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主戰和主和

法國人大軍抵達漢城城下的時候,執掌朝鮮國家真正大權的興宣大院君才知道事情不妙,連忙文給全國各地守軍,要求各道迅派軍進京勤王。

不過,擁有現代化武器的法軍戰鬥力要比大院君想象的厲害得多,隻用了兩天,法國人僅僅以陣亡不到一百人的代價,攻破了漢城的南部、西部兩麵城牆。

大院君惶急之下,帶領守軍護送著王室向北退去。大院君雖然是個老頑固,但是也是個有骨氣的朝鮮老頭,他先將自己的兒子也就是朝鮮國王李熙送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壤,然後自己又帶兵駐防開城,誓要和洋人一決高下。

開城是王氏高麗的都,是和漢城、平壤並稱的朝鮮三大重鎮,位於平壤和漢城之間。大院君到開城之後,一方麵給朝鮮八道勤王詔,一方麵給大清朝廷寫信求援。

法國人攻克漢城之後,倒也不急著進攻,一邊在城內收刮金銀珠寶、古董文物,一方麵也在不斷的探尋前線情報。法國人正等著李明峰實踐他的諾言呢。

清朝方麵得到法國人攻破朝鮮都的消息之後,頓時就亂了。主和、主戰的都有。李鴻章一夥堅決主張放棄朝鮮,他們認為這是朝鮮自己招惹的麻煩,應該由朝鮮人自己負責處理。

而倭仁、翁心存、周祖培、李鴻藻等清流頑固派,卻極力主張派兵支援朝鮮。這些人認為,數百年來,朝鮮都是大清屬國,對大清忠心耿耿,大清豈能見死不救?恭親王奕?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是他也露出了不想和法國人開戰的意思。

因為主戰、主和雙方爭執不下,慈禧太後宣布進行廷議。

李鴻章因為在這次的裁軍過程中積極響應朝廷號召,深得慈禧信任,如今李鴻章已經升任了吏部尚,頂替了剛剛退休回鄉的賈楨。李鴻章如今也是朝中大員了,再加上他在地方也有很多親信,如今淮軍派係的實力已經穩穩的過了楚軍,已經隱隱的和湘軍並駕齊驅了。

一場廷議,弄到後來簡直成了菜市場,最終雙方破口大罵,脾氣最大的翰林院掌院學士李鴻藻罵李鴻章是賣國賊,洋人的走狗。而李鴻章雖然沒有當朝直說,但是也在暗示,如果和法國開戰,就相當於自尋亡國之道。

雙方爭執不下,連續議了多日也沒個結果,最終清流派的主戰人士終於想到了收複新疆的太師大人,連忙寫信給李明峰,請老李出麵說話。

李明峰最初還以為朝廷能出現一邊倒,沒人支持對法作戰的情況呢,但是沒料到大清還是有幾個有骨氣的老臣,積極主張對法開戰。

老李後來一想也就釋然了,根據正常曆史,大清在1883年還因為保護屬國越南而和法國人大戰了一場。雖然後來因為李鴻章的積極破壞,導致“大清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但是這起碼也證明了,朝中主戰派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

李明峰這次雖然還是主戰,但是卻謹慎了許多,正所謂欲擒故縱嗎。不過,為了裝的像一些,老李還是上朝廷,斥責主和賣國派,並請求朝廷派大軍入朝鮮,給朝鮮以強力支援,保護大清最忠誠的屬國。

除了李明峰之外,閩浙總督左宗棠和山東巡撫丁寶楨也上朝廷,積極主張對法開戰,以學圓明園被焚之恥

李明峰和左宗棠、丁寶楨等地方實權派的奏折相當於給主戰派吃了**,讓倭仁等老頑固精神大振,連續多日在朝堂之上給奕?、李鴻章一夥以迎頭痛擊。

經過了幾天的爭論,清流派認為已經占據了主動,倭仁等人在朝中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臣工。倭仁認為地方上還有李明峰、左宗棠等人支持,這次的爭鬥已經勝券在握了,於是倭仁尋找到了機會對主和派起了猛攻。

這天又是早朝,倭仁率先說道:“太後,還請抓緊下旨派兵入朝如今朝鮮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急待朝廷天軍相助,朝廷豈能袖手旁觀?”

