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破其衛城(三)

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對檳城地區印度軍隊的圍攻已經持續了7天的時間了。在這1周內中國軍隊的地對地彈道導彈突襲和小股特種部隊滲透攻擊從未間斷,但真正令印度軍隊倍感壓力的,卻是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在地麵戰中拿手的“裝甲剝繭”戰術。

這種戰術往往由頻繁的地麵火力偵察開始,中國陸軍的精銳偵察兵分隊先在戰線上發起試探性的進攻,尋找出印度陸軍在防線縱深能所建立的防禦支撐點。這些支撐點一般由建築有堅固工事的馬來西亞北部村落擔任。

印度陸軍為了加強檳榔嶼地區的防禦縱深,在馬來西亞北部的吉打州內建立了數十個這樣的防禦支撐點。每個支撐點上駐守有一個加強連到一個營不等的兵力,儲備有足夠的武器和彈藥。至於糧食的補給,被稱為馬來西亞的“米飯碗”

州屬的吉打,供應著馬來西亞全國一半以上的稻米需求。所以就地征糧對於印度士兵來說並不是難事。

每個支撐點之間的距離一般不超50公裏,在前沿以步兵為主的防禦支撐點後方,印度軍隊還會建立一個部署有遠程炮火和裝甲部隊的要塞化據點。這種脫胎於前蘇聯軍事防禦思想,充滿彈性的防禦體係被印度第4軍軍長馬亨德拉中將形象的稱為“西西裏防禦”。他認定自持兵力優勢的中國軍隊會在一次草率的全線猛攻中“嗑掉鋼牙”。

“我們將在馬來西亞北部創造一個阿拉曼和砥平裏式的勝利。”

雖然內心深處對中國軍隊的攻擊能力仍然充滿了恐懼,但馬亨德拉中將卻仍努力鼓舞著全軍的士氣,讓士兵們相信中國陸軍並非不可戰勝。

但馬亨德拉中將卻忽視了阿拉曼和砥平裏那已經被神化了的勝利背後的關鍵,在阿拉曼“沙漠之狐”早已為後勤所累,隻能用一次正麵突擊來一賭運氣,而在砥平裏中國誌願軍則缺乏重型火炮和空中支援。不過此刻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顯然不會受到這些條件的束縛。

在確認了印度陸軍縱深防禦支撐點的位置和火力配備之後,中國陸軍會集中2~3個炮兵連的火力對其進行持續的炮擊,隨後1個裝甲營左右的坦克部隊將在工兵和機械化步兵的掩護下發動正麵裝甲突擊。在正麵進攻的同時,中國陸軍將有1~2個團的部隊擔任戰場預備隊,隨時監視印度陸軍的行動。而中國軍隊的炮擊和空中打擊也將轉向印度縱深防禦支撐點的周遍地區,切斷印度陸軍的增援和撤退路線。

而為了打亂印度軍隊的整體部署和協調,這樣的攻擊往往會在2~3個防線上同時展開。令馬亨德拉顧此失彼。

麵對這樣的攻擊,印度陸軍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反擊戰術。遭到優勢兵力和炮火打擊之下的防禦支撐點,在沒有得到增援的情況往往難以堅守10個小時以上。當中國陸軍的工兵排爆完印度陸軍布置的雷場之後,數十輛掛滿反應裝甲中國陸軍的96式主戰坦克的正麵突擊足以令大多數印度步兵失去抵抗的意誌。

而周遍據點內印度陸軍可能的增援,往往不是遭到中國軍隊強大火力的殺傷,便是引出中國陸軍更強大的預備隊。使原先的攻堅戰轉化為對印度陸軍更為不利的平原遭遇戰。

在逐步蠶食的“裝甲剝繭”戰術之下,印度陸軍在一周之內丟失了吉打州首府亞羅士打以北的所有據點,被中國陸軍輕鬆吃掉了近5個營的兵力。此刻印度陸軍在北線戰場上除了橫向貫穿戰場的吉打河(ah)之外,已經無險可守。印度遠東戰區司令部已經建議馬亨德拉中將放棄亞羅士打,將戰線向南收縮,退守雙溪大年。

印度遠東戰區司令部的理由很簡單,雖然亞羅士打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但是位於吉打平原之上,地勢低平。吉打河正處於旱季,河道幹涸,難以阻隔中國陸軍的裝甲洪流。而退守雙溪大年則借助戰場右側的穆達河和海岸線縮短戰場的正麵,有利於防守方。

但馬亨德拉中將卻拒絕了這一建議,原因在於他麾下所指揮的是一支以機械化步兵和裝甲旅為主的裝甲部隊,擁有數量龐大的裝甲部隊,一旦退守雙溪大年所有重型裝備將難以施展開來,最終難逃被中國人趕下海的厄運。所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馬亨德拉中將在亞羅士打迅速集結起以戰鬥力尚且完整的印度陸軍第4機械化步兵師為基礎的混成裝甲突擊集群。準備以印度陸軍在吉打河以北最後的據點—小城丹讓為中心,與中國陸軍打一場裝甲絞殺戰。

為了配合丹讓戰役,馬亨德拉中將希望印度空軍能盡一切可能提供空中支援。當然印度空軍所能作隻有加大米格-27型戰鬥轟炸機雙機突防頻率而已。

隨著一陣刺耳的呼嘯劃破丹讓的天空,蹲在戰壕裏的印度陸軍的士兵們本能全體臥倒。在他們的天空中無數燃燒著毀滅的鐵矢紛飛著隕落在這座馬來西亞北部的小城之中。在短促而密集的爆炸聲之後,印度士兵們依然故我的各自爬起,怕打著身上的泥土,中國人的坦克就要來了。

