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隨著李想一點點的表現出明白了一些言語的意思,小桃對他提起的話題就越來越謹慎了,更多的時候,是對他講一些青州的習俗。這一點李想也很滿意,他確實需要外部信息,而他又畢竟是個男人,雖然對周邊的環境很好奇,但是窺探別人的隱私這種事兒還是算了吧!

小桃雖然很愛嘮叨,但真是個非常勤快的姑娘,李想曾見她拎了整桶的水,想去幫忙,結果卻被小桃很認真的拒絕了“小乙哥(注1)莫要這樣,折煞奴(注2)了,若是娘子在,定要罵奴慢待客人的。”

李想默默退到一邊,看另一個上了年紀的女使過來幫小桃一起抬了水桶進去,歎了口氣: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人家十三四的小姑娘,四五十的老大媽都要幹活賺錢,自己一個二十出頭的大老爺們,整天在別人家白吃白住不賺一文錢實在不是回事兒。他現在身無長物,什麽穿越男可以製造的各種東西暫且放在一邊,沒本錢沒基礎那是扯淡,自食其力是最基本的。過去,他受夠了想自食其力而不能的苦,這一次,他絕對不要走老路。

來到宋朝的第三十天,李想走出了棲身的宅子,開始了為自己生計奔忙的第一天。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對於回到古代變成半文盲,且絕對沒有什麽本錢的李想來說,苦力活是他唯一的選擇:當店小二還需要伶牙俐齒呢,他話都說不利索,隻有幹活了!

到鎮邊上修路的地方搬了大半天的石頭,李想拿到了回到古代第一份勞動得來的收入:十九文。在此之前他的收入來源要麽是上學時候的獎學金,要麽是研究院的工資獎金,從絕對的高精尖人才,到搬石頭的苦力,更可怕的是到了這麽一個科技極其落後的時代,使得自己的專業幾乎沒有用武之地,對於一般人來說或許是可怕的倒退。可對於李想來說,這是完全可以忍受的:這是一份不需要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教育的缺失與信息的缺乏流動,使得來這裏幹這種零活的外鄉人大部分隻能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對於有著輕微的交流障礙的李想來說甚至是一種解脫。

李想看看自己的手,手掌用力的部分有些紅,如果再幹一天可能會蹭破皮,應該弄雙手套。這樣的勞動其實很好,累起來就沒時間胡思亂想了,回到住處也就可以沉沉睡去,這樣就應該不會再被噩夢驚醒了吧?挺好。

這地方說是青州,其實離青州城還有二十裏的路程。李想敏銳的發現這裏的大部分人的口音與他在趙宅見到的老仆人們的口音並不一樣,而小桃的口音顯然介乎於兩者之間。而小桃透露出的消息表明:趙家人應該是從京城搬來的,而小桃顯然是在本地雇傭的,但是為了方便在趙家的生活,也盡量學習了趙家人的口音。

李想的思維從來不願意停歇一分鍾,無時無刻都在胡思亂想,很多明明可以一句話問出來的東西,對於有輕微交流障礙而腦子又實在聰明他來說,反倒寧可自己去猜測推論:他這項技能的級別顯然不低,絕大部分情況下,他都能猜中真相,聰明的腦子使得他越發不需要跟人交流很多就能得到許多信息,這一點也是當初讓他的交流障礙這個小毛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很顯然,交流障礙這個在二十一世紀讓他舉步維艱的破毛病在這個時代反而成了小問題,李想在製衣店裏跟老板娘一通比比劃劃,三十歲上下的老板娘給了他一堆的碎布頭兒,他拿了五文錢給她,老板娘接過來,想了想又給他拿了根針,和一把線。這幾年年景不大好,青州這個風調雨順的地方來了不少外鄉人,語言不通是常事兒,李想這樣靠手勢表達意思的外鄉人一點都不稀罕。

李想回家的路上,看到路邊有賣飴糖的,拿了兩文錢買了兩塊,慢悠悠的走回趙家。看門的馮四哥是認識他的,笑嘻嘻的與他開了門,卻在看清了他的模樣後驚叫了一聲“小乙哥是去了哪兒?這一身灰突突的!”李想慢慢的說“我去搬磚,賺錢……”