沒等別人說話,李鴻章就先急不可耐的道:“法蘭西國勢強盛,不可輕易與之為敵,否則……”

兩方互相爭吵了多日,早就撕破了臉皮,李鴻章也就沒有了顧忌,直接語出威脅,意思就是一旦惹惱了法國人,大清都有滅國的危險

倭仁斥道:“李鴻章,你屢屢主張和洋人妥協,可是一味的妥協,為大清換來了什麽?”

翰林院掌院學士李鴻藻脾氣最大,也最看不慣李鴻章的賣國行徑,不禁怒罵道:“要是聽你的,現在新疆已經不是我大清的領土了你說英國人厲害,俄國人厲害,不要去征討新疆,否則後患無窮。但是後來太師大人收複了新疆,也沒見得英國人、俄國人如何厲害”

李鴻藻話音剛落,太傅翁心存也出言道:“不說別的國家,就說這個法蘭西,前幾年就進兵越南,吞並了越南六個省。越南王向朝廷求救,當初也是你主張不要招惹法國人,讓越南把這六個省讓給法國人,要息事寧人。當時大家就聽了你的,以為法國人就此能罷休了呢。

但是你看看現在可好,法國人打到朝鮮了朝廷再不派兵救援,朝鮮就成了法國的勢力範圍了,再過數年,法國人必定謀取關外,那時又該如何?難道還要退後嗎?再退後的話,洋人再要京師該如何?難道也給他們?”

翁心存越說越來氣,最後臉上都有些漲的紫紅,旁邊幾個大人看到,連忙上前勸翁心存消消氣。

倭仁看到翁心存退後,連忙又上前道:“太後,大清領土有限,而洋人之貪婪無限還請太後斟酌朝鮮戰事”

慈禧見狀,皺著眉頭不語。

周祖培見狀,邁步上前道:“戰況緊急,還請太後早拿主意”

現在清流主戰派在朝堂上占據了主動,所以周祖培逼迫慈禧太後表態。

李鴻章見狀,也語帶暗示的道:“還望太後三思”

慈禧默然良久才道:“哎,朝鮮乃我大清藩屬之國,豈能不救,但是朝中兵力捉襟見肘,實在無力應付朝鮮戰局啊。”

慈禧說來說去,還是覺得沒有可用之兵。法國人,豈是那麽好對付的?八千法軍,也不知需要多少兵馬才能應付。慈禧站在全局的角度來觀察,她知道這次戰爭必須勝,萬不能失敗

大清國力不如法蘭西,慈禧可不想動兩個國家之間的全麵戰爭。慈禧認為最好就讓這次的戰爭處於地區性戰爭的狀態,大家分個勝負高地就完事了,沒必要非要你死我活。

隻要勝利了,就能逼迫法國人到談判桌上談判,有勝利做依仗,大清也能有比較大的回旋餘地。但是一旦戰敗,法國人就會得寸進尺,大清可就得不償失了。所以慈禧需要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部隊去打贏這場仗,最好直接讓法國人知難而退。

但是以大清現在的情況,此事又談何容易?

太傅祁雋藻連忙提議道:“可以調常勝軍入朝作戰”

如今常勝軍在清流派眼中簡直成了大清的頂梁柱,有戰爭先想到常勝軍。

恭親王奕?搖了搖頭道:“李明峰在奏折之中,絲毫不提自己入朝的事情,看來他是不想入朝了。想想也是,李明峰當初在英法聯軍之中擔任翻譯,他和法國人關係必然不錯,又怎麽會和法國人為敵呢?”

周祖培道:“不問問太師大人,又怎能知道常勝軍不想入朝?”

李鴻章有些不死心的道:“若是李明峰不想入朝和法國人作戰,諸位大人可否放棄主張與法國人開戰?”