堅守丹讓的是印度陸軍第4機械化步兵師的第1營,這支完全由錫克族士兵組成的部隊在印度軍隊中被稱為聯隊。錫克族人可以說是印度各民族中最驍勇善戰的,曆史上錫克族人曾在旁遮普地區創建了強大的帝國,如果不是印度軍隊裏對錫克人當兵有名額限製的話,恐怕印度軍隊都要是錫克人的天下了。

這支部隊已經在丹讓堅守了超過24個小時了,強化的反坦克武器配備幫助他們艱難的擊退了中國陸軍的第一次裝甲突擊。在丹讓的外圍,印度陸軍大量的使用了從俄羅斯進口的AT-X-14“短號”反坦克導彈。

“短號”反坦克導彈裝備印度陸軍之前,其所裝備反坦克導彈大部分仍是俄製AT-2,

AT-4和AT-5等前蘇聯六七十年代生產的第一、二代反坦克導彈,體積龐大、製導方式和自動化程度低,射程近,抗幹擾性能差,其破甲能力遠不能對付反應裝甲和新型複合裝甲。而印度自行研製的“毒蛇”反坦克導彈又遲遲難以裝備部隊。一段時間內印度隻能依靠從俄羅斯進口的AT-X-14

“短號”反坦克導彈來提供步兵的反坦克火力支援。

中國陸軍的第一次裝甲突擊剛剛進抵丹讓外圍,就遭遇到了“短號”反坦克導彈的襲擊,勇敢的錫克族士兵將“短號”反坦克導彈搭載在軍用越野車之上,頻繁的騷擾中國坦克部隊的行進隊列。但這種戰術顯然並不見效。缺乏戰場偵察設備的印度越野車輛不等進入“短號”反坦克導彈的有效射程,就會被中國陸軍的火力所摧毀。

真正的惡戰爆發在丹讓小鎮的街區內,印度陸軍第4機械化步兵師第1營放棄了村莊外圍的戰壕,希望將中國陸軍的裝甲縱隊引入巷戰加以消滅。這一戰術是印度步兵在麵對中國陸軍“裝甲剝繭”戰術的無奈選擇。印度士兵將房屋的窗戶加固成為各種反坦克武器的發射口,狙擊著突入丹讓的中國陸軍坦克。

早已習慣了小鎮巷戰的中國陸軍96式主戰坦克用125毫米火炮和並列機槍對著每間房屋的窗戶開火。被殺傷爆破榴彈擊中的馬來西亞木製民居在戰火中熊熊燃燒著,硝煙之中協同作戰的中國陸軍機械化步兵紛紛跳下步兵戰車,用手雷和單兵火箭筒逐屋清掃著印度士兵的抵抗。

混戰中,一枚“短號”反坦克導彈擊中了排頭96式主戰坦克的炮塔側麵。雙級串聯聚能破甲戰鬥部瞬間撕開了坦克的反應裝甲,戰車頃刻癱瘓,自動滅火裝置在狹小的坦克內噴灑著稱之為“冷氣溶膠滅火劑”的超細幹粉滅火劑,阻止著車載炮彈的殉爆可能。幸存的坦克兵們從安全門互相攙扶著爬出自己的戰鬥堡壘。小鎮丹讓即將易手。

此刻強烈的音爆如滾雷般掠過丹讓的天空,地麵上鏖戰正酣的兩軍士兵並不知道,這是死神的腳步聲。2架印度空軍的米格-27型戰鬥轟炸機從低空高速飛入丹讓的上空。

從外觀上看米格-27型戰鬥轟炸機與米格-23戰鬥機相似,但是機頭取消了大型對空火控雷達,改為對地光電裝置,機頭變小並下傾,增大背脊麵積,重要部位增加了裝甲。由於對地攻擊對機動性要求不高,米格-27換裝了簡化的進氣口和噴口。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與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成本。

印度空軍所裝備米格-27MЛ“勇士”更換一台新型的AL-31F發動機,改裝了包括法國的“阿加芙”火控雷達在內“美洲虎”攻擊機的機載設備,使用電視製導和激光製導炸彈及X-25MП反雷達導彈,以及混凝土穿甲彈。可在能見度差的條件下攻擊地麵活動目標。

此刻麵對著已經被中國陸軍控製了大半的小鎮丹讓,印度空軍的任務是發射攜帶有300公斤高爆戰鬥部的俄製X-29T型電視指導空地導彈。

4枚修長的空對地導彈離開戰機的掛架,借助著自身固體火箭助推器的動力飛向戰火的中心。第一枚X-29T型空地導彈在印度飛行員的操控下正麵擊中1輛中國陸軍96式主戰坦克。巨大的爆炸迅速吞沒著共和國的戰車已經周遍奮戰著的第13集團軍的士兵。衝擊波和彈片在狹窄的街巷裏吞噬著生命,無論他來自中國或者印度。

4枚X-29T型電視指導空地導彈摧毀了大半個丹讓小鎮,也揭開了中印兩軍圍繞著丹讓的大規模坦克戰的序幕。

這無疑是印度陸軍在馬來西亞最後的瘋狂,一度被埋在戰壕裏充當反坦克火力點的俄製T-72M1和T-90C型主戰坦克隆隆的駛出了吉打河畔的防禦陣地,在亞羅士打集結。這個師級規模的混成裝甲突擊集群分四路,通過裝甲架橋車架設的機械化浮橋渡過吉打河向北突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