馮四哥愣了一下,又打量了他一番,這才歎道“你哪裏像是能幹這些活的人?阿郎跟娘子過兩天就回來了,他們都是善心的人,你有什麽為難的盡管與他們說去。”

李想點點頭,又搖搖頭“我想養活自己。”

這些日子家裏人都知道了他沉默寡言的性子,也都習慣了他一次隻說一句話的毛病,馮四哥想了想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拍拍他的肩膀道“小乙哥,是個好樣的。”

這個世界的人情味兒顯然比他曾經呆過的世界濃的太多了。別看隻是一句鼓勵的話,李想卻很領情,隻是他不善於表達,所以也隻是衝馮四哥笑笑,便進了宅子。

這是個三層的院子,第一層住的是男仆,第二層則是客房跟一部分女仆的住處,第三層院子是主人的住處。李想算是李娘子帶回來的客人,住在第二層院子——這層院子南北向很窄,東邊是下人的房子西邊是倉庫,正屋最東邊就是李想的客房。李想進了屋,看見小桃正在擦桌子,便喊了聲小桃,然後把用幹淨的葦葉包的飴糖遞給了她“給你!”

小桃愣了一下,看看李想身上灰突突的模樣,再往他手上一看,十分肯定地說“你去搬石頭了!”

李想有些奇怪“你怎麽知道?”

小桃歎了口氣“這幾年年景不好,到處都是討生活的外鄉人,府裏怕他們過不下去,生了事端,便修路招人做活,這不是正經的勞役,給的錢自然少……一天賺的也就是讓人餓不死罷了,這是外鄉人最常見的活兒了。小乙哥,你不要去了,太辛苦了,手都快破皮了,這糖給奴,奴又怎麽吃得下。”

李想把小桃遞回來的糖又推了回去,說“下不為例”。看小桃一臉的迷茫,顯然是聽不懂他的意思,就又解釋了一句“就這一次,已經買了,謝謝你”李想的話前言不搭後語,不過小桃已經習慣了去猜他剩下的半截話,倒也不覺得別扭。

小桃總算接過糖,卻還是沒有吃,她小心翼翼的把葦子葉打開,用手撚起了一塊兒,遞給李想“小乙哥一塊兒,奴一塊兒。”

李想有些想笑,可又很感動。小桃的工錢都被父母拿走給她弟弟上學用了,平日裏全靠主家的飯食跟發的衣服度日,偶爾得幾文賞錢也都被她藏的好好的不敢花一分。這年月糖不算貴,但是小桃一定不會舍得買的,女孩子哪裏又不喜歡吃甜食的,可她卻一定要他一起吃。

李想拿起飴糖,咬了一口,不算甜,麥芽糖的甜度本來就不高,這麽一塊兒一寸見方,切的方方正正的飴糖,倒也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吃完會膩死人。不過小桃還是沒舍得吃完,她咬了兩口,就又把剩下的包好“奴明日再吃吧!謝謝小乙哥,這糖真好吃。”

小桃不過十三四,在李想那個時代,這個年紀的姑娘大多都還是在家裏被嬌生慣養呢,可她卻連塊糖都舍不得一口吃完。宋朝女孩子十六歲就可以嫁人了,不過顯然小桃嫁不了這麽早,她做女使的契約是整整十年,這才是第三年。她雖然看著嘰嘰喳喳的,可其實過得非常辛苦,錢都給她弟弟念書用了,等她出嫁哪裏還有嫁妝?她也曾在她認為李想聽不懂的時候跟李想抱怨過父母偏心太過,可抱怨完了,卻又說自己攢了五十文,可以給弟弟買兩支差不多的好筆了。

李想拿了那堆碎布試圖做雙手套,自從一個人到外地上大學以後,他偶爾也會給自己補個襪子訂個扣子什麽的,畢竟家裏不寬裕,能省就得省。不過顯然做一幅手套的技術含量比補襪子高太多了,更別說他還試圖在手掌的那麵多縫兩層來提高它的耐用度。他堆了一堆的碎布引起了過來送哺食的小桃的注意,細細的詢問了他究竟要做什麽之後,小桃把那一堆的碎布拿到了院子裏,搬了小凳子曬著半下午的柔和的陽光縫了起來。天色開始變暗的時候,一雙十分趁手的五指手套已經縫好了。