“李太師不去,還有其他人”倭仁聽了李鴻章的賣國言論,不禁暴怒,“我大清難道還沒有可用之兵了嗎?實在不行,老朽帶著一家上下的男子都到朝鮮就殺洋人”

祁雋藻、周祖培和寶鋆、奕?、奕澴等人看到倭仁氣成這個樣子,連忙勸慰道:“倭中堂息怒倭中堂息怒”

工部尚倭仁卻沒有絲毫息怒的意思,語氣悲涼的道:“太後恭王爺醇王爺咱大清兩百多年的基業,萬不能在咱們手裏丟了。前年丟個新疆,去年丟個越南,今年再丟個朝鮮;前年割個香港,去年割個江北,今年難道再割關外三省給洋人?這樣我等死了之後,又該有何麵目去見太祖、太宗、聖祖、高宗皇帝啊”

說著說著,倭仁竟然流下了眼淚。這麽一來,清流派眾人也跟著跪伏於地,一邊痛哭流涕,一邊斥責某些人的賣國行徑。

慈禧太後見狀,輕輕的搖了搖頭,低聲問道:“兩位王爺,是何意見?”

奕澴連忙一抱拳道:“臣唯太後馬是瞻。”

醇親王奕澴此時早非當初那個毛頭小子了,今年他也二十六歲了。奕澴貌似無能之輩,實則老奸巨猾,論本事手段遠勝恭親王奕?。就看他短短幾年時間內,就執掌了北京的防務,擔任了九門提督,並且掌握了新軍,還擔任著議政王大臣,論權勢已經穩穩的過了奕?,就可知此人之手段。

但是奕澴為人太過謹慎,不肯出頭,注定是和李鴻章一樣的人物,隻能當一個權臣,永遠成不了震動曆史的人物。

奕?卻不同,雖然最近總是受到慈禧的排擠,但是他仍然不改犀利本性。此時聽了慈禧的問話之後,奕?略一猶豫,隨即一咬牙,凝聲道:“臣,主戰”

慈禧有些驚訝的問道:“哦?六王爺為何又主戰了?”

雖然奕?沒有直接表態主和,但是前幾天禮部尚寶鋆、刑部尚綿森、趙光等人都積極主和,這就透漏出了奕?的意思。畢竟這幾個人都是恭親王的嫡係人馬。大家都是明白人,不用說暗話,所以慈禧直接就說奕?是主和派。

奕?也絲毫不感覺尷尬,解釋道:“臣主和,乃是怕激怒法國人,以大清之國勢,確實不及法國。一旦激怒法國人,將來後果不堪設想。但是聽了倭中堂、李翰林一番忠言,臣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

要是繼續和洋人妥協,以軟弱一麵示人,將來還要吃虧。不如借著這一次機會,讓法國人知道知道咱大清的國力,也好讓讓洋人們收斂一些”

慈禧露出了滿意的微笑道:“恩,其實哀家也想讓法國人見識見識天朝威儀。”

看到大清的太後和兩個王爺都支持作戰,清流派們臉上也露出了興奮的表情,就好似如今勝券在握一般。

慈禧太後又道:“倭中堂,就由你私下裏問問李明峰,看看他是什麽個意思,肯不肯出兵。”

倭仁連忙跪下道:“奴才遵旨”

慈禧又道:“六王爺,你私下裏聯係一下曾國藩和左宗棠、劉坤一、駱秉章,看看他們都是什麽意思,有沒有出兵的意向。咱們要多做幾手準備,李明峰要是不想動,咱們還得依靠別人。”

奕?也連忙道:“臣遵旨”

現在朝廷和地方勢力之間是合作關係,朝廷在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先要谘詢地方的意見。否則朝廷這邊下旨要曾國藩或者李明峰出征,結果老李和老曾都拒絕出兵,朝廷麵上可就掛不住了。所以朝廷都先在下麵協調完畢,等出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之後再下旨。

但是結果大大出乎清流主戰派們的預料,不但劉坤一、駱秉章這種兵力不足的地方勢力表示出了無能為力,不肯出兵的意思。就連積極主戰的李明峰和左宗棠、曾國藩也借故不肯出兵。一時間,局勢就尷尬了,朝廷想出兵救援,但是卻沒有可以調用的兵馬。

大清這邊卡住了,朝鮮戰場的戰爭卻沒有停。在漢城整頓了一個月之後,法國司令羅茲接到李明峰的密信,率領大軍進攻大院君鎮守的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