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海岸燃燒(一)
和大多數人的慣性思維相反,最為漫長的一天其實往往是從深夜淩晨開始的。2008年1月27號,也就是西方軍事術語中所習慣使用的D-1天,已經在海麵上等待了7天之久的中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各部隊都接到了令他鼓舞不已,卻又不免有些緊張的消息—明天黎明時分,遠征軍將分三路同時對印度軍隊所控製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發起進攻。
命令簡短而明了,但是對於大多數士兵來說,他們需要準備的事情實在太多了。狹窄而擁擠的船艙內戰士們各自檢查著自己的武器,軍事主官忙碌的比對著軍用地圖,盡管上麵的那些數據已經被再三記住,指導員和政委挨個床位的給戰士們打氣,雖然他們也同樣躊躇和不安。
更多的大型戰艦開進了預定的海域,用艦炮抵近轟擊島上的防禦工事。在不斷怒吼的艦炮火力中,編隊中體積龐大的情報搜集船也不時進入火線,畢竟這片海域對中國海軍來說,是完全的陌生的存在。而且印度海軍還在近海布下了大量沉船、水雷等障礙物。這樣的測量分析在過去了6天裏已經進行了多次,但在進攻發起之前,情報支援艦隊仍需要進行最後的測算。將最新的航海通報傳達給後方的登陸艦隊。
掃雷艇等小型艦艇高速穿梭在海麵上,為大軍明天的行動清除著可能存在的障礙。此刻印度陸軍的岸防火力也不再保持沉默,前沿各島嶼工事內藏匿已久的岸基反艦導彈開始反擊。不過除了少數俄製“俱樂部”-M型多用途機動式岸防導彈係統和俄印聯合研製的陸基PJ—10型“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外。大多數印度岸防部隊使用的仍是老式的SS—N—2型“冥河”反艦導彈。
在擁有完全製海、製空權的中國艦隊麵前這樣的反擊,隻能遭到更為凶猛的打擊。一個又一個岸艦導彈陣地在中國海空軍的聯合打擊下變成了燃燒著的廢墟。一架架無人偵察機從中國海軍的對地支援艦隊上起飛,飛翔在一片火海的群島上空,尋找著仍有價值的目標。
“太順利了。這樣的仗打的我心裏沒底。”盡管編隊中一艘“旅大”級驅逐艦被印度岸艦導彈擊中,在海麵燃起了熊熊大火。但是麵對著眼前的戰況,中國海軍孫力軍上校站正自己所指揮的對地支援艦隊旗艦—“旅大”級改進型驅逐艦“開封”號的艦橋上心中仍然意外感到陣陣失落,印度人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防禦能力應該遠不止於此啊!數艘“江湖”級護衛艦迅速靠近被擊中的戰友,損管的水槍在昏黃的落日下,映出別樣的光華。
“司令,我們的彈藥儲備已經見底了。”正在孫力軍注視著眼前殘酷的美景的同時,一個作戰參謀出現在他的身邊,提醒著他連日的炮擊已經消耗了太多的炮彈。由於艦艇的空間限製,往往不能攜帶大量的彈藥,長時間射擊或連續作戰時必需時常接受補給。即便是在著名的諾曼底登陸中美英聯軍的大型戰列艦都曾在戰鬥中途返回英國港口補給彈藥。
而此刻後勤基地遠在數百公裏之外的中國海軍,艦炮彈藥則需要依靠駐紮在巴倫島臨時錨地的綜合補給艦隊。除了中國大陸海軍和東盟海軍派出了大量補給艦隊伴隨艦隊前行之外,中國台灣特別軍區的142勤務艦隊也派出了“武夷”號綜合補給船和2艘“長白”油船從台灣南部的高雄港出發參與到這次空前的遠征中來。
隨著戰爭的日益深入,在北海艦隊需要保存巨大的戰力以威懾日本之外,中國海軍已經接近全軍總動員的狀態。而一直以來保有著強大海軍兵力的中國台灣特別軍區,此次也出動了包括包括2艘美製“紀德”級導彈驅逐艦在內的強大遠征艦隊。
在這支遠征艦隊中不僅包括台灣特別軍區海軍相當數量的主力艦艇、輔助船隻。還有台灣海軍陸戰隊所派出了由2個陸戰步兵團、1個輕坦克營和1個搜偵營在內的“整合遠征旅”。這支“整合遠征旅”搭乘著2艘美製“新港”級坦克登陸艦和4艘“太武”級和“雲峰”級運輸艦,與其他兄弟部隊共同構成了中國—東盟聯合艦隊中的第4兩棲登陸攻擊集群。