“今天趕得急了,針腳不細致,實在是怕耽誤了小乙哥明日用,先湊活著用,奴明日再給小乙哥仔細縫縫。”

李想又去幹了幾天活兒,他的動作逐漸麻利了起來,第二天賺了十八文——雖然帶了手套,但是前一天磨傷的地方確實很疼,搬東西很吃力,不過第三天就變成了二十文,第四天二十一文,等到他搬了半個月的時候的時候,已經每天都能拿到三十文上下了。

三十文,以當地的消費水平,倒也夠一天的吃喝,但也隻是能吃飽,吃好是不要想了。可是生活哪裏是光吃飽就行的?不過李想目前還沒有想到別的能幹什麽,他也需要用工作來填補內心的焦慮與不安,於是也就這麽一天天的幹下來了。

這天下午,李想拿了新賺的三十一文錢,慢慢的走回了住處,才到門口便看到門口停了幾輛馬車,家裏人來人往的正幫忙卸車,小桃也在其中,小桃一撇便看到李想,笑嘻嘻的走過來對他說“阿郎跟娘子回來了,小乙哥先去房裏歇著吧,奴忙完了便給你送飯。”

作者有話要說:注1:宋朝人對比較親近或者熟悉的人,直接用排行稱呼,譬如武二,武二郎;張三,張三郎。對排行老大的人,則可能使用諧音:比如燕青排行老大——燕小一——燕小乙,所以大家可以叫他燕小乙哥。當然,水滸是明朝人寫的,不過關於小乙這個稱呼,卻是非常符合宋朝人的習慣。小乙哥是個很常見的稱呼,比如你叫鄰居家大兒子孟小乙哥,再熟悉一點直接叫小乙,小乙哥都是可以的。

注2:這裏小桃自稱“奴”並不是屬於下人的自稱,宋朝女孩子大多自稱奴或者兒。

實際上宋朝的稱呼是相當平等的,夫妻雙方都叫對方良人,而主仆的稱呼的差異在一般情況下也不那麽明顯。

PS:這一章李想的每天勞動所得,我做了微小的調整,為了更貼近當時的情況。必須要注意的是:李想賺錢的工程,是屬於當地政府對外來流動人口的一種臨時性的救濟工程,而不是正式的政府工程招募,所以才會有這麽低廉的價格。

沒錯,我用了“低廉”這個詞兒,宋朝政府對於政府工程的雇工是非常大方的,遠遠高於私人雇傭。這一點跟現在有點像, 要幹就幹國家投資的工程,工資高還不拖欠!而更厲害的一點就是,宋朝可沒有什麽農民工最廉價的說法:可以說,修城牆啊修路啊以及治安巡邏這類苦活累活的工資是相當豐厚的:公元1076年,彭州招募治安人員,一月四貫錢。公元1110年前後,京師雇傭河工每日200文,還是很少人願意去幹,沒辦法政府隻好又加錢。北宋國都開封的居民向來有“攏袖驕民”之稱,生活富裕悠閑,飯都懶得做呢何況去下河挖泥!同時期,平江府(蘇州)管理河道的閘匠每日工錢一百文米三升。還是同時期,同時期從事抄寫工作的的小吏的工資並不比河工高,這一點可能跟大家的想象不太一樣。街上的白衣秀才替人寫一篇酸文估計也就能拿個三十文。當然要注意,我說的隻是抄寫工作跟底層買酸文的文人,正經的文人寫文章賺潤筆還是比較可觀的。

而上述數據中的勞工價格都是官方雇傭,民間的價格要低許多,北宋中後期,在民間貨幣缺乏的情況下,壯勞力一天四五十文是很恰當的雇用價格。而李想,在此處每日大概三十文,是因為他工作的地方,是外來逃荒人口聚集的地方,政府雇這些人修路是無奈之舉,怕他們生事端,而他們確實活下去都很難了,有口飯吃就不錯了,所以工資相對較低。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