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又名楊繼業,原名重貴,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人。其父楊信在後漢曾任麟州刺史。因他長期在太原生活,故《宋史》稱他為太原人。
楊業就是後代戲曲小說中的楊老令公,是“楊家將”中的第一人。他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一次,他對與自己一同打獵的好友說:“我以後帶兵打仗,也會像現在一樣,迅猛如鷹犬捕殺野兔。”
楊業青少年時為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的部屬。劉崇在太原割據,建立北漢政權,提拔楊業為建雄軍(今山西代縣)節度使,並賜名劉繼業,讓他長期鎮守北方重鎮代州,在那裏抵禦遼兵的侵擾。楊業每戰必捷,立下不少戰功,當時就被人稱作“劉無敵”。
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率大軍親征北漢,兵圍太原,楊業把守太原城的東南麵,令在此進攻的宋軍膽寒。當劉繼元出城向宋太宗投降時,楊業仍領人在城南苦戰。宋太宗非常欣賞楊業,命劉繼元派人去通報降訊,楊業聽後,一個人向著北麵大哭一場,才解甲投降。宋太宗對楊業厚加賞賜,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鄭州防禦使,仍帶兵鎮守代州,在河東戰場上抗擊遼兵。
太平興國五年(980)三月,遼景宗派駙馬蕭多羅率軍十萬進犯雁門,楊業手下隻有幾千人馬,知道不能和遼軍硬拚。於是他派遣少數士兵固守關城,自己率領幾百精兵抄小路繞到雁門關以北,轉到遼軍背後發起進攻。遼兵一路向南進軍,沒有遇到什麽抵抗,正在得意時,忽然從後麵響起一片喊殺聲,隻見煙塵滾滾,一支騎兵從背後殺來,像猛虎衝進羊群一樣,亂砍猛殺。遼兵毫無防備,又弄不清後麵來了多少人馬,個個心驚膽戰,陣容大亂,哪裏還抵擋得了,紛紛向北逃竄。此次戰役,楊業刀斬蕭多羅,生擒遼將李重海,被遼軍稱為“楊無敵”。自此,遼人每每同宋軍作戰,隻要一看到楊業的旗幟,都會望而生畏。楊業在這次戰役後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由於楊業威望太高,使他遭到其他宋將的妒忌,有的甚至上書誹謗他,但太宗並不相信這些不實之詞,還把舉報的書信交與楊業本人,以示對他的信任。楊業對此自然是感激涕零,決心效忠太宗。
過了幾年,遼景宗耶律賢死去,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才十二歲,由他的母親蕭太後執政。宋朝有邊將向太宗上奏章,認為此時遼朝政局變動,是收複燕雲十六州失地的大好機會。宋太宗接受了這個建議,於雍熙三年(986),派出曹彬、田重進、潘美率領三路大軍北伐,楊業做潘美的副將。
三路大軍分路進攻,開始都比較順利。潘美、楊業的一路人馬出了雁門關,很快就收複了四個州。但是曹彬率領的主力因為孤軍深入,被遼軍殺得大敗。宋太宗趕快命令各路宋軍撤退,並將四個州的百姓遷入宋境內。
潘美、楊業接到命令,領兵掩護四個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此時,遼軍已經占領了寰州(今山西朔州東),兵勢很猛。楊業建議潘美避過遼軍主力,隻派兵佯攻,達到吸引遼軍主力的目的,然後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護軍民撤退。但是這個作戰計劃遭到了監軍王侁等人的反對。
王侁說:“我們現在有幾萬精兵,難道還怕他們不成?我們隻管沿著雁門大路大張旗鼓地行軍,這樣讓敵人見了也會害怕退讓。”但楊業認為這樣太過冒險,說:“現在敵強我弱,這樣幹一定會失敗。”王侁帶著嘲笑的口吻說:“楊將軍不是號稱無敵嗎?現在怎麽在敵人麵前畏縮不戰,不會是另有打算吧?”這一句話把楊業激怒了。作為北漢降將,他最不願意被人看作是對宋室有三心二意的人,他說:“我並不是怕死,隻是現在戰機不利,我不願讓兵士們白白喪命。如果你們一定要打,那我可以打頭陣。”
主將潘美支持王侁的主張,楊業沒有辦法,隻好帶領手下人馬出發。
臨走的時候,他流著眼淚對潘美說:“我本是後漢降將,早該一死。我這次隻是想看準時機,然後痛擊敵人,以報答皇上隆恩。現在既然大家都責備我避敵,我不得不先死於敵中。”
楊業與潘美商定在陳家峪(今山西朔州南)會合,他囑托潘美:“你們在這個穀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敗之後,會引遼兵退到這裏,你們帶兵接應,兩麵夾擊,或許可以轉敗為勝,否則將全軍覆沒。”
潘美答應了楊業的請求,在陳家峪穀口布下了軍陣,以備救援。
楊業出兵沒有多遠,就遭到遼軍的伏擊。楊業雖然率軍英勇殺敵,但遼兵人數實在太多,不斷地像潮水一樣湧上來。楊業拚殺了一陣,帶領將士一邊打一邊後退,從正午至傍晚,終於把遼軍引向陳家峪。
到了陳家峪,已是太陽下山的時候。楊業退到穀口,卻發現兩邊靜悄悄的,根本沒有宋軍的影子。原來楊業走了以後,潘美派王侁率人馬埋伏在陳家峪,可是等了一天,聽不到楊業的消息,王侁認為一定是楊業打退了遼兵。他怕楊業搶了頭功,就將伏兵撤去,離開了陳家峪;主帥潘美明知王侁撤軍,卻沒有加以阻止。等潘美和王侁率軍離開陳家峪穀口十公裏遠的時候,聽到楊業兵敗的消息,但他們非但不前去援救,反而率兵從另外一條小道逃跑了。
