假去法國旅遊的嗎,這不也是你夢寐以求的嗎,怎麽就去報了個補習班呢?”

傑克回答說:“沒錯,去法國看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一直都是我的夢想,但是我想,如果我在學會了法語再去的話,應該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體會法國的文化,以及那些著名建築的深刻內涵。如果我就現在這樣去,由於語言不通,我們隻能看到它們的表麵現象,卻不能深刻領略它們的內涵。因此我決定學習一段法語之後再去。”

他的父母聽完傑克的話很是高興,因為他們有一個懂得在出發前做好準備的兒子。

傑克畢業之後,到了一家網絡公司做技術員,很快他就在眾多的技術人員中脫穎而出,被老板任命為部門的技術主管。雖然傑克早已取得了博士學位,但是他心裏時常都保持著一種危機感,他在自己辦公室的辦公桌上貼著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任何事情都以格羅夫所說的“十倍速”高速地向前發展,如果你一年時間沒有學習,那麽你所學過的知識就已經折舊了80%。所以為了不讓所學過的知識折舊,我就必須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傑克之所以能在眾多技術人員中脫穎而出,其主要原因是他每天都努力地堅持學習。因為他始終都這樣認為:學習就像是一種投資,學習可以為自己未來更好的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現實生活中總有人抱怨世道不公,其實機會是有親和力的,它總是喜歡那些做好準備的人,而也隻有那些有著充分心理準備和必要的物質準備的人,才能夠成為機遇的把握者。

周瑞這位北京小夥子,在自己剛剛過完三十歲生日的時候就被美國的一家計算機公司給看中了,讓他出任北京辦事處的首席代表,也就是中國地區的總經理。這對於三十歲的年輕人來說真是非常不錯的機遇。

可是在此之前,周瑞隻不過是該公司北京辦事處的一名普通的員工,而當時這家公司已經準備撤銷在中國的辦事處了。可是他真的非常幸運,在1999年12月底,正好在他考慮如何走自己下一步的時候,公司總部卻招他去開會。

為什麽公司總部要把他召回去開會呢?因為他的領導聽說中國辦事處要撤銷了,所以已經辭職另謀高就了;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周瑞在公司總部領導眼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結果周瑞就拿著筆記本電腦坐上了飛往美國的飛機,而對於會議的內容和參會人員任何信息都不知道。周瑞心裏也沒有底,他在飛機上一直琢磨著,經過10個多小時的飛行,他到達了美國的機場,而且在飛機上的10個小時,他已經做出了公司未來兩年在中國的發展計劃。

這份計劃的完成是不容易的,這與周瑞平時養成的喜歡積累心得體會的習慣是分不開的,因為周瑞認為,即使和別人做一件相同的時候,也能夠從中得到和別人不一樣的收獲。

就在開會前五分鍾,周瑞被要求在公司總部會議上發言,結果周瑞就把自己為公司未來做出的中國發展計劃展示給了公司的總裁。

正是由於周瑞的發言,改變了公司年收入60億美元的決策,當然也給自己帶來了新的機會。公司決定不僅不撤銷在中國的辦事處,而且還要加強在中國的發展,並且總公司對周瑞委以重任。

周瑞正是在關鍵的時刻,取得了勝利,同時也讓他明白,機會從來都隻是青睞那些有準備頭腦的人。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就是教人怎樣做到一個“豫”字的。“豫”就是預先做好準備,凡是處理任何事情,預先做好各種準備是必要的,這樣才更容易獲得成功,如果不做任何準備那是極容易失敗的,古人也曾經用三個“前定”來闡述這個“豫”字。

凡是發表意見,特別是在重要場合講話,要事先準備好講什麽、怎麽講。古人說這叫“言前定則不跲”。

凡是要采取某種行動,大至行軍作戰,小到出門旅行,都要預先考慮這一行動中將會遇上什麽情況,做好相應的準備。這叫做“行前定則不疚”。

至於要建立一種學說,闡明一個道理,那就更需要花費大力氣做好周密的準備,論點必須正確,論據要充分,論證要符合邏輯,這樣才能夠讓人無可辯駁。這叫做“道前定則不窮”。

有位偉人曾經說過:“情況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隻有通過學習,才能不斷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如果停止了學習,想要繼續發展是非常困難的。”

將來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好,光有工作技能是不夠的,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謀生,也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現在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我們必須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因為隻有這樣,才不會落後於別人,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