不過台灣特別軍區所派出這支遠征軍在本次的“冰山再現”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中,注定隻作為預備隊而存在。因為在他們之前,是中國人民國防軍更為強大的3個兩棲登陸攻擊集群。
中國—東盟聯合艦隊第1、第2兩棲登陸攻擊集群均以1艘071型船塢登陸艦為主力,各編製有4艘072III型“玉亭”級大型登陸艦、8艘079型“玉連”級中型登陸艦及其他輔助登陸艦艇40艘以上。
其中第1兩棲登陸攻擊集群上的登陸部隊主要由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所屬各部隊組成,由馬來西亞北部港口登船,總兵力計有1個獨立坦克團、3個機械化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而第2兩棲登陸攻擊集群上的登陸部隊則由原東南亞戰區的海軍陸戰隊第77陸戰旅和蘇門答臘島上的中國陸軍第259機械化步兵師抽調的精銳組成,總兵力為1個獨立坦克團、2個陸戰隊步兵團和2個炮兵營組成。
第1、第2兩棲登陸攻擊集群各搭載有15000人以上的兵力。在2008年1月28號的黎明時分的登陸作戰中,第1、第2兩棲登陸攻擊集群將分別攻擊中安達曼群島、
南安達曼群島。
而負責攻擊小安達曼群島的第3兩棲登陸攻擊集群則由中國-東盟兩軍共同組成。擁有1艘072型“玉康”級(072型)大型登陸艦、6艘079型“玉連”級中型登陸艦、新加坡海軍4艘
“忍耐”級坦克登陸艦、泰國海軍2艘“諾米德”級坦克登陸艦、4艘511型坦克登陸艦及其他輔助登陸艦艇30艘以上,搭乘有中國-東盟陸軍部隊3個步兵團和1個坦克營的兵力。
按照中國軍隊一貫以來的登陸戰術,此次“冰山再現”戰役的基本精神為多登陸地段有重點的突擊登陸,全縱深奪取並鞏固登陸地段。第一攻擊梯隊將以3個加強摩步師為先鋒,登陸正麵寬約6~12公裏。
每個攻擊集群以兩個加強輕步兵團為尖刀部隊,每個步兵團又以2個加強營為尖刀,每個突擊營的登陸正麵寬約500~1000米。即在6~12公裏正麵,將4個加強營同時在4個點登陸。率先登陸的加強營將包括一個步兵營,加強1~2個兩棲戰車連、工兵連、反坦克連、防空、防化及1~3個步兵連。
根據戰前的情報分析,戰役指揮部判斷印度陸軍在中安達曼群島、
南安達曼群島設防嚴密,守備部隊均超過1個步兵師。而小安達曼群島的守備力量較為薄弱,僅有2~3個步兵團的兵力。
印度陸軍的兵力配置前輕後重,其中僅有30%左右的兵力集中於灘頭附近的工事群內,而主力將部署在島嶼的縱深。印度軍隊采取這樣的兵力配置主要是為了抵禦掌握有製空權的中國軍隊采取垂直登陸,同時也能較好的規避中國海軍強大的支援火力。所以戰役指揮部較為樂觀的認定在搶灘階段,不會遭遇印度陸軍的激烈抵抗,真正的決戰將在島內進行。
為了迅速的將重型裝備運送上島,中國-東盟軍隊不僅調集了大量可以直接駛上灘塗的坦克登陸艦,更準備了大量由半高集裝箱模塊為基礎的鋼製浮箱。這些被稱為“海上模塊式後勤係統”的浮箱擁有噴水推進係統,可以迅速的構成任何所相要難得配置,其用途包括浮遊棧橋、灘頭登陸門橋、車輛能夠自由行駛的滾裝平台、駁船縱列、高架結構和海上防堤等。
2008年1月27號夜,各兩棲登陸攻擊集群開始由集結海域向目標海域開金。各登陸艦艇組成的船團,呈雙縱隊列航行、各艦之間保持6~12鏈的距離。在整個航行過程中,水麵艦艇將擔負其警戒護航任務,根據艦艇的性能分為遠程、直接、協同三種不同的警戒狀態。
其中負責遠程警戒的主力驅逐
護衛艦艇被配置在距離登陸船團5~15海裏的威脅海域內一線排列,以保持雷達接觸為標準,組織對潛、對空、對海警戒的任務。而二線艦艇則擔任直接警戒,配置在登陸船團的前方及兩側,組成半圓或者扇型的警戒線,各艦艇之間的距離以保持聲納接觸(15~25鏈)。而由對地支援艦隊組成的協同警戒部隊則被配置在距離登陸船團前方10~20海裏的航線上,向攻擊目標前進。
在黎明之前,各登陸船團均已進入距離換乘區12~25海裏的“海上梯隊區”疏散待命,在重新編組之後按小隊為單位進入距離海岸8~16海裏的換乘區。在攻擊開始前2~3個小時內,登陸部隊再在換乘區開始進行海上換乘。