楊業見約定的地點無人接應,氣得暴跳如雷,但也沒有辦法,他仰天長歎:“此遭必死矣。”隨後帶領部下轉身跟追上來的遼兵展開廝殺。兵士們雖然個個奮勇抵抗,但是遼軍越來越多,到了最後,楊業身邊隻有一百多個兵士。他含著眼淚,高聲向兵士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小在家,請不要和我一起死在這裏,趕快突圍出去,也好讓朝廷知道我們的情況。”
兵士們眼見楊業浴血奮戰的情形,聽了這話無不感動落淚,沒有一個願意離開楊業。最後,所有的士兵都戰死了,楊業的兒子楊延玉和部將王貴也犧牲了。隻剩下楊業一人,身上也已經受了十幾處傷,渾身是血,仍舊來回衝殺,殺傷了幾百名敵人。一支冷箭射中了他的戰馬,馬倒在地下,將楊業摔了下來,遼兵乘機圍堵上去,把他俘虜了。
楊業被俘以後,遼將勸他投降。他抬起頭歎了口氣說:“我楊業本來想消滅敵人,報答國家。沒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軍覆沒。哪還有臉活在世上呢?”他絕食了三天三夜,死於被押往燕京的途中。
楊業之死震動了北宋朝野。特別是許多人聽了楊業受陷害以及同部下一起英勇不屈、壯烈犧牲的事跡後,更是為他流下熱淚。宋太宗追贈楊業為太尉、大同節度使,以褒獎楊業為國捐軀的英雄行為,楊業的兒子延朗(後改名延昭)、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延彬也都得到升遷。為平複民憤,太宗將潘美連降三級,王侁則被除名編管。
楊業的七個兒子中,楊延昭的成就最大,他繼承了父親的事業,繼續馳騁在宋朝抗遼的戰場上。楊延昭在小時候就深得楊業喜愛,說“這個孩子非常像我”,每次出征,都把他帶在自己身邊,讓他經受戰鬥鍛煉。雍熙北伐時,楊業攻進應、朔等州,命延昭為其先鋒。延昭英勇殺敵,在朔州城下被流箭射穿了胳臂,仍不下戰場。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
宋真宗鹹平二年(999),遼國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不斷敗退。當時楊延昭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東),九月初,遼軍趕到遂城城下,開始進攻,楊延昭請求宋室派兵增援。河北大將傅潛卻畏縮不前,不敢與遼接戰,由於沒有增援,楊延昭被遼軍困在了遂城。遂城城小,並沒有多少儲備,遼軍的進攻又非常猛烈。楊延昭雖然指揮部隊將他們一次又一次打退,但遼國蕭太後親臨城下,自執桴鼓督戰,箭飛如雨,形勢已非常危險。延昭仍然從容自若,他率領的守軍不滿三千人,於是他下令征發城中居民壯丁登上城牆,也像士兵一樣披甲執械,日夜護守。這樣一直堅持到十月間。此時正是初冬,並不是太冷,正好有一股寒潮襲來,氣溫驟降。楊延昭命城中軍民從井中打水提上城牆,沿城牆往下倒水,一夜之間遂城城牆結滿冰淩,變得又堅固又光滑。這樣一來,遼軍更是攻不下這座城了,隻好繞過遂城去進攻別處。這次戰役使楊延昭威震邊庭,人們將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稱為“鐵遂城”。宋真宗還為此特意召見他,向其詢問邊策,還稱讚他是“治兵護塞有父風”。
鹹平四年冬,遼再次發兵侵邊,楊延昭與楊嗣一同守衛保州,他在遂城西北的羊山設置伏兵,當遼軍攻城時,楊延昭派出少數騎兵從北麵襲擊遼軍,並邊戰邊退,將遼兵引至羊山下,一時間伏兵四起,遼軍全軍覆沒。當地居民為紀念“羊山之伏”的勝利,將羊山改名為楊山。楊延昭也因此役倍受朝廷褒獎,升任莫州團練使。
景德元年(1004),遼聖宗和蕭太後又一次舉兵南侵,一直打到黃河北岸的澶州,當時的宰相寇準和楊延昭等都力主抵抗,楊延昭更是上書建議,乘遼兵大舉南下之際,後方空虛,可出奇兵取幽、易等州,但此時的宋真宗根本沒有挫敗遼軍的信心,楊延昭的建議被否決了。
澶淵之盟訂立後,楊延昭視之為國恥,他拒絕朝廷發布的“勿傷北朝人騎”的命令,不斷痛殲遼軍遊騎,而在遼軍北退時,他又不顧朝廷“勿追契丹”的命令,獨自率領部下打到遼國邊界,攻本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第二年楊延昭升任莫州防禦使,並出知保州,後又任高陽關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線的邊防。
楊延昭守衛邊境達20多年,他和父親楊業一樣,能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士卒而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他的名字也為契丹人所畏懼,被稱為“楊六郎”。他死後,邊疆軍民都望棺而泣,就連敵方的契丹人也舉哀致敬。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也是一名武將,北宋中期在陝西與西夏征戰,立下不少戰功,後來楊文廣還出任過定州守將,為抗遼作出了貢獻。
在宋朝,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等楊家幾代人英勇殺敵的事跡已被廣為傳誦,後來,人們根據自己心中的願望,或出於評書本身的娛樂需要,為其添枝加葉,逐漸演變成了著名的楊家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