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破竹之路(四)
中國陸軍第58機械化步兵旅先遣作戰集群與印度陸軍的第一場遭遇戰爆發在吉隆坡直轄區南部的新城—布達拉城。
布達拉城位於吉隆坡以南20公裏,馬來西亞國際機場以北25公裏,是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所建立的行政辦公新城。總理府和33個政府部門,以及最高法院等機構相繼搬進這座占地5000公頃的新城。而吉隆坡則承當馬來西亞的金融和商貿中心的地位。
雖然令參與吉隆坡攻城戰的印度陸軍各部隊均為連續作戰的疲憊所折磨,但是按照戰爭的規律和法則,在攻擊吉隆坡市區之前,他們仍然必須一個一個掃除吉隆坡周遍的衛星城市。
當第58機械化步兵旅先遣作戰集群的抵達譽為“花園都市”的布達拉城時,剛剛攻克了馬來西亞國際機場的印度陸軍第24機械化步兵師,也派出由1個裝甲團的T-90S主戰坦克為先導的龐大機械化步兵攻擊縱隊向布達拉城挺進。
在印度陸軍裝備的由南非LIW公司在俄製T—72係列坦克底盤上加裝從G-6型輪式自行火炮的新型炮塔,而開發的T—6型52倍口徑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的火力掩護下,覆蓋著厚重反應裝甲的俄製T-90S主戰坦克群全速開上公路。
在前線機械化步兵營的94式裝甲營指揮車內,旅先遣作戰集群指揮官劉淩峰中校正密切注視著眼前閃爍不定的計算機屏幕,由前沿裝甲偵察車機實時傳輸回來的戰場信息經綜合處理,自動生成最新敵我態勢圖。
“反坦克連火力全麵展開。”攻擊的指令通過中國陸軍的DMCS-1數字式移動通信係統直接傳達到戰場前沿旅先遣作戰集群下屬的反坦克連。DMCS-1數字式移動通信係統提供12個頻道構成一個無線電通信網絡,連線和移動使用兩者能同時地使用聲音
數據傳送服務。最大的傳送半徑是15公裏。也能經由類似中繼連接到一個當地電話網絡。
2個反坦克導彈排的12輛“紅箭-9”輪式自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分別駛入各自的攻擊陣地。由引信、戰鬥部、彈上計算機、解碼器、激光接收機、陀螺、舵機、發射和續航發動機、彈翼機構、發射筒機電保險器等構成筒裝導彈。通過4聯裝的發射裝置由車內升起到發射位置,車內神情緊張的射手們通過潛望式光學瞄準鏡一一鎖定各自的目標。
由引信、戰鬥部、彈上計算機、解碼器、激光接收機、陀螺、舵機、發射和續航發動機、彈翼機構、發射筒機電保險器等構成筒裝導彈。
“紅箭”-9反坦克導彈武器係統主要用於攻擊100米至5000米距離內的敵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必要時也可以用來攻擊敵鋼筋水泥工事和火力點。其作戰任務是為軍、師級部隊提供反坦克作戰的骨幹火力;與其他反坦克兵器相配合,有效抗擊敵裝甲目標。配備了兩台發動機(一個起飛發動機和一個續航發動機),從而使得射程由“紅箭”-8的3000~4000米提高到了5000米以上,靜破甲厚度達到1100毫米以上。
第一輪射擊開始了,一枚枚“破甲之錐”脫繭而出撲向自己的獵物—那人類地麵戰場上最不可一世的鋼鐵猛獸。而車*手們更繁忙的操縱跟蹤裝置將光學或紅外熱成像瞄準鏡的十字線對準目標,製導設備自動測量導彈相對瞄準線偏差角,形成激光修正指令,傳輸到導彈上,控製導彈沿瞄準線飛行並命中目標。
致命的撞擊中,“紅箭-9”型反坦克導彈的兩級串聯空心裝藥破甲戰鬥部的前級,毫無留情撕開T-90S主戰坦克上厚重的爆炸反應裝甲,後級則直接穿透坦克的主裝甲。
在這個距離上,理論上T-90S主戰坦克完全可以依靠自身所攜帶的9M119炮射導彈(北約命名為AT-11“狙擊手”)進行反擊。但是由於在國內多次試驗失敗,印度政府早已取消該型導彈的生產和配備計劃。印度陸軍的裝甲群隻能承受中國人的遠程打擊,借助戰術煙霧和“Z”字機動的幫助,努力進入T-90S主戰坦克125毫米主炮直瞄炮火的打擊距離。
射擊完畢的“紅箭-9”輪式自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退出發射陣地,仍然散發著硝煙的4聯裝發射裝置實施自動拋筒和再裝填。而1個120毫米輪式自行反坦克炮排開始進行接敵準備。
中國陸軍120毫米輪式自行反坦克炮戰鬥全重22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為1門120毫米滑膛炮,戰鬥射速8發
分。配備有先進的火控係統,其射程和穿甲威力均大於105毫米坦克炮,與125毫米坦克炮相當。主要用於裝備中國陸軍輕型機械化師和快反部隊。
在開闊的平原地帶,裝甲單薄的120毫米輪式自行反坦克炮當然不能與強大的主戰坦克抗衡。但是在城市地帶作戰,輪式自行反坦克炮靈活輕便的優勢得到了最大的體現。靈巧的輪式戰車在建築間充當著裝甲狙擊手的角色,不時的消耗著印度陸軍的裝甲突擊力量。
而布達拉城三分之一的麵積是湖區和濕地,缺乏戰場信息支援的印度陸軍的坦克部隊毫不容易穿越中國陸軍的重重火力阻擊衝入布達拉城的城區也往往會陷入濕地泥潭,動彈不得。最終棄車而逃。
布達拉城的遭遇戰,進行了6個小時。印度陸軍損失了整整一個坦克團的近45輛T-90S主戰坦克,被迫停止了對這座吉隆坡周邊最重要的衛星城市的攻擊。而中國陸軍的損失僅為4輛輪式自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和2輛120毫米輪式自行反坦克炮。
而比紙麵上傷亡數字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陸軍在大吉隆坡戰區建立第一個堅固的橋頭堡。印度陸軍對這座城市的圍攻將更為困難。
“我們在大吉隆坡戰區隻有1個團級規模的旅先遣作戰集群。後續部隊都還沒跟上去,真的沒有問題嗎?”帕塔亞的中國人民國防軍印度洋戰區司令部內,參謀長林太平少將看著電子地圖上那孤立的紅色圓點。擔憂的向印度洋戰區司令胡維風中將提醒道。
“昆陽之戰,光武帝以八千騎擊潰王莽百萬之眾;維也納城下,三千波蘭飛騎兵踏破奧斯曼二十萬大軍。印度軍隊在巴生港與馬來西亞陸軍鏖戰了整整6天,卻不進行任何的休整,等待兩翼部隊的呼應。仍命令疲憊的大軍強攻堅城,敗象已呈,一個團的兵力顛覆整個戰局。”麵對逐漸明朗的戰局,胡維風中將已經成竹在胸。
“組織第二波跨海運輸船隊,把第58機械化步兵旅全部給我運過海去。不過目的不是在這裏—吉隆坡。而是這裏——。”胡維風的手指重重的指在馬來半島的最南